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德里亞堡之戰(阿德里安堡戰役)

亞德里亞堡之戰

阿德里安堡戰役一般指本詞條

哥特人一支西哥特人得到羅馬皇帝的允許,從北方達西亞(今羅馬尼亞)越過多瑙河,移居米西亞省和色雷斯一帶。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羅馬官吏的壓榨和暴行,於376年掀起大暴動,得到當地下層人民的支持,給羅馬當局以沉重打擊。378年,羅馬皇帝瓦倫斯率領的羅馬四萬大軍在亞德里亞堡與弗里迪蓋倫領導下的西哥特人展開決戰,結果被其打得大敗,瓦倫斯皇帝戰死。此後西哥特人轉戰義大利,繼續打擊並進一步動搖著羅馬帝國的統治。

基本介紹

  • 名稱:亞德里亞堡之戰
  • 地點:古羅馬的哈德良堡,今土耳其埃迪爾內
  • 時間:公元378年8月9日
  • 參戰方:西哥特人 羅馬帝國
  • 結果:西哥特獲勝,羅馬帝國戰敗,瓦倫斯皇帝陣亡。
  • 參戰方兵力:羅馬帝國約40000
    哥特人不詳
  • 傷亡情況:羅馬帝國損失2位高官,35位大隊長,以及全軍三分之二的官兵。
  • 主要指揮官:弗里迪蓋倫;瓦倫斯
  • 其他名稱:哈德良堡戰役
背景,多瑙河難民危機,衰退的軍團,亞德里亞堡慘劇,評價,

背景

公元378年6月12日,羅馬皇帝瓦倫斯與自己精銳的帝國野戰軍駐紮在亞德里亞堡南部。此時正值夏初,整片軍營都是充滿了燥熱的空氣。他們正等待著羅馬帝國的另一位皇帝格拉提安率帝國西部的援軍趕來,一同擊敗兩年前越過多瑙河後便一直在巴爾幹半島猶如餓狼般四處劫掠的哥特人。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格拉提安正火速趕來的時候突接萊茵河防線告急的訊息,竟把支持巴爾幹的援軍派回了萊茵河。他更想不到的是,亞德里亞堡這個地方,即將成為他與帝國士兵的墳場。這個當時西方世界最大帝國的皇帝將和他的大部分將士一起,葬身此地。
瓦倫斯執政時發行的金幣瓦倫斯執政時發行的金幣

多瑙河難民危機

在亞德里亞堡戰役前兩年的公元376年,位於羅馬帝國邊境的多瑙河地區,突然出現了一大批難民。這些難民絕大多數都是屬於北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哥特人。他們因為匈人攻擊他們在黑海沿岸的居住地,被迫帶著家小財產背井離鄉,逃往更西邊。
受匈人入侵的影響,大部分哥特人選擇了遷徙受匈人入侵的影響,大部分哥特人選擇了遷徙
據羅馬史學家阿米安記載,這些難民的人數多達二十萬,其中能披掛上陣的戰士有兩萬眾。這些哥特人倉皇逃生的畫面被阿米安描繪得十分生動:
訊息傳遍各哥特部落,迄今為止都尚未聽說的一支遊牧民族突然出現,有如高山上襲來的暴雪,勢不可擋,所到之處或被占領,或被摧毀。
這些可憐的哥特人希望得到羅馬帝國的庇護,在帝國內部尋求一片安身之處。對羅馬帝國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未曾見過的請求。早在公元1世紀尼祿統治時期,帝國就曾經將10萬移民從多瑙河北岸遷至色雷斯。公元300年時,羅馬皇帝也將大批遷入帝國境內的達契亞人安置在匈牙利至黑海沿線。
所以當哥特人請求遷入帝國境內時,很多人都欣喜若狂。官員們稱讚皇帝瓦倫斯有福氣,因為大批蠻族移民不僅意味著大批適合招納入伍的蠻族戰士會增強帝國的軍事實力,還意味著從蠻族那得來的稅收將充實羅馬的國庫。一個萬國來朝的盛世似乎指日可待。
早期基督教藝術中的瓦倫斯畫像早期基督教藝術中的瓦倫斯畫像
史料沒告訴我們瓦倫斯對哥特人的這個請求如何答覆。但我們知道哥特人的一支,瑟文吉部落在376年越過了多瑙河。
他們越過多瑙河的時間恰好是多瑙河防禦空虛的時間,當時巴爾幹半島的兵力都因為帝國東部波斯人的軍事威脅而被抽調走了。這么一來,哥特人在巴爾幹就如入無人之境,這對羅馬帝國來說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威脅。皇帝瓦倫斯不得不與瑟文吉部落談判,放寬了移民的條款,不再是由皇帝選擇他們的安置地,而是他們自己選擇自己的定居點。
但由於羅馬帝國未給這群新移民提供足夠的糧食,飢餓的瑟文吉人開始了暴動。當地的羅馬指揮官只能先抽調多瑙河上另一支哥特部落——格魯森尼人,去越過多瑙河來應付瑟文吉人。同時還搞了一次刺殺瑟文吉人首領的鴻門宴。結果斬首計畫失敗,哥特人與羅馬帝國的戰爭正式爆發。
西哥特武士復原圖,他的裝備說明哥特人受到了羅馬的影響西哥特武士復原圖,他的裝備說明哥特人受到了羅馬的影響

