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人民廣播電台

阿城人民廣播電台

阿城人民廣播電台是1951年設立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城人民廣播電台
  • 羅馬字母拼寫:Āchéng Rénmín Guǎngbō Diàntái
  • 設立年份:1951
  • 性質:歷史地名
地名含義,歷史沿革,

地名含義

因位於阿城城區西部,是阿城區人民廣播電視發射中心,故而得名。

歷史沿革

阿城縣於1951年12月成立有線廣播站,位於阿城鎮西崗子,原阿城後方病院,即22院舊址,1952年正式播音。1985年1月,經省廣播電視廳批准改為阿城人民廣播電台。建站初期只有黑龍江省撥給的50瓦擴大機和蘇制波羅地海牌收音機1台。1952年租用阿城鎮內電話線路,掛廣播線6。5公里,安裝舌簧廣播小喇叭132隻,1953—1957年,不斷增添縣廣播站機器設備,開始在料甸、楊樹2個屯立桿掛線,增裝小喇叭,後來架設縣城至4個鄉的電話,做為廣播共用線路,又在2個鄉(鎮)建立廣播放大站。縣廣播站每天早晚用縣到鄉的電話線路送廣播5個小時。廣播小喇叭已發展到1571隻。1958年秋,深翻地搞廣播進田間,毀掉了公社到村屯的廣播線路,丟掉小喇叭,全縣廣播基本癱瘓。1959—1969年,為使縣、公社、大隊到家家戶戶的廣播喇叭聯通,經歷了搞無線電發射,搞載波,到堅持架廣播專用線路三個階段,初步建立起全縣有線廣播網,並達到甲級標準。1985年,全縣農村共有廣播小喇叭5。95萬隻,廣播入戶率增至70%。1986年,按戶安裝小喇叭8。2萬多隻,入戶率達到99。8%。自1986年,阿城廣播電台除轉播中央、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和地方報紙摘要節目外,開闢了《阿城新聞》、《農家雜話》、《朝鮮語廣播》等8至12個有地方特色的專題節目。1987年後,由於電視和收音機的普及,有線廣播已不在適應便捷傳遞信息的需要,於1988年,建立起無線電台,將有線廣播改為無線廣播。以調頻廣播取代有線網路傳輸的龐大線路。2000年調頻廣播停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