《艾格妮絲·格雷》是英國作家安妮·勃朗特創作的長篇小說。
《艾格妮絲·格雷》以第一人稱的寫法,以女主人公的經歷為主線,以她的痛苦體驗、幸福追求為表現內容——作品前半部分,描寫了格雷小姐兩度做家庭教師的辛酸感受;後半部分,表現了她的愛情追求,並以她終於獲得了愛情和幸福作結,表達了她渴求真誠的道德與幸福生活的強烈渴望,這些也正是作者安妮在現實中艱難為生和在理想中渴望幸福的真實寫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艾格妮絲·格雷
- 外文名稱:Agnes Grey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英】安妮·勃朗特
- 首版時間:1847年
- 字數:137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女主人公艾格妮絲·格雷兩次給別人做家庭教師,飽受東家對其精神上和物質生活上的虐待,從中看到了當時英國社會中的貴族階級和正處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的愚昧、冷酷、自私和虛偽。所幸的是認識了為人正直的副牧師威斯頓,兩人雖然一樣貧寒,但是卻擁有人間的美好感情,在相濡以沫中共同享受著自然界的美好事物。
作品目錄
第一章牧師住宅 | 第六章又回到牧師住宅 | 第十一章村民 | 第十六章替代者 | 第二十一章學校 |
第二章教師生涯開始了 | 第七章霍頓村 | 第十二章大雨 | 第十七章自白 | 第二十二章一次拜訪 |
第三章又教了幾堂課 | 第八章“進入社交界” | 第十三章櫻草花 | 第十八章歡樂與悲傷 | 第二十三章阿什比莊園 |
第四章奶奶 | 第九章舞會 | 第十四章主管牧師 | 第十九章一封來信 | 第二十四章沙灘 |
第五章舅舅 | 第十章教堂 | 第十五章散步 | 第二十章告別 | 第二十五章尾聲 |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對許多婦女來說,19世紀上半葉並不是個生活的好時代。毫無疑問,處於社會結構最底層的女性都要在農場、客棧等地方工作,而對那些上流社會的婦女來說工作並不是她們的選項之一,她們只能結婚,或者終生成為父親的責任。其他處於這兩個極端之問的婦女也只能有很少的選擇餘地,而當私人家庭教師是她們的主要選擇,但這個職位不能讓女性得到任何真正的自由,而且薪水非常低,這使她的精神狀態非常糟糕,安妮的《艾格尼絲·格雷》反映了19世紀英國社會一個特殊知識階層—家庭女教師的生存狀態。
個人背景
1840年初,安妮回到牧師住宅,想另找一份工作。夏洛蒂和艾米莉也在家裡。就是在這個時候,她們產生了自己在家裡開辦學校的想法。夏洛蒂和艾米莉曾經嘗過當家庭教師的苦楚,也體驗過別人的盤剝。姐妹三人都覺得,她們只有一起待在哈沃斯,才能感到幸福。
1840年夏天,安妮成了約克近郊桑普格林府埃德蒙·魯賓遜家的家庭教師。《艾格妮絲·格雷》中市儈氣息很重的默里一家就是以魯賓遜一家為藍本的。安妮在那裡並不愉快。
1840年夏天,安妮成了約克近郊桑普格林府埃德蒙·魯賓遜家的家庭教師。《艾格妮絲·格雷》中市儈氣息很重的默里一家就是以魯賓遜一家為藍本的。安妮在那裡並不愉快。
1847年,《呼嘯山莊》和《艾格妮絲·格雷》印成一冊出版。
人物介紹
艾格妮絲·格雷
女主人公艾格妮絲·格雷兩次給別人做家庭教師,飽受東家對其精神上和物質生活上的虐待,從中看到了當時英國社會中的貴族階級和正處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的愚昧、冷酷、自私和虛偽。
艾格妮絲·格雷雖然家境貧寒,相貌平平,但她從不因此自卑。她的內心生活非常充實,忠實地信守自己的生活準則,堅信人間的愛是偉大的。她希望獲得尊重和愛的同時,從不忘記去尊重和愛別人。她的人生道路更平凡,更真實,更感人,更好地體現了一位知識女性的獨立和自尊。
愛德華·威斯頓
