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音樂

阿根廷音樂,16世紀初,阿根廷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根廷音樂
  • 所屬學科:音樂
  • 實施地區:阿根廷
  • 主要樂器:小笛、卡哈(形似方形抽屜或圓形的木鼓)、恰朗戈、克納笛、排簫和蓬博(大鼓)
歷史,分類,特點,

歷史

在以後的3個世紀中,大批歐洲移民遷入阿根廷。白人、混血人和克里奧約人(土生白人)占總人口的95%以上。因此,阿根廷的民間音樂在音階、調式、旋律、節奏各方面,主要受歐洲音樂文化的影響。

分類

阿根廷民間音樂可分為兩大類型:源自印加文化的印第安傳統音樂,流傳於西北部與玻利維亞接壤的胡胡伊省等地區。音樂的調式結構以三聲、四聲和五聲為基礎。“巴瓜拉”就是一種三聲音階的歌曲。它的音域狹窄,樂句短小,裝飾音少,曲調多為下行,節奏自由,演唱中還夾有假聲。歌手常常邊擊鼓邊演唱。“瓦伊諾”和“卡納瓦利托”是五聲音階的歌舞音樂,娺拍較為多見;曲調活潑輕快,旋律以下行和拱形進行相結合為其特點。樂器有:小笛、卡哈(形似方形抽屜或圓形的木鼓)、恰朗戈、克納笛、排簫和蓬博(大鼓)等。

特點

從北方到安第斯山區,直至中部及潘帕斯大草原的廣闊地帶都十分流行克里奧約音樂,其特點是:
①調式:除傳統的大、小調式外,常用的還有下列兩種調式:
②曲調:音域不寬,曲調音型經常是按音階逐級下行,或是二度、三度的下行;即使出現三、四度上行的跳進或偶爾八度的大跳,也會迅速轉入級進的下行,如歌舞曲“拜萊西托”。以級進的上、下行構成的拱形曲調型也很常見。
③節奏:多數為婰、慇拍;娺和婰拍交替也十分常見。主曲調和伴奏之間的節奏交錯疊置,複雜多變。如歌舞音樂“加托”曲調和不同樂器之間,在節奏上形成一種有機地、多層次地整體進行方式,使音樂顯得十分豐厚。伴奏樂器主要用小提琴、吉他、豎琴等。同時也加用一些民間樂器。除上述兩種音樂外,在阿根廷還流行宗教性質的歌曲(如聖誕頌歌等)和“波爾卡”、“馬祖卡”等由歐洲傳入的舞曲。
19世紀末葉“探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郊出現以來,盛行全國,並流傳至世界各地。阿根廷的專業音樂也同樣受到歐洲文化的強烈影響。
16~18世紀主要盛行宗教音樂。
19世紀初阿根廷獨立後,歐洲音樂家的訪問演出活動,對歐洲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在阿根廷的傳播起了促進作用。本國的專業創作力量也開始形成,出現了A.阿爾科塔(1805~1862)、B.阿爾韋迪(1810~1884)、J.佩德羅·埃斯瑙拉(1808~1878)等作曲家,他們的創作技法大多是模仿歐洲作曲家的作品。20世紀初,民族主義音樂興起,傑出的作曲家A.威廉斯是阿根廷民族樂派的創始者。他的音樂創作和教學活動,對推動阿根廷民族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作曲家、鋼琴家J.阿吉雷(1868~1924)畢業於馬德里音樂學院,多年從事教學和指揮活動,他以民間音樂素材而創作的抒情歌曲和鋼琴曲富有民族風味。20世紀30年代以後,本國民族樂派作曲家的創作十分活躍。
著名的作曲家C.洛佩斯·布查多(1881~1948)曾留學巴黎,師從A.魯塞爾。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克里奧約音樂風格。代表作有《節日與小溪》等。F.博埃羅多年從事音樂教學工作,他的代表作有歌劇《圖庫曼》等。作曲家、指揮家F.M.烏加特(1884~1975)和卡斯楚兄弟等人,也對阿根廷的音樂事業作出了貢獻。阿根廷現代作曲家中享有盛名的是A.希納斯特拉。他的早期作品大多取材於民間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50年代後轉向十二音體系等現代派音樂的創作,配器新穎,曲式自由。先鋒派音樂家中出現了一些有國際影響的作曲家,如實驗音樂作曲家A.陶里埃略和電子音樂作曲家M.達維多夫斯基等人。著名的民族音樂家C.貝加和他的學生I.阿雷特斯對阿根廷和拉丁美洲民間音樂的研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15年,博埃羅等4人創建了民族音樂學會(即現今的阿根廷作曲家協會),現已成為阿根廷音樂界的核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