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蕉

阿希蕉

阿希蕉(學名:Musa rubra),是芭蕉科芭蕉屬的植物。分布在緬甸泰國以及中國大陸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1,000米至1,27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陰濕溝谷底和半沼澤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希蕉
  • 拉丁學名:Musa rubra Wall. ex Kurz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藤黃目
  • 芭蕉科
  • 芭蕉屬
  • :阿希蕉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植技術,選地整地,移栽,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根莖芋狀。假莖暗紫色,高1.5-2.4米。葉片卵狀長圓形,長約2米,寬50厘米,基部歪斜,不對稱,先端鈍,葉面深綠色,葉背黃綠色,中脈在葉背黃綠色,具粉紅色條紋;葉柄細長,長達1米,具紫色斑塊,基部深紫色,葉翼狹,紫紅色,不閉合,張開約1.5厘米。
花序直立或上舉,長40厘米,直徑2.5-4厘米,序軸有褐色微柔毛,苞片披針形,水紅色,內具花一列,有花5-6朵;合生花被片金黃色,先端具5 (3+2)齒裂,二側裂片先端具鉤狀附屬器,離生花被片黃色,透明,較合生花被片短很多。
果序直立,一般有果6-9段,每段有果一列,約5-6個。漿果圓柱形,長7厘米,直徑2.5-3厘米,稍內彎,先端截形,基部漸狹,果柄微帶水紅色,果內有多數種子;種子背腹壓扁,不規則多棱形,寬約5毫米,淡褐色,具疣。

生長環境

生長於陰濕溝谷底部及半沼澤地,海拔1,000-1,270米。

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雲南西南部(瑞麗、滄源);緬甸、泰國亦有。

繁殖方法

芭蕉多採用分株繁殖,宜在4月上旬進行。分株時,先在芭蕉周圍,用鐵鍬或鋤頭將泥土挖開,讓小芭蕉頭和匍匐莖根裸露出來,再用鋒利快刀從母體上帶匍匐莖根一起切下,切下的小芭蕉頭就是分株繁殖的種苗。如果種苗的匍匐莖根已長有鬚根,就可直接栽於庭院或作盆栽觀賞。如果切下的種苗沒有鬚根,可先用育種苗床填上素砂土育根,埋入沙質苗床前,要考慮以後盆栽的需要,可適當剪短匍匐莖,便於今後上盆。
在操作時要注意不能損傷根瘤。培育未生根幼苗,以3~4厘米的株行距為宜,栽培時將小芭蕉頭全部埋入沙土中,澆透水分,並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溫度掌握在10~25℃之間,幼苗很快就能長出鬚根。
當嫩芽衝出土壤表面時,便可從苗床中挖起,再植於庭院、窗前,或上盆栽培,成為一棵完整的植株。在我國中部地區進行芭蕉的種苗繁殖,在秋末蕉葉凋萎時,剪去枯葉,壅土護根。殘留莖桿用稻草從莖桿基部向上包紮。到次年4月上旬再將稻草解除。當根上長出許多幼株時,可行分株繁殖。移栽時前坑中施入有機肥為底肥。目前對芭蕉進行大規模的種苗生產多採用組織培養的方法。

栽植技術

選地整地

選用陰涼潮濕肥沃的地方,以溝、坎、堤、壩、塘邊,尤其以窪地為宜。如果選用坡地,要選土層厚、水肥來源好的地方。整地時要把土刨松,把土塊打碎,以便栽植後“走馬鞭”(即地下莖)蔓延,及時串土生長。

移栽

芭蕉分蔸移栽一般在深秋至次年早春進行,因為這時芭蕉正處在休眠期,分蔸移栽對植株損害輕,也容易栽活。分蔸時要在已生長5年以上的芭蕉林中,選取當年才從走馬鞭上發出的新蔸莖。走馬鞭要選植株四周的,因為這樣的走馬鞭鬚根發達,串土力強。同時,要避免挖斷走馬鞭,並要求每蔸上有2~3個一年生的莖。移栽時每窩栽植的蔸莖數要因地塊制宜,一般在坎、堤邊每窩栽2~3個;在窪地每窩栽1個即可,因為窪地陰涼潮濕,水土條件好,植株易長大。栽植時要把蔸莖直立放在事先已挖好的栽植窩內,放好後,用較細碎的豬、牛、羊糞拌少量肥土填蓋即可。
栽後管理
蔸莖栽好後要隨即用稻草、茅草或地膜覆蓋好,以防止凍害。等大地回暖後再揭開覆蓋物。栽後3~4年內要每年施肥蓋土1次,以促進繁育生長。施肥蓋土要在春季大地回暖、心葉開始生長時進行。把豬、牛、羊糞或土雜肥整細,均勻撒在蔸莖上面,再取肥土覆蓋。瘠薄地塊要多施些糞肥,肥沃的地塊可少施些糞肥。此外,嫩莖開始生長時還應防止牲畜踐踏啃食。

本種提示

本種體態上與紅蕉Musa coccinea Andr. 十分近似,但後者雄花的離生花被片與合生花被片近等長,花序軸無毛,極易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