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烏河戰役

背景,戰役過程,後續,

背景

安條克三世馬格尼西亞戰役中慘敗給羅馬之後,羅馬人常常嘲笑他的“大帝”頭銜,但是對於亞洲和北非來說,這位勇武過人的國王無疑就是新一代的“大帝”和“萬王之王”,尤其是對於東方地區的國家,這位希臘統帥基本上沒有敗績,最後在米底的身亡就和皮洛士在攻城時候的巷戰中被殺一樣屬於命運的捉弄。而這位統帥在軍事上的果斷和勇敢在阿利烏河戰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從BC223年即位開始,安條克三世就面臨一個艱巨的任務。一方面大名義上要繼承的領土和資源大的嚇死人,無論怎么從面上計算都應該算是當時的第一強國。從愛琴海沿岸到帕米爾高原為止都是塞琉古帝國的領土。但是要真正統治到這些土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不僅僅是因為馬其頓-希臘統治層在廣袤的亞洲被鋪開後顯得非常稀薄,而且他們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又一度非常敵視“亞洲化”政策;又因為希臘人一貫的獨立自主的政治傳統和分散駐軍的客觀因素導致了希臘化帝國內部常常會出現爭奪王位或者獨立自主的戰爭。而這些不穩定因素在強大的鄰國眼裡就是最好的時機。
在安條克即位之前,他的父輩們已經在幾次敘利亞戰爭中先後敗給了勁敵---埃及的托勒密王國。同時在東方,巴克特利亞和帕提亞兩個省份的希臘總督都宣布獨立,後者甚至還沒屁股坐穩就被南下的蠻族帕提亞人給占據了。安條克本人即位之後,米底、波斯兩個總督區的總督也都開始叛亂,同時小亞細亞地區的大量依附於塞琉古帝國的希臘城市也脫離了從屬關係,若非他的表兄弟阿凱夫斯擊敗了大名鼎鼎的帕加馬,帝國很可能立即崩潰。
除了面對這些希臘強敵,安條克還要面對手下的意味權臣赫米亞斯,此人是典型的庸人+奸臣。在他的誤導下,安條克採取了分兵作戰的策略,分別派遣兩支軍隊去平定米底和波斯的叛亂,自己則率軍進攻依附於死對頭托勒密王國的猶太王國。結局可想而知,全部慘敗。甚至東部的叛軍反而西進,占據了名城塞琉西亞,進而控制了整個巴比倫尼亞地區。於是在BC220年,安條克親自率軍東征,以9000馬其頓-希臘後裔組成的長槍方陣部隊為主題的大軍擊敗了叛軍於巴比倫尼亞的阿波羅尼亞。雖然重新控制了三個中亞的總督區,但是作為後遺症,北面位於當代亞塞拜然的阿特羅帕特尼成為獨立國家,安條克無力再戰,因為新的叛亂已經在小亞細亞開始,國王只得默認事實,保持名義上的宗主權。
