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達比古根海姆藝術館是由朱錇、吳桐主持設計的博物館,位於阿聯阿布達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布達比古根海姆藝術館
- 地理位置:阿聯阿布達比
- 類別:藝術館
主持設計師:朱錇、吳桐
項目負責人:Mark Broom、曾曉明
設計團隊:Frisly Colop-Morales、何帆、楊超、薛冬
結構顧問:Rory McGowan (Arup)
建設地點:阿聯 阿布達比
總建築面積:3 500m
結構與材料:殼體結構體系;鋼與鑄鋁板
委託單位:古根海姆基金會
設計時間:2006—2007年
建造時間:2009—2011年
古根海姆基金會作為設計的總負責人,共邀請了世界上10位著名建築師分別參與博物館、表演中心和藝術館的設計,包括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讓·努維爾(Jean Nouvel)、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安藤忠雄(Tadao Ando)、格雷格·林恩(Greg Lynn)、大衛·阿傑耶(David Adjaye)、哈尼·拉什德(Hani Rashid)及中國朱錇建築事務所(Studio Peizhu)、韓國建築師承孝相。
在阿布達比(Abu Dhabi)藝術館方案設計中,力圖儘可能利用其地理位置並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營造豐富的公共空間。在新藝術文化街區的城市肌理與雙年展園區中心運河之間建立一個動態的充滿活力的紐帶。在本設計中,把一個中東城市與陰影之間關係的研究運用在構思中——在夏季,所有沙漠地區的城市在太陽下非常炎熱,陰影底下又很清涼,陰影是城市人活動的前提。到了冬天,屋頂又成了當地城市的第二路面,直接對應著冬天的活動。所以,這個房子像一個漂浮空間一樣被懸空,來製造出最大的陰影可能。在一層半的展覽空間裡,有明顯導向性的坡道把水邊漫步的人們一直帶到露天的屋頂,具有一些折面變化的平屋頂可以作為人們享受陽光和觀看錶演的另一空間。
在首層從街道到運河的連續的公共空間裡,參觀者和行人可以俯瞰運河享受咖啡,也可以欣賞室外展覽或小型表演,或是進入藝術館內部。這樣,建築底部的空間不再僅僅是藝術館的門廳空間,而是一個人們相遇與交流活動的複合公共空間。建築二層以上懸挑的部分為公共空間提供了良好的保護(如遮陽效果等),使其成為即使在惡劣天氣條件下也能被公眾共享的舒適的公共空間,同時也實現了從街道到運河方向視線的連通。
建築極具動態和雕塑感的外形將其與周邊的商業和居住建築相區別,從而成為該區域的極具特色的建築物。建築形態也同樣反映了其作為城市肌理與運河之間的紐帶橋樑的作用。在北側,建築呼應城市形態與街道尺度。藝術館的主入口布置於此處,以強調其與雙年展園區以及城市的緊密聯繫。而建築南側,建築體量逐漸變窄,仿佛伸展到運河上方,清晰地表達了其作為城市與水之間充滿活力的橋樑作用。建築南端以一整面開放的玻璃窗結束,形成從雙年展園區到運河之間的視覺與景觀通廊。
主展廳是一個相當壯觀的開敞空間,空間內沒有柱子,只有兩個斜向生長的核心筒縱向穿過該空間,在最大限度獲得靈活展示空間的同時,通過摺疊的牆壁和屋頂形成與眾不同的空間形態。一個極具雕塑感的樓梯和一個線條舒展流暢的坡道,將人流從地面層的開放空間引導至此。展廳空間內部儘量減少開窗面積,以控制展廳內的直射光。通過天窗實現室內的採光和通風,在南側視野良好處設定大面積玻璃窗,參觀者在此可一覽雙年展園區整體景觀。一個稍小面積的夾層通向屋頂空間。摺疊起伏的屋頂形態形成一個屋頂開放平台,為使用者提供室外演出展覽或舉辦其他活動的公共場所,同時可以在此穿越文化區遠眺大海。
與景觀結合的建築底部地下室部分集中布置辦公室、工作室\教室、商店以及其他輔助用房。中間庭院為地下室空間提供採光,一個獨立的與公共入口分開的員工入口設定於此,該入口從街道和運河方向皆可到達。商店部分的屋頂所形成的平台恰好位於主展廳體量懸挑部分下方陰涼處。建築形態與景觀彼此結合,聯結藝術館兩側的城市空間和沿河景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