愛德華·威斯頓牧師“外表並不漂亮,甚至並不好看,但是,當然也並不醜陋”。他嚴格地履行牧師的職責,為孩子施洗禮,看望老人、病人、心情沮喪或瀕於死亡的人。在格雷小姐眼中他是一個“頗有見地”、“信念堅定”、“十分虔誠”、“真正地樂善好施”、“慷慨解囊”、“大慈大悲”、“奮發有為”的人,受到教區人民的尊重和愛戴。格雷小姐暗戀他,當愛情無望時,周圍的景色也披上了“地獄般的”“陰鬱暗淡的色彩”;當她成為牧師的妻子,她對他的評價更是充滿崇敬:“作為一個牧師、丈夫和父親,我認為他是無懈可擊的。”威斯頓牧師無疑成了格雷的情感與精神的寄託,甚至有時超越了她的信仰本身:“我本該把上帝當成朋友,把他的意願當成我一生的歡樂和事業。可是,信仰很微弱,激情太強烈了。”當她陷入對威斯頓牧師的思念中不能自拔時,上帝的力量也不能令她遠離頹喪與苦悶。然而,這位牧師卻是面目模糊的聖人,處處見出作者人為拔高的痕跡,他幾乎成了一個性格單一化、概念化的“高、大、全”的形象,神聖而蒼白。
哈特菲爾德
哈特菲爾德牧師為人世俗,對有產者阿諛奉承、謹慎小心,對窮人趾高氣揚、態度倨傲。連輕浮任性的墨里小姐也看透了他的“陰險”:“他去追一個老小姐,不久以前娶了他。哈特菲爾德先生在她沉甸甸的錢包和已經消失的魅力之間做了一番權衡,想到黃金中去尋找在愛情中得不到的安慰!”其言其行與柯林斯牧師如出一轍,實在是對這類無信仰、無節操的牧師的絕妙諷刺。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現實批判
艾格妮絲認識了為人正直的副牧師威斯頓,兩人雖然一樣貧寒,但是卻擁有人間的美好感情,在相濡以沫中共同享受著自然界的美好事物。她和威斯頓過的是一種不圖浮華、追求真實的生活。艾格妮絲面對愚昧、冷酷的學生,自私、虛偽的僱主,表現出正直、忍耐的品德,她從不放棄自己的努力和追求。她同情弱者,經常看望、幫助窮苦的人們。這一點上,威斯頓做得更為出色。在他們身上,善良的品德得到體現。相對於艾格妮絲·格雷和威斯頓,那些資產階級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的愚昧、冷酷、自私、虛偽是明顯的。作者站在那個時代的進步立場上,揭示了社會的不平等和不合理。
《艾格妮絲·格雷》所反映的不僅是十九世紀上半葉一名家庭女教師的個人遭遇,同時也著重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中的貴族階級和正處於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性格所具有的愚昧、冷酷、自私、虛偽等特點。他們雖然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獲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權勢,但讀者可以從作者敘事的角度出發,體會到隱藏在這一切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的陰暗面。這些老爺太太們似乎很有風度,談吐優雅,但是他們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極不平衡。如果拋開那膚淺的外表而深入他們的內心中去,讀者會發現,在精神上他們卻非常貧乏。默里先生在酗酒罵人之外無所事事,羅布森舅舅刁鑽古怪,以殘害動物、侮辱他人為樂,阿什比爵士吃喝嫖賭,無惡不作;就連這些上層人物的精神指導者哈特菲爾德牧師,也不是什麼正人君子,在布道壇上他口若懸河,雄辯滔滔,為人們分辨善惡,指點迷津,儼然以人類拯救者的代言人自居。一走下講壇,他就原形畢露。他趨附於富家太太小姐左右,表面上風趣健談,實則插科打諢,溜須拍馬。他追求默里小姐不成,便一反常態,出言威脅,布道者的那種正顏厲色和翩翩風度便蕩然無存了。
和他們相反的是家庭教師艾格妮絲·格雷和副牧師威斯頓,他們都相貌平凡,家境清寒。在那些外表高貴的人們看來毫不尊貴。在物質上,他們的確是貧乏的,但他們並不因此自卑而仰承富有者的鼻息。他們的內心生活非常充實,忠實地信守自己的生活準則,堅信人間的愛是偉大的。他們在努力追求一種平衡的生活,如果說,他們並沒有使世界變得更完美些的雄心,至少他們想完美自身。在希望獲得尊重和愛的同時,他們從不忘記去尊重和熱愛他人。他們過的是一種不圖浮華、追求真實的生活,這種真實既是對人對己的誠實無欺,也是他們對整個生活的態度。他們喜愛知識和真誠的友誼,也喜愛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他們在知識、道德、修養上都比他們的僱主或上級高出一頭。由於他們在精神上占有優勢,所以面對困難、委屈和不公正,既不欺騙自己也無恐懼不安之心,總是坦然地接受著生活的賜予。從這方面來看,作者似乎想說,艾格妮絲·格雷和威斯頓對生活的接受,比有產者更深更廣。他們雖然不無痛苦和磨難,但是卻擁有著人間的美好感情,享受著自然界的美好事物。
