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1905年由蘇丹南方劃歸
南科爾多凡省管轄,根據《綜合和平阿卜耶伊
協定》(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 的 《
解決阿卜耶伊衝突議定書》(Protocol on the resolution of the Abyei conflict)對阿卜耶伊的界定“為1905年9個Ngok
丁卡人部落區域“。 這一區域根據阿卜耶伊邊界委員會(Abyei Boundaries Commission)的統計,面積為18,559平方公里。根據2009年7月22日海牙國際仲裁法庭的界定面積是10,460平方公里。
問題來源
它本來是丁卡人居住的地盤,1905年英國殖民者把它劃歸南
科爾多凡(Kordofan)管轄。南蘇丹獨立後,南蘇丹丁卡人是第一大民族,包括阿卜耶伊在內的丁卡人要求生活在同一個國家,要求阿卜耶伊歸還給南蘇丹管轄。
豐富的石油儲藏加重了南北雙方爭奪。上世紀70至80年代的南方油田大發現激化了南北矛盾。
美國雪弗龍公司在蘇丹南部進行了長達10年的勘探開發,1983年發現了幾個大型油田,探明石油儲量達1.8億噸石油儲量。人們逐漸知道,這個探明石油儲量高達50萬億桶,其中約八成的石油資源都分布在最貧困的南方,而石油收入占到了蘇丹政府年收入的90%以上。
2011年1月9日,蘇丹南部開始為期一周的公民投票。根據《全面和平協定》,阿卜耶伊地區本該同時舉行公投,決定它的歸屬。但是直到2010年12月,阿卜耶伊地區的劃界問題仍未解決,南北雙方也未能就誰可以作為阿卜耶伊的居民參加公投達成一致:南方代表認為,只有丁卡人才有權利投票,而米塞利亞人沒有投票權,只有在當地放牧的權利。蘇丹政府則認為,只有在達成米塞利亞人和丁卡人同時接受的協定後才能舉行公投。由於這些分歧,阿卜耶伊地區未能如期公投,這就像一枚定時炸彈。
歷史
1905年由南方劃歸北方管轄。
1956年,蘇丹脫離英埃統治,宣告獨立時,北方人獲得了主導地位,
阿拉伯文化也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文化。長期在英
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之下被刻意與北方文化隔絕開來的南方人感到恐懼。而一個多世紀來的
販賣黑奴貿易,更在阿拉伯人與黑人之間埋下了仇恨與不信任的種子。於是,以伊斯蘭教穆斯林為主體的北方與基督教及泛靈教信徒占主體的南方進行了兩場大規模的南北內戰。此後更是無休止的戰爭:丁卡人得到南方反政府武裝組織安亞尼亞的支持,米塞利亞族則與喀土穆政府堅定結盟。這場內戰一直持續到1972年,大約有50萬蘇丹人在內戰中死亡,直到《亞的斯亞貝巴協定》在
衣索比亞首都簽訂。《協定》中對阿卜耶伊做出的安排是,它應當舉行公投來決定是否加入此時已獲得有限自治的南蘇丹
自治區,但公投從未實現過。
2005年,在美國和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南北雙方簽訂了《全面和平協定》,結束了漫長的蘇丹內戰。《和平協定》安排阿卜耶伊作為
特別行政區,受總統
直轄;由多國專家組成的“阿卜耶伊邊界委員會”來確定地區邊界;並由一個公投委員會來確定哪些米塞利亞人可以作為阿卜耶伊居民參加選舉和投票,丁卡族人則依據傳統被全部視為當地居民。但《和平協定》未能消除敵對雙方的不信任。
2008年5月,戰爭再度爆發,阿卜耶伊的大部分村鎮在戰火中被夷為平地,200人在戰爭中死亡,大約5萬居民被迫逃離。
2009
海牙仲裁永久法庭裁決,大大縮小了阿卜耶伊的範圍,把大部分米塞利亞人居住的區域劃到阿卜耶伊界外。
2011年5月蘇丹總統巴希爾派軍進入這一地區,驅散了15萬丁卡人。
2011年7月20日,雙方簽訂了臨時協定,設定安全與管理委員會來安置難民。
2012年9月21日,非盟委員會(由南非、奈及利亞、蒲隆地三國的前總統組成)提議:石油稅收部分阿卜耶伊地方政府占30%,聯邦政府占50%,南科爾多凡州占20%;最終歸屬由定居者(不包括牧民)2013年10來投票決定。
2018年9月20日,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吳海濤表示,政治解決蘇丹與南蘇丹之間存在爭議的阿卜耶伊地區問題是唯一出路,安理會及國際社會應加強協調,提供建設性幫助。
一強調要充分尊重蘇丹和南蘇丹雙方對阿卜耶伊問題的主導權。蘇丹和南蘇丹是阿卜耶伊問題的當事國,解決有關問題離不開兩國的合作與配合,國際社會應維護兩國致力於政治解決阿卜耶伊問題的積極性,推動雙方鞏固睦鄰友好,增進互信,深化雙方在阿卜耶伊地區務實合作,避免採取違背兩國共識的行動。
二應充分發揮非盟等區域組織的斡旋主渠道作用。國際社會應繼續為非盟開展工作提供必要支持,應支持聯阿安全部隊繼續履職。聯阿安全部隊根據安理會授權,支持聯合邊界核查和監督機制,為維護阿卜耶伊地區及蘇丹和南蘇丹邊界沿線穩定發揮了關鍵作用。中方支持聯阿安全部隊繼續履職,希望國際社會給予建設性幫助。
三中方一貫高度重視非洲和平與發展,始終支持非洲國家以非洲方式解決非洲問題,願繼續與非洲國家及國際社會一道,為促進非洲和平穩定與發展貢獻自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