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阿拉斯加帝王蟹是非常大型的蟹種,平均重量為10千克,平均長度為220毫米。殼寬可達28厘米,腳部全部展開可達1.8米。帝王蟹最早源自
寄居蟹的祖先,故成年的帝王蟹並不
對稱。帝王蟹
腹部的不對稱與
寄居蟹的相似,都是裝入螺旋形的殼中。
深紅色的外殼呈斜圓形體,全身布滿了硬刺。腿長而粗,其特徵在於具扇形尾部。有5套附肢,前面是一對
螯,右側的螯要比左側略大。最後一個附肢用於交配。對於雄性,最後兩個附肢用於在雌性的生殖器開口上擴散精子細胞。另外,一般所見的多數蟹類都是橫向移動。阿拉斯加帝王蟹不但可以橫向移動還可以垂直移動。
棲息環境
棲息在高緯度地區的水域中,多生存在淺灘的渾沙中,優選砂和泥基質。屬於深海蟹類,一般生活在深度大於200米的潮間帶,生存深度最大可達850米,生存水溫在2-5℃。春天繁殖時遷移到淺水域,至50米或水深更淺的區域。
生活習性
阿拉斯加帝王蟹在較深的水域活動時傾向於性別隔離。第一年的阿拉斯加帝王蟹會隱藏在岩石或海帶森林形成的縫隙中,以避免被捕食。社會性的特徵見於1至4歲的年輕蟹,用於保護,形成群集的數目高達500,000隻,所謂集群(pods)。當它們在淺水層活動時也會形成大群體。
阿拉斯加帝王蟹主要以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底棲動物和陸生動植物等為食。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金藻、甲藻、裸藻、綠藻等。浮遊動物包括輪蟲、枝角類、撓足類等。水生植物包括苦草、輪葉黑藻、菹草、馬來眼子菜、蕪萍、浮萍、水浮蓮、水花生、金絲草等。底棲動物包括水域中的螺、蜆、河蚌、水蚯蚓等是它的上佳飼料。
分布範圍
分布在整個北太平洋。包括日本海南部,北部到堪察加半島。在北美西海岸的極南部夏洛特女王群島,最北部的巴羅島,阿拉斯加。 也存在於白令海東南部。商業引入在巴倫支海,俄羅斯北部。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在冬季晚期或春季早期,雌性帝王蟹和雄性帝王蟹交配後進行孵化。一般在大約350米遠的淺灘產卵。繁殖速度驚人,每年每隻母蟹繁殖卵數在150,000至400,000粒,可產近萬隻成活小蟹。雌性每年交配一次,而雄性每年春季可能交配多次,雄性在繁殖季節可能與11隻雌性交配。野生阿拉斯加帝王蟹的壽命是20-30年,可生育期為4年。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屬大洋性魚產資源,沒有生存危險,用於人類海洋食物鏈中的一環。
保護級別
主要價值
營養
帝王蟹的營養價值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營養,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研究發現,螃蟹還有高結核作用,吃蟹對結核病的康復在有補益。帝王蟹的使用效果中醫認為其有清熱解毒、補骨添髓、養筋活血、通經絡、利肢節、續絕傷、滋肝陰、充胃液之功效。對於淤血、損傷、黃疸、腰腿酸痛和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食療效果。
功效
帝王蟹肉性寒,味鹹,具有舒筋益氣、理胃消食、通經絡、散諸熱、清熱、滋陰之功,可治療跌打損傷、筋傷骨折、過敏性皮炎。此外,帝王蟹對於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栓、高血脂及各種癌症有較好的療效。帝王蟹有高膽固醇、高嘌呤,痛風患者食用時應自我節制,患有感冒、肝炎、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宜食蟹。中國有中秋前後食用蟹的傳統,由於傳統上中醫認為蟹性寒,故常用姜茸、紫蘇等配置食蟹使用的調料。
食法
1、 先將帝王蟹腹部甲殼用手剝開,用剪刀小心的剪開將腹部甲殼取出
2、 用刀從腹部上緣一直到甲殼部切開,將腹部肉切斷即可
3、 利用剪刀把蟹腳與身體連線的部分一一剪斷,將蟹腳分別剪下來
4、 將連線在蟹身上的鰓(片狀物)用手剝下或刀切除
5、 將蟹腳關節處剪斷,用剪刀從剪斷的關節處開始沿蟹向上將蟹腳殼整個剪開,即可將蟹腳肉取出
6、 用手將腹部蟹肉小心取下。
深海捕撈
捕撈阿拉斯加帝王蟹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在捕撈時,漁民要經受時速達128公里的狂風以及12米高巨浪的吹打,而且還時刻處於被搖擺著的、重達300多千克的鋼製捕蟹籠猛擊的危險之中。
在寒冷的捕蟹季節,往往一天要工作21個小時,極度的疲勞加上寒冷的氣候,使漁民們的反應逐漸變得遲鈍,在顛簸打滑的甲板上站立不穩,許多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兇猛的巨浪捲入海中。
在美國阿拉斯加的海洋深處,生存著這種螃蟹,人們都知道帝王蟹味道鮮美,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漁民們在捕撈這些螃蟹時付出的勞動代價,有時甚至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