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阿勞西奧戰役
- 地點:里昂(Lyon)城南的羅訥河中遊河谷內
- 時間:公元前105年10月1日
- 參戰方:日耳曼,羅馬
- 結果:日耳曼獲勝
- 參戰方兵力:日耳曼總人數約為30萬,羅馬總數超過12萬人。
- 傷亡情況:羅馬死亡12萬
- 主要指揮官:日耳曼主帥是辛布里國王波伊奧里克斯,副將是條頓國王條頓伯德
羅馬軍隊介紹,軍隊作戰策略,羅馬戰爭局勢,羅馬戰爭損失情況,後續影響,
羅馬軍隊介紹
公元前105年10月初,歐洲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兩支軍隊在里昂(Lyon)城南的羅訥河中遊河谷內相遇了。日耳曼方面總人數約為30萬,其中能夠戰鬥的成年男子約有15萬左右,主帥是辛布里國王波伊奧里克斯(Boiorix),副將是條頓國王條頓伯德(Teutobod);羅馬方面投入了8萬正規軍,加上聯盟部隊及隨軍奴隸,總數超過12萬人,主帥是執政官馬里烏斯(Mallius),副將是代執政官凱皮奧(Caepio)和前任執政官斯考盧斯(Scaurus)。為了樹立統帥的威權,馬里烏斯和凱皮奧事先均被元老院授予元帥軍銜(Imperator,後來演變為羅馬皇帝的頭銜),這在此前還絕無僅有。當年的另一位羅馬執政官魯福斯(Rufus)因病不能成行,所以推薦軍事經驗豐富的凱皮奧為代執政官頂替自己,但凱皮奧與馬里烏斯、斯考盧斯三人之間的關係卻十分糟糕。假若魯福斯能夠預知未來的戰況,不知道他會為自己的決定大笑還是痛哭。
軍隊作戰策略
為了對付敵人著名的“Furor Teutonicus”(條頓式的瘋狂衝鋒),羅馬軍被分為三部,擺出一個“品”字型陣勢:斯考盧斯突前,列陣於維埃納(Vienne)城郊,在他的後方集結著羅馬軍主力:凱皮奧負責左翼,列陣於羅訥河西岸的普里瓦(Privas)城郊;主帥馬里烏斯負責右翼,列陣於羅訥河東岸的阿勞西奧(Arausio,現名奧朗日,Orange)城郊。但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由於兵力過多,而戰場又過於狹窄,羅馬軍擺的這個“品”字陣實際上等於是個“一字長蛇陣”,從維埃納拖到奧朗日,南北綿延足有180公里長。以當時的通訊能力,訊息從前鋒傳到後衛起碼要花上整整兩天時間。
公元前105年10月1日,斯考盧斯的軍營遭到了日耳曼人的突然襲擊。奇怪的是,他對此完全沒有準備,也毫無招架之力,而只能趕緊派信使去下游向馬里烏斯和凱皮奧要救兵。可惜的是,使者中午出發,太陽還沒有落山,斯考盧斯就全軍覆沒了。他本人“從馬上摔了下來”,被辛布里士兵生擒活捉,並帶到波伊奧里克斯國王面前。
波伊奧里克斯對自己又一次輕鬆地擊敗羅馬軍隊的輝煌戰果並不感到意外,卻對戰俘斯考盧斯桀傲不遜的態度頗為吃驚。這位滿頭銀髮的前任執政官堅毅地昂著頭,一言不發,也全無乞求被釋放的表示。他顯然認為,與其在馬里烏斯和凱皮奧這兩個政敵面前遭到當眾羞辱,還不如就這樣在敵營中了結自己已經長達六十餘年的人生。在晚餐會上,波伊奧里克斯揮舞著手中的長劍,向斯考盧斯宣稱自己將直搗義大利,摧毀這羅馬文明的心臟。斯考盧斯此時終於開口了:“野蠻人的國王啊,永遠不要把你的雙腳踏上義大利的土地!羅馬人民是不可戰勝的,而且全世界都會樂意幫助我們!窺視那神聖的國度,對你來說只能是自取滅亡!”波伊奧里克斯至此終於喪失了耐心,他一劍便砍下了斯考盧斯的頭顱。