衰退的軍團

雖然經歷過三世紀危機,但四世紀的羅馬帝國依然擁有可觀的實力。即便羅馬在德國的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羅河中游的領土都喪失了,他的疆域依舊北達哈德良長城,南及撒哈拉沙漠,西沿大西洋,東接美索不達米亞。在當時,擁有7000萬人口的羅馬帝國不僅是世界上疆域最為遼闊的國家,還是人口最多的國家。
雖然步入衰退期,羅馬帝國依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雖然步入衰退期,羅馬帝國依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儘管羅馬依舊是一個超級帝國,但在政治和軍事上,相對於帝國前期已經歷了極大的變化。公元一二世紀的羅馬軍隊由軍團和輔助部隊組成,而公元四世紀的則是由野戰軍和邊防軍組成。
早期帝國的軍隊總數有30-35萬,軍團和輔助部隊各占一半。無論是軍團還是輔助部隊,都可作為機動力量前往各個戰場。他們的武器裝備非常精良,軍紀也非常嚴明,是早期帝國對應外敵的一大利器。
正在行軍的早期帝國軍團正在行軍的早期帝國軍團
晚期帝國的軍隊擴充了許多,但卻沒有明說具體的數字。許多史學家都對晚期羅馬軍隊的數量進行了推測,蒙森推測晚期羅馬一共有55萬軍隊,尼斯謝給出的數據則是73萬,瓊斯的是60萬,瓦哈底的是52萬,斯基爾的是50萬。
後期帝國的防務主要依賴數量有限的野戰軍團後期帝國的防務主要依賴數量有限的野戰軍團
儘管對軍隊總數量的推測差異很大,這些史學家在估計野戰軍數量時卻高度的一致,基本都是20萬左右。
這或許說明了一個問題,晚期帝國的軍隊規模雖然擴大了,但具有機動作戰能力的軍隊卻比早期帝國少了十多萬。因此晚期羅馬帝國應對軍隊數量上千上萬的外敵時,顯得無力。至於邊防軍,職責僅是作為駐軍呆在工事之後消極防守,很多時候並沒有多大作用。
對此我們可以簡單做個對比,以便加深對兩種軍事體系之下羅馬應付高烈度戰爭時的不同:
提比略在公元6年鎮壓起義時在幾個月內集結了10萬人。
圖拉真對達西亞王國發動的兩次戰爭投入的兵力,一次是10萬,一次是15萬。對帕提亞的戰爭中則投入了7萬以上的兵力。
反觀晚期帝國,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無疑是皇帝尤利安對薩珊波斯的進攻,可是這次戰鬥投入的戰鬥人數僅有3萬人。而在前些年他對抗萊茵河上的蠻族人時,麾下的軍隊也只有1-2萬人。相比早中期帝國,晚期羅馬能進行野戰的兵力實在是少得可憐。
這么一來,我們也就不能對亞德里亞堡戰役中羅馬軍隊的數量有太高的期望。何況即便是這么一支數量有限的部隊,都是從各自分散的駐地抽調而來,缺乏必要的協同性。哥特戰爭爆發後,巴爾幹的殘餘羅馬軍隊便被迅速擊敗。這不僅是由於巴爾幹的羅馬軍隊數量很少,並且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戰鬥力低下的邊防軍組成。
羅馬軍團的裝備變化羅馬軍團的裝備變化

