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著黃鼠

阿拉著黃鼠

阿拉著黃鼠別名: 黃鼠、草原黃鼠、大眼賊體形較旱獺小,眼大而圓,耳短而小。尾短,不及體獺之半,毛較蓬 楹,前足撲空間瞻譨達。散居於耕地附近的草叢、田埂、墓地及丘陵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拉著黃鼠
  • 拉丁學名: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 Buchner,1888
  • 別稱: 黃鼠、草原黃鼠、大眼賊
  • 分布區域:內蒙古、山西北部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態環境,經濟價值,

基本信息

中文名:阿拉著黃鼠
拉丁名: 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 Buchner,1888
別名: 黃鼠、草原黃鼠、大眼賊

形態特徵

體形較旱獺小,眼大而圓,耳短而小。尾短,不及體獺之半,毛較蓬 楹,前足撲空間瞻譨達。
軀體背面毛色呈暗黃褐麻色。頭大,個頰囊。大而圓。耳殼很小,略露於被毛之外。尾顯然較短,其長(不連端毛)約60毫米左右,接近體長1/3.尾毛稍蓬鬆,尾梢具毛束。
前足具5指,拇指特小,而中指特長,除拇指外,其餘4指具爪,爪發達而彎曲,長而尖銳,適應控氣活動。前足掌裸露無毛,掌墊2枚,指墊3枚。後足具5趾,第一、三兩趾較短,其餘3趾等長。
後足部被毛。趾墊4枚,裸露。整個軀體背面毛色非單一色調,近乎麻色,呈暗黃褐赭色或暗黃褐色。背面從頸部至臀區的尾根,被毛具很短的黑色或淺黑灰色毛基;其次是較長呈淺灰白色的中段,而毛端常為三色相間,依次為淺褐色、沙黃色或黃白色(有時稍染淡赭色色調)和黑色。
背面還有黑色長毛分散混雜毛被之中,背毛色呈現細微的黃黑褐赭色,似混雜的芝麻點狀,故不同於達烏里黃鼠(S.dauricus)者。頭部的額頂毛色稍較體背毛色深暗。眼眶四周白色圈顯著。吻部、面部至耳基毛色較頭部淺淡,為淺黃褐色,但黑色長毛較明顯。觸鬚黑色,兩頰下部白色,耳殼呈淺棕褐或淺黃褐色。體側較體背淺淡,呈沙黃色或黃白色。頦部純白鬼。
自頸部、胸部和腹部毛基黑色,毛端淡黃色。必上面毛色與體背同色,但尾端具橙色、黑色和黃白色相間的毛束。尾下面為橙黃色,兩側為淡黃白色,尾端下面可見三色毛束。前肢背面沙黃淡橙黃色,足趾淡黃白色或白色,而腹面純白色。後足上面白色或稍染淡黃色,而下面部為淡橙黃白色或黃白色。爪黑褐色。
頭骨較寬大而堅實,呈短圓形。吻部較短。鼻骨前端較寬,逐漸向後端變窄。眶間中央略凹陷,眶邊緣稍上翹,其前端具小缺口,後端眶上突細長並向下並向下彎曲。顴弓較寬面略呈弧形,其寬為9.0毫米以上。顴弓和顴骨板扁平狀,顴弓粗大,後端顴突明顯。
頂骨上骨脊較弱,呈長嗽叭形。
上下門齒唇而的釉質為淡黃色。 上門齒扁柱形,後無切跡。齒隙短於上(頰)齒列長。第三上前臼齒髮達,略小於第四前臼齒,近似柱狀。第四前臼齒大小與齒冠結構與第一、二上臼齒相似。第三上臼齒髮達,顯然大於其餘臼齒。下頜第四前臼齒略小於第一、二下臼齒,但齒冠結構與第一、二臼齒相似。第三下臼齒最大,近四方形。

地理分布

省內分布於民和、樂都、西寧、湟源、大通、互助、湟中、化隆、循化等地。省外見於內蒙古、山西北部、陝西、寧夏、甘肅等省區。

生態環境

阿拉善黃鼠在我省散居於耕地附近的草叢、田埂、墓地及丘陵草地。據王學高等(1978)在化隆巴燕調查,鼠洞的配置是不均勻的,以田埂和墳地(即有草荒的地方)為多,作物地中最少。其比例為作物地占1.06%,田埂占70.22%,墳地內占28.72%.其主要仞物為植物的綠色部分,特別是草類。秋收前後,盜食作物種籽。一般營晝間活動,清晨和黃昏活動頻繁,冬季休眠。

經濟價值

對農牧業的危害遠較高原鼠兔小。另外,是中小形食肉獸和猛禽的重要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