應該看到,在艾格妮絲·格雷和威斯頓這兩個人物身上,確實存在著某種宗教感情。讀者很容易把作品中的許多內容,特別是兩人的性格、經歷與這種背景聯繫起來。作者的確是以宗教感情的虔誠與否來衡量一個人品性的優劣;以對上帝的信仰、對人類的愛來區分艾格妮絲·格雷和她的僱傭者。但在讀者面前直接陳述的是格雷在具體生活中的忍耐、努力和追求。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宗教背景只是區分兩者的表面手段,並非實質。
女性意識
《艾格妮絲·格雷》,像許多當時的小說樣,是通過女主人來敘述的,特別適於表達女性的內心世界。一般評論往往只注意到作為家庭女教師的艾格妮絲,而忽略作為女兒的艾格妮絲。其實在這部小說中,讀者首先是通過作為女兒的艾格妮絲的眼睛,看到作為一家之長的格雷先生的無能與剛愎自用,以及他為全家招來的災難。這個問題在許多當時和稍早些時候的小說里都有所表現。奧斯丁的《理性與感傷》、《勸導》等都訴說著那些沒有見識、沒有本事的父親們為女兒們帶來的災難。《艾格妮絲·格雷》的整個故事布局就是建立在老格雷先生的糊塗無能上。故事一開始就表明,是這位不負責任的家長的盲目投資把全家拖到赤貧的邊緣。拯救家運的使命則落在理應被他保護的格雷太太身上,這個當初為愛情犧牲一切而已人過中年的女人現在不得不擔起養家餬口的重擔。小女兒艾格妮絲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迫離家出外謀生的。安妮·勃朗特本人在這裡好像是不露聲色地對女性所做的犧牲的價值提出質疑。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艾格妮絲·格雷的故事中,只有在老格雷先生這個絆腳石去世之後,格雷太太才終於有聲有色地辦起女子學校來。作者似乎把自己和姐妹們長期以來所懷抱的辦學理想凝聚在小說的光明結尾中,而這個光明結尾必須掃除“家長”的障礙才得以實現。這樣的描寫當然不是偶然的,其中顯然有作者自己心聲的流露。應該說《艾格妮絲·格雷》絕不是一般地利用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經驗,這其中還有她作為女兒在孤獨壓抑的家庭生活中對當時傳統家庭的觀察和抨擊,在平易的敘述中蘊涵了女性主義的朦朧意識。
《艾格妮絲·格雷》描寫了同名女主人公離家到富人家裡當家庭女教師的故事。這裡自然有作者對暴發的、缺乏教養的富人們的觀察,有對兒童德育問題的思考,還通過一個輕浮少女的悲劇表明,金錢與權貴結合的婚姻實際上是以犧牲女性的幸福為代價的。但《艾格妮絲·格雷》不僅是在述說一個單純善良的少女在粗俗而又冷酷的環境裡苦苦掙扎,艾格妮絲的生活里還有一線光明,那就是她對當時的牧師威斯頓先生默默的戀情。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女孩子是不便於主動表達感情的:對於她們來說,只有耐心地等待,等待男士向她們求婚,而別無其他。她們的手腳被社會對女性行為的規範捆得緊緊的。這種困惑觸及女性內心最神聖的秘密,就連自己也不願對自己承認。
藝術特色
作品文風完全再現生活,有節制,沒有過分的誇張,風格樸素淡雅,貌似平直清淡,實則真摯深刻。
安妮作品中的人物大多趨於平面型人物性格,而且常用人物對待動物的態度來刻畫人物性格。
例如在《艾格妮絲·格雷》的第十四章(主管牧師)里,安妮詳盡地描寫了這樣一隻小狗的意象。在艾格妮絲看來,這是一隻非常好的毛茸茸的小狗(名字叫做斯納普),屬於默里家的二小姐馬蒂爾德的財產,當它還是小狗患的時候,馬蒂爾德珍愛無比,但是很快厭倦了這個需要精心照料的小東西,並把這個任務交給艾格妮絲。小狗對艾格妮絲自然親近無比,這個感激之情的舉動招來馬蒂爾德對小狗的許多咒罵和惡毒的踢打和扭擰。後來馬蒂爾德還聲稱這隻小狗被寵壞了而且要把它賣了,因為它連自己的女主人也不認識了。艾格妮絲為小狗會遭到遺棄或者落入鐵石心腸的主人手裡而擔心不己。