回到敘利亞之後安條克暗殺了心懷惡意的赫米亞斯,而他的表兄弟阿凱夫斯已經在小亞細亞自立為王。不過安條克並不擔心他,因為獨立城市林立的小亞細亞很難聽從一位躲在薩迪斯發布命令的所謂國王,而埃及的局勢讓他立即率軍南下開始了第四次敘利亞戰爭。於是在BC219---BC218之間,安條克率軍占領了腓尼基、巴勒斯坦、科里敘利亞三個地方,但是在BC217年爆發的著名的拉菲亞戰役中功虧一簣,輸給了托勒密四世。雖然他本人在右翼的戰鬥中取得了勝利,但是左翼的失敗牽扯到了全軍,這個不足後來在馬格尼西亞戰役中被無限放大了。次年他返回了敘利亞之後進軍小亞細亞,將叛亂的表兄圍困在名城薩迪斯當中兩年,迫使後者投降(BC213年)。同時保留了帕加馬 卡帕多西亞 比提尼亞這些國家以維持穩定。
但是讓安條克三世最終聲名遠揚的卻是他對於更東方地區的再征服行動。在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祖先塞琉古一世之後,還沒有哪位國王進行過如此浩大的征服活動。但是雄心勃勃的國王如今為了自己的遺產而開始新的奮戰,休整和準備了幾年後,BC209年安條克三世率領大軍向東方進發,第一個目標就瞄準了已經被蠻族占據的帕提亞總督區,後者已經乘著希臘人內戰之際入侵併占據了米底。據說他的東征部隊將近有10萬步兵和9千騎兵。安條克指揮的希臘軍隊的行軍非常迅速,在帕提亞人還未來得及反應過來前就攻下了埃克巴塔納,很快就將帕提亞人趕出米底。
旗開得勝令安條克三世信心十足,他再接再厲,繼續東進打擊蠻族部落。為了節省時間,不給蠻族來得及組織抵抗,希臘軍隊甚至穿過了人跡罕至、缺乏補給的伊朗大鹽澤沙漠。這個沙漠原先被帕提亞人認為是不可穿越的,後者因此放心地將其視為抵抗塞琉古軍隊的屏障,但這個所謂的屏障根本不可靠。帕提亞國王阿爾塔巴努斯被安條克的大膽進軍搞得措手不及,由於畏懼對方數量龐大的軍隊,他匆忙下令全國戰略性撤退,並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在所有水源里投毒以阻止敵人獲得珍貴的水資源。帕提亞國王的策略很符合帕提亞人一貫的思路,問題是,他的命令下得太晚,或者說,是安條克的進攻過於迅速,使前者來不及採取適當的策略抵抗。希臘人在安條克三世領導下迅速進入帕提亞本土,擊敗未能及時撤走的帕提亞軍隊,幾乎是毫無抵抗的占領首都赫卡托皮洛斯。於是阿爾塔巴努斯的所有抵抗被宣布失敗,他的領土除了易守難攻的赫卡尼亞山區外,大多淪陷於希臘軍隊的攻擊下。帕提亞地區再次被塞琉古王朝占領,第二次亡國之禍幾乎不可避免了。
之後安條克繼續快速進軍,占領赫卡托皮洛斯,後者損失慘重,不得不攀越高達7000-8000英尺的厄爾布爾士山脈逃命,希臘人緊跟其後儘管也遭受了很多損失,但仍然成功進入赫卡尼亞並占領了許多城鎮,將阿爾塔巴努斯逼入山區地帶。最後帕提亞人不得不向塞琉古帝國低頭,而安條克也不想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繼續消耗自己的部隊,於是以帕提亞重新稱臣和每年納貢為條件還要在戰時提供部隊,安提克保留了後者的帕提亞總督區,繼續東進進入巴克特利亞。
此時的巴克特利亞已經被新的篡位者歐西德莫斯一世所占據,在這個希臘化的東方邊陲國家,10%的希臘人和眾多當地人一起組成了一支非傳統的希臘軍隊等待這安條克和他的塞琉古軍隊。

