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博物館

阿昌族博物館

阿昌族博物館是中華民族園56個民族博物館之一,按雲南德宏地區阿昌族傳統民居1:1復原,由當地工匠根據本民族風俗和傳統建築工藝建造。於2002年建設,2003年4月正式開館。

阿昌族博物館由傳統民居一正兩廂房、豬圈、院門、院牆、菜地組成,規劃為農家三合院居住環境。並按當地氣候環境配置植被和種植特色農作物。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4平方米。

阿昌族博物館室內外陳列,按阿昌族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原狀復原展示。展品徵集於雲南德宏地區,年代為清代至近代,約二百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阿昌族博物館
  • 竣工時間:2002年
  • 開放時間:2003年4月
  • 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場館特色,館藏物品,

發展歷史

阿昌族博物館是中華民族園56個民族博物館之一,按雲南德宏地區阿昌族傳統民居1:1復原,由當地工匠根據本民族風俗和傳統建築工藝建造。於2002年建設,2003年4月正式開館。

建築布局

阿昌族博物館由傳統民居一正兩廂房、豬圈、院門、院牆、菜地組成,規劃為農家三合院居住環境。並按當地氣候環境配置植被和種植特色農作物。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4平方米。
阿昌族農家院坐落在中華民族博物院北園雲貴高原亞熱帶雨林的半山腰處。坐南朝北,院前有一片包穀地,院後有一片竹林,一條小路彎彎曲曲的從院牆邊穿過,下山可去土族莊院,上山可去哈尼寨。
站在阿昌院門前,可看到樸實的農家小院滲透著滇區風光,推門而入,竹子編織的樓欄內閃動著居家人的身影,熱情的問候聲已傳入耳中。長方形的院落中,跑散著幾隻找食的雞,院門的右面是瓜架,上面爬滿了豆角、絲瓜、南瓜,地上種滿了綠油油的蔬菜;左面是用磚砌成的豬圈,正面高高的台階上就是主房客廳了。坐在客廳里環顧小院,小院被安靜的三面小木樓包圍著,陽光灑在院內,會使你悠然地沉浸在溫暖的陽光下,享受農家清閒,忘掉城市裡的煩惱。

場館特色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等地區,人口約3.4萬。有本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著名的“阿昌刀”,“制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為中國少數民族手工藝的代表產品。
傳統節慶:阿露窩羅節、火把節、撒種節、嘗新節、燒白柴等。
傳統飲食:酸耙菜、過手米線、辣谷花魚、舂南瓜藤尖等。
傳統歌舞:蹬窩羅舞、青龍白象舞等。
傳統競技:甩秋和輪秋、耍白象及武術等。

館藏物品

阿昌族博物館室內外陳列,按阿昌族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原狀復原展示。展品徵集於雲南德宏地區,年代為清代至近代,約二百年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