作品通過對馬蒂爾德對待小狗的前後截然不同的而態度,反映出默里二小姐的反覆無常的性格:當馬蒂爾德高興之時,她會帶著小狗去花園裡追逐野兔,不盡意時又想像丟棄廢物一樣決然地拋棄小狗。貴族小姐們對待自己的寵物的態度是視自己的心情而定的,不像艾格妮絲那樣傾盡愛心照顧小狗而不求回報,藉此反映出女主人公對自然界生物的博愛的情懷,以致到了後來得知那個不能說話、面目粗俗卻眼睛明亮、心地善良的小夥伴一一唯一愛我的小傢伙,人們把它交給村子裡抓耗子的人任憑處置的時候,艾格妮絲為此掉了不少眼淚。
小狗斯納普不僅受到名義上的女主人馬蒂爾德的扭打,一不留神就受到默里家庭的其他成員或者客人的虐待。當羅麗莎小姐戲弄了主管牧師哈特菲爾德之後,決定在結婚前“吸引”副牧師威斯頓,這時小狗想跟羅麗莎玩耍,沒想到被羅麗莎一腳踢開,絲毫沒有憐憫之心。當羅麗莎在花園裡拿著樹枝和主管牧師哈特菲爾德調情式的交談時,小狗銜住羅麗莎的衣服往後拖,打斷了她的妙語連珠。這時候身邊的主管牧師竟然用手杖狠命地抽打小狗的腦袋,可憐的小狗汪汪大叫地跑回艾格妮絲的身邊,主管牧師卻對這樣的情景感覺十分有趣。
讀者從中不難看出,滿口仁義道德的牧師,竟然對調皮的小狗下如此殘忍的手段,而且聽到往往嚎叫的聲音竟然覺得有趣,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殘酷的情景發生在他愛慕的羅麗莎小姐面前,更何況小狗斯納普還是默里家的寵物呢。小狗斯納普作為故事的線索之一,不單單是艾格妮絲在默里家的精神陪伴,還最終成為她和威斯頓牧師重逢的引路人。艾格妮絲一直認為小狗斯納普成了獵手的犧牲品,但是在海濱的時候卻發現它被威斯頓牧師救下,並最終讓他們重逢。
在《艾格妮絲·格雷》中,艾格妮絲第一次當家庭教師所要教授的孩子裡面有個頑劣調皮的男孩子湯姆,他在課業上偷懶耍無賴,卻對摺磨小動物倍感興趣。當艾格妮絲剛到布盧姆菲爾德家的時候,湯姆不顧她長途跋涉的勞累,硬是拖著她觀看自己的小馬和花園。這時艾格妮絲在花圃旁的草地上發現了一些枯樹枝和繩索做成的裝置,湯姆得意洋洋地告訴她這是專門抓鳥用的,因為布盧姆菲爾德先生告訴兒子鳥類是害蟲,抓住以後有時餵貓,有時用小刀割碎,湯姆還想用火燒死這些鳥類,因為想看看它們能活多久和嘗嘗味道。當艾格妮絲質問他此種惡劣的行為對鳥類造成的傷害的時候,湯姆全不在意,而且還搬出布盧姆菲爾德先生來為自己撐腰。大人們不僅不制止這種殘酷的舉動,壞鼓勵和讚賞,此種行徑在愛惜動物的艾格妮絲看來簡直匪夷所思,也道出了上層社會在和善的面具下藏著殘忍的心。
作品評價
愛爾蘭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喬治·莫爾:“(《艾格妮絲·格雷》是)英國文學中最完美的散文體小說,這部小說樸素而又美麗,就像一件薄薄的輕紗禮服……故事的體裁、人物和主題,是那樣的完美和協調。”
法國文學批評家埃米爾·蒙泰居:“這本書是在談人們毫無怨言地承受著小小不快,順從是這本書的靈魂。”
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格妮絲·格雷》)“是作者心靈的一面鏡子”。
作者簡介
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1820—1849年),1820年出生於英格蘭北部約克郡的一個教區牧師家庭,是勃朗特姐妹中的小妹妹,她比夏洛蒂·勃朗特小四歲,比艾米莉·勃朗特小兩歲。兩位姐姐夏洛特和艾米莉分別以《簡·愛》和《呼嘯山莊》享有盛譽。安妮·勃朗特十九歲時到米爾菲爾德的英漢姆家任了八個月的家庭教師,1840至1845年間又在梭普格林的羅賓遜家任家庭教師。兩次的家庭教師生涯使她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成為她日後文學創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