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寧夏地質局區調隊將阿拉善北部地區的前寒武系下部的中深變質雜岩命名為阿拉善群,屬新太古—古元古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拉善岩群
- 外文名:Alxa Gr
- 命名時間:1972年
- 所屬時代:新太古—古元古代
- 命名地區:寧夏地質局區
- 階代碼:Ar3 - Pt1
- 地區代碼:3
- 分布:寧夏雅布賴山至包洛項烏拉一帶
基本信息,沿革,特徵,
基本信息
地層名稱: 阿拉善岩群
地層名稱(英文) Alxa Gr
階代碼: Ar3 - Pt1
地區代碼: 3
命名: 寧夏區測隊1972年命名。
沿革
1975年寧夏第三地質隊將阿拉善群進一步劃分成4個組:達布蘇烏拉組、克蘭尼都組、祖宗毛道組、阿拉坦烏拉組,時代隸屬古元古代。1980年《西北地區區域地層表》又將該群劃歸太古宙並分成8個組:迭布斯克組、波羅斯坦廟組、哈烏拉組、達布爾乾組、達布蘇烏拉組、德爾和通特組、 克蘭尼都組、 祖宗毛道組。1986年董申保等將該群時代劃歸古元古代。1987年霍福臣等重新厘定的阿拉善群包括波羅斯坦廟組和哈烏拉組,時代屬新太古代,下部與迭布斯克群呈斷層接觸,其上被古元古代阿拉坦敖包群所覆蓋。《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1991)將阿拉善群劃分為下阿拉善群(上太古界)和上阿拉善群(古元古界)。同年, 陸松年等①將阿拉善群歸上太古界,自下而上分為巴彥烏拉組、布達爾乾組、德爾和通特組和克來尼都組,其上被古元古代祖宗毛道組所覆蓋。由於該群成層無序,其中尚夾有TTG岩系未分出,故改稱岩群。
特徵
分布在寧夏雅布賴山至包洛項烏拉一帶,呈近東西向展布。據霍福臣等意見,本岩群暫分為兩個組:1.波羅斯坦廟組主要由黑雲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變粒岩組成,含透鏡狀大理岩及斜長角閃岩夾層,在本組的底部含鈦鐵礦結核,岩石中普遍含石墨。2.哈烏拉組以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及各種混合岩為主,夾數層透輝大理岩。兩組之間為整合接觸。本群變質相為角閃岩相,屬中壓相系,混合岩化及花崗岩化作用強烈,有明顯的混合岩化分帶現象。原岩建造相當於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岩、碳酸岩建造。本岩群尚無同位素年代資料,但侵入本岩群上部的輝長岩體的變質年齡據地質志記載為1982Ma(K-A法),故本岩群成岩年齡應大於2000Ma。另外,本群又被古元古代地層不整合覆蓋,暫將本岩群歸於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本岩群與下伏迭布斯克岩群為斷層接觸。(轉載自瀛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