羅馬戰爭局勢
斯考盧斯戰敗被殺的訊息在下游的羅馬將士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但他們的兩位元帥們卻沒有因為大敵當前而停止爭吵。馬里烏斯深感局勢危急,決定放棄兩翼合圍的計畫。他立即寫信給凱皮奧,以上級的身份要求對方把西路軍調到羅訥河東岸來與自己會師。作為代執政官及山南高盧行省總督的凱皮奧是名門之後,一向看不慣出身低微的馬里烏斯對自己指手畫腳,於是回信說:“你管你的,我管我的。”馬里烏斯當然不同意,經過信使數次往返,凱皮奧終於同意執行命令。但就當西路軍中的一部分已經渡過羅訥河,並且開始在對岸安營紮寨時,凱皮奧突然又改變了主意,大呼叫停。事情很快演變成一場兩位元帥隔河對罵的鬧劇,馬里烏斯指責凱皮奧反覆無常,凱皮奧指責馬里烏斯膽小如鼠,連隨軍的多位元老們都勸不住,他們的十餘萬部下更是被迫目瞪口呆地充當觀眾。正在此時,“Furor Teutonicus”突然開始了,毫無秩序的羅馬軍隊被日耳曼人死死地夾在河谷里,原本清澈的羅訥河水瞬間化作殷紅,情景恐怖得無人能夠加以描述……
與戰鬥本身相比,日耳曼人在戰後對待戰利品的行為更加令人髮指。如前所述,他們此時還處於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階段,對奴隸制度完全不理解,自己不想當奴隸,也不要別人給自己當奴隸。因此,所有羅馬戰俘、乃至於隨軍的奴隸,不分貴賤,均被就地處決,他們的內臟和鮮血被用來祭祀日耳曼人的戰神武丹;更有甚者,日耳曼人連羅馬人的武器裝備和金銀財物都不要,反而把它們一律扔進羅訥河裡祭祀河神,河水為之不流。由於日耳曼人古怪的宗教信仰,即便羅馬人的隨軍牲畜都無法倖免:在方圓數十里的樹林中,樹幹上遍釘著羅馬人的首級,樹枝上掛滿了從戰馬、驢、騾身上扒下來的皮毛,鬼哭狼嚎之聲直上雲霄。
羅馬戰爭損失情況
歷史將永遠記住公元前105年10月6日。僅僅在這一天之內,辛布里人、條頓人和阿姆布昂人就於阿勞西奧戰場上全殲了16個羅馬軍團【16×(4400軍團重步兵+300騎兵+約2000左右投石手、弓箭兵、弩炮部隊)】,可憐12萬羅馬將士里竟然僅有十人生還。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大史學家蒙森所說:這是"一場雙倍於坎尼慘敗的軍事毀滅。"(當然,現代的羅馬史大家Scullard在著作中提出了異議,認為阿勞西奧戰役的損失數字被古典作家誇大了。)奇怪的是,戰敗的罪魁禍首馬里烏斯和凱皮奧以及少量隨從卻有幸名列倖存者名單之中。他們後來都受到軍事法庭審訊,馬里烏斯被流放,凱皮奧則很不名譽地死在監獄裡。
阿勞西奧戰役對羅馬共和國的打擊是毀滅性的。111年前的坎尼戰役消滅的更多的是羅馬的義大利盟友軍隊,漢尼拔在布匿戰爭中也從未真正進入羅馬的統治核心--拉丁地區進行破壞,結果反而加強了羅馬在義大利原本並不牢靠的統治地位。而阿勞西奧戰役導致的拉丁人口損失卻如此之大,以至於整個羅馬社會均為之破碎。阿勞西奧之戰使羅馬損失了差不多一半的政府成員和元老院成員,以及2/3以上的男性公民。尤其是貴族的力量更是被削弱到無法組織有效的軍事抵抗,甚至無法壓制廣大羅馬民眾和奴隸。民眾對羅馬元老院政府的失望已經到達極點,更何況,在阿路西奧會戰的慘敗之後,羅馬可說得上是沒有任何像樣的軍事力量能夠拿出來對抗日耳曼人了。於是,羅馬當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