亞德里亞堡慘劇

在擊敗了當地唯一一支野戰部隊後,哥特人開始大肆劫掠,巴爾幹大片大片的鄉村被摧毀。只是由於缺乏攻城力量,他們才對防衛嚴密的要塞和城市毫不理睬。
此戰之前,羅馬軍隊正準備在東方遠征波斯此戰之前,羅馬軍隊正準備在東方遠征波斯
此時身在安條克的瓦倫斯接到這個訊息後,立刻開始抽調東部的軍隊前往巴爾幹。同時他還聯繫羅馬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要求對方提供支援。格拉提安自然是一口允諾了這位東部同事的請求。鑒於萊茵河對面的蠻族部落相比之前已經安分了不少,他便抽調高盧的軍隊作為援軍前往巴爾幹。
但就如之前提到的,萊茵河流域突如其來的戰事迫使格拉提安掉轉槍頭轉回高盧。公元378年早些時候,當瓦倫斯和他的部隊已經到達巴爾幹半島時,格拉提安和他的援軍卻遲遲不見蹤影。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瓦倫斯的士兵開始變得焦躁不安,他本人也因為援軍遲遲未到而感到憂慮。儘管格拉提安承諾他仍然會趕往支援,但到了八月,夏天已過去了一大半,瓦倫斯依舊沒等到他想要的援軍。恰好在這時,傳來哥特人正從北部向亞德里亞堡挺進,而他們的兵力只有不多的1萬。
來自黑海草原的哥特人擁有日耳曼部落中最強的騎兵來自黑海草原的哥特人擁有日耳曼部落中最強的騎兵
聽到蠻族只有1萬戰士,瓦倫斯決定親率大軍與之決戰。因為他手頭上擁有的兵力達到了三萬人,面對只有一萬兵力的蠻族勝算很大。於是他帶領自己的軍隊倉促前往亞德里亞堡北部尋求和蠻族的正面對決。
或許是命中注定瓦倫斯要命喪於此,他得到的情報出現了錯誤,羅馬人誤以為在亞德里亞堡北部的哥特人只是瑟文吉部落,卻沒想到此時格魯森尼人也加入了瑟文吉的陣營,哥特人的兵力達到了2萬之眾。
8月8日,雙方已經近到可以在戰場上看到對方的軍隊。哥特人派出了使節前去求和,但瓦倫斯斷然拒絕接受和談,哥特人不死心,又派遣了兩批使節,瓦倫斯開始猶豫了。正當他安排交換人質,以保證和約的有效性時,羅馬軍隊右翼的兩支部隊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就貿然發動進攻。戰鬥終究還是不可避免在8月9日打響了。
哥特人雖然已經擊敗了不少羅馬軍團,但他們也知道自己在精銳的野戰軍團面前難有勝算。於是便在己方戰線上布置了由輜重大車圍成的車陣。他們的騎兵部隊雖然比較善戰,卻在稍早時候離開營地進行偵查和糧秣蒐集任務,一時半會還幫不上忙。
列陣進攻的羅馬野戰軍依然是優秀的步兵列陣進攻的羅馬野戰軍依然是優秀的步兵
羅馬一方則是在側翼部署輕步兵和騎兵,在中央部署重裝步兵的傳統布陣模式。但戰鬥剛開始時,羅馬軍隊的左翼還沒擺好作戰陣列。所以戰役前期,就是羅馬右翼部隊擅自發起的攻擊。幸好他們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哥特人的步兵被他們逼迫得退回大車之後死守。整個過程發展的太快,以至於左翼的部隊遲遲沒有完成布陣。
亞德里亞堡戰役布局圖亞德里亞堡戰役布局圖
此時,戰局發生了逆轉。哥特騎兵從戰場視線之外的地方返回,不經任何準備,便入雷電般從附近高山上衝下來,引起一片混亂。他們所到之處見人就殺,直搗隊形混亂的羅馬軍隊左翼。在羅馬左翼被擊潰後,哥特人又沖入了正在圍攻車陣的羅馬中軍。而此刻羅馬人唯一的反擊力量——騎兵也不戰而逃。局勢徹底倒向了哥特人,羅馬人幾乎全軍覆沒,就連瓦倫斯也沒能逃得一命,本人受傷後被困在一間木屋中被活活燒死。
亞德里亞堡戰役極大地影響了羅馬帝國,不僅皇帝戰死,而且哥特人在這之後的幾十年一直待在帝國境內,成為羅馬帝國內部的一顆毒瘤。直到羅馬帝國西部徹底淪陷後,哥特人依然存在,還在西班牙與義大利都建立了自己的王國。

評價

瓦倫斯並非一個無能的君主,他曾有力地平定普羅科皮烏斯叛亂,壓制了哥特人,並迫使薩珊波斯求和。
固然,這次出現的對手比起之前的敵人有更強的組織效率,而且其首領弗里迪蓋倫也在指揮藝術上勝過了瓦倫斯。但是招致如此重大的慘敗以至於幾乎全軍覆沒,自己也戰死,主要並非瓦倫斯的責任。
羅馬帝國當時已經衰退,加上各種巧合因素,亞德里亞堡的悲劇於是難以避免地發生了。
哈德良堡戰役並非羅馬人第一次被蠻族人打敗。然而,總司令同時又是皇帝死在戰場上的慘敗,還是首例。而且,皇帝的陣亡之地不是在敵國他鄉上,而是在自己的國土上。
公元378年發生的這場戰役,充分顯示了羅馬帝國日耳曼化的不可逆轉的趨勢。唯一的選擇,就是在武力威脅下日耳曼化,還是和平地走向日耳曼化。無論如何,要將日耳曼人驅逐出境,已經不可能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