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爾斷裂帶位於西部坳陷區尕斯斷陷亞區,北以XI號斷裂為界,南為切克里克凹陷,東南深入扎哈泉凹陷,西部與尕斯庫勒湖相連,上盤發育尕南、躍西、躍進二號、躍東、躍東東、躍進三號等構造,其油氣資源量達1.15億t,已探明約3000萬t石油地質儲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拉爾斷裂帶
- 外文名:Alar fracture
- 位置:西部坳陷區尕斯斷陷亞區
- 特點:油氣資源豐富
- 西段走向:東西走向
- 學科:地質科學
簡介,阿拉爾斷裂帶的幾何學特徵,阿拉爾斷裂的走向,阿拉爾斷裂的傾向和傾角,阿拉爾斷裂的斷距特徵,阿拉爾斷裂帶的演化,
簡介
阿拉爾斷裂帶位於西部坳陷區尕斯斷陷亞區,北以XI號斷裂為界,南為切克里克凹陷,東南深入扎哈泉凹陷,西部與尕斯庫勒湖相連,上盤發育尕南、躍西、躍進二號、躍東、躍東東、躍進三號等構造,其油氣資源量達1.15億t,已探明約3000萬t石油地質儲量。該斷裂帶以北為柴達木盆地最大的尕斯油田,南部(阿拉爾斷層上盤)為躍進油田,且在該斷裂帶上盤躍進二號構造,探明含油麵積2.4km2,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422×104t。2000年在阿拉爾斷裂帶躍中構造上鑽探的躍Ⅱ8-1井,在下盤3625~3626m E31地層發生強烈氣浸,槽面見30%~70%針孔狀氣泡,見10%~20%條帶狀油花。電測解釋油層24m/5層,油層最大厚度為8.6m,3627.4~3652m壓裂初產104.4t/d,目前日產7t/d左右,證實了該斷裂帶油氣資源豐富。
阿拉爾斷裂帶的幾何學特徵
對阿拉爾斷裂帶的幾何學特徵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斷裂的走向、傾向、傾角和斷距等方面。
阿拉爾斷裂的走向
目前阿拉爾斷裂的走向主要有兩種觀點,其中阿拉爾斷裂的西段基本上已經達到共識:阿拉爾斷裂西段為近東西走向。其東段觀點出現分歧,主要有兩種觀點其中一種認為阿拉爾斷裂東段為西段延伸,走向偏向東北方向;另一種觀點為斷裂在躍東高地東高點扭轉為近南北走向,呈弧形。
阿拉爾斷裂的傾向和傾角
阿拉爾斷裂的傾向和傾角目前分為兩種,第一種為阿拉爾斷裂斷面南西傾、上盤上升的高陡傾角逆斷裂,斷面上陡下緩,基底頂面傾角可達60°,至淺層傾角可達80°以上;第二種是阿拉爾斷裂東西走向段為西南傾,南北走向段為西傾,整條斷裂傾角鈞較大,一般大於60°,且上陡下緩。
阿拉爾斷裂的斷距特徵
阿拉爾斷裂的斷距特徵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其一斷距在橫向上和縱向上均有規律地變化,橫向上,自西向東逐漸變小,西端基底斷距為4000多m,向東逐漸變小直到消失;縱向上斷距自下而上逐漸變小,斷裂所斷開的層位也因為斷距的變化而變化,自西向東也逐漸變深,斷裂的長度自深層向淺層逐漸變短;其二,斷距在平面上呈規律變化,自西向東,垂直斷距與水平斷距由大變小,反映斷裂活動西強東弱。最大斷距2950m,一般也在1000m左右。
阿拉爾斷裂帶的演化
關於阿拉爾斷裂的發育史或者說活動時期,研究者在經過大量的文獻調研之後,總結了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1)阿拉爾斷裂具有早強晚弱持續性脈動活動的特徵,其中以E1+2、E32活動較為強烈,在N1沉積前和N22沉積前經歷了兩次大的擠壓燕山末期(壓扭):走滑斷裂。在早喜山期,阿拉爾走滑斷裂繼續發展,並且同沉積逆斷裂初步開始發育,到了中喜山期,走滑斷裂間斷,強同沉積逆斷裂繼續發展。晚喜山期,阿拉爾斷裂活動變弱,弱走滑斷裂開始發展。直至喜山末期,活動強烈,走滑擠壓逆斷裂發育同時發展。
2)阿拉爾斷裂形成時間較早,中生代及早第三紀時期開始發育並長期活動,經歷了燕山末及早喜山期壓扭走滑、斷裂逆生長活動,晚喜山期強烈擠壓、褶皺、滑脫兩大構造演化階段,形成了深層(E—N1)發育同沉積斷裂(塊)及其上盤派生的同沉積斷展背斜,淺層(N2—Q)發育強烈擠壓背斜、滑脫(頂厚)背斜、滑脫斷裂的剖面構造。
3)阿拉爾斷裂從斷距變化分析,阿拉爾斷裂西段與原七號斷裂為同生斷裂,較早生成,持續發展,有相同的發育史,而阿拉爾斷裂東段較西段發生早,同生性不明。從各斷裂生長指數分析,阿拉爾斷裂西段與原七號斷裂有相同的發育史,E32沉積時,活動最強,以後持續發展,相對減弱,到N22沉積時又一強烈期。而阿拉爾斷裂東段,指數極小,僅N22有明顯活動。從生長指數曲線上明顯看出,阿拉爾斷裂西段與原七號有極強的一致性,而阿拉爾斷裂東段與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