戰役過程

傳統上的巴克特利亞騎兵多為亞洲式的投射部隊,使用標槍、弓箭進行迴旋射擊戰法,也有部分騎兵使用長矛在近戰在肉搏,其騎兵更具托勒密的回憶錄記載還往往披有鐵甲。在亞歷山大大帝和大流士三世的決戰——高加米拉戰役中,部署在波斯軍隊左翼的巴克特利亞騎兵為了阻止馬其頓軍隊整體的右翼斜擊運動,搶先發起攻擊,並打退了亞歷山大第一波派去的希臘聯軍騎兵。後來遭遇到了增援的僱傭軍騎兵、阿格瑞安標槍手、弓箭手、僱傭重步兵的聯合攻擊才敗退下去。
塞琉古皇家騎兵塞琉古皇家騎兵
在後來的繼業者戰爭中,本來就不多的馬其頓駐軍被不斷抽調去西方參與總督們一次次的混戰,很少有返回的,其中以步兵占絕大部分。這樣留下來的希臘駐軍往往就是部分馬其頓-希臘騎兵和大量從亞歷山大開始就被派遣或者招募過來進行屯田駐守的希臘僱傭軍。這些僱傭軍素質參差不齊,也沒有受過多少馬其頓長槍方陣訓練,基本還是傳統的希臘重步兵裝備為主。而巴克特利亞地區周圍有大量斯基泰和塞種人這樣的遊牧存在,於是騎兵對於王國國防非常重要,而步兵則基本成為城市和要塞的守備隊。
在這些情況的共同作用下,巴克特里亞軍隊成為了當時希臘化王國中軍隊樣式最獨特的一個。馬其頓-希臘式的衝擊重騎兵+傳統巴克特利亞樣式的投射騎兵部隊是軍隊一般作戰的主要力量。當然希臘人也有訓練亞洲騎兵成為衝擊騎兵的記錄,所以為了增強本國力量,巴克特利亞也會有亞洲血統的衝擊騎兵存在。歐西德莫斯本人在得知安條克進軍巴克特利亞之後,立即從自己的首都---薄知城(Bactria)出發,率領有10000騎兵向西快速進軍,希望能在塞琉古軍隊越過作為屏障之一的阿利烏河之前阻止對手,大批偵查騎兵被他派遣先行,去各個可能的路口偵查安條克大軍的動向。
巴克特里亞軍隊巴克特里亞軍隊
安條克也知道自己龐大的軍隊無法在對手的領土上隱藏自己,於是他想辦法要讓自己快速度過阿利烏河。在向著河道的方向進軍到了第三天的時候,他的偵查部隊向他通報,巴克特利亞的偵查騎兵每天會在日落之後返回附近的要塞休息。於是安條克當機立斷,要在這天晚上率軍突然渡河。為了加快速度,他將自己大部分的方陣步兵部隊給暫時留在了後面,率領自己手下最精銳的2000夥伴騎兵部隊和10000名持盾部隊(也叫銀盾部隊)和所有的投射部隊以強行軍的速度開向阿利烏河。
這一行動不得不讓人想起了亞歷山大大帝當年在印度河流域的海達佩斯戰役,同樣是利用夜幕掩護髮起的強渡河岸行動。不過安條克所要行軍的路線比起亞歷山大可能要遠一些,所以他也無法指望軍隊主體的長槍方陣部隊能夠趕上並參加戰鬥,因為在海達佩斯,交戰雙方都已經在河的兩岸對峙,而這次巴克特利亞軍隊壓根還沒有準確的找到他的部隊在哪。
他麾下的2000夥伴騎兵無疑是當時帝國內也可以說是亞洲地區最精銳的騎兵部隊,分屬8個營的希臘貴族部隊源自亞歷山大時代的真傳,而到了安條克時代,部分波斯馬甲的引進也讓這些騎兵在防護上有了進步。安條克本人也是騎兵發燒友,每戰必定如同亞歷山大一樣統帥精銳騎兵。10000名持盾部隊則同樣源自亞歷山大時代的同名部隊,這些最精銳的步兵不僅僅可以作為長槍方陣進行正面決戰,更可以使用傳統的希臘短矛+大盾牌快速機動,作為突襲力量或者騎兵與一般步兵之間的紐帶,意義非凡。安條克所率領的投射部隊具體情況不明,但是以當時的風氣,著名的克里特人和羅德斯人都不會不在這么一支大軍中出現,而敘利亞的弓箭手也同意出名。
在夜間渡河成功之際,安提克不忘讓部將帕那托羅斯率領部分騎兵留在了河的對岸作為預備隊,這個決定後來左右了戰局。
次日,歐西德莫斯接到報告說塞琉古軍隊已經度過了阿利烏河,這位國王立即率領全軍向河岸進發。歐西德莫斯明白,面對步騎混合完備的馬其頓體系下的塞琉古軍隊自己的全騎兵部隊絲毫沒有任何優勢可言,而如今安條克只有部分部隊渡河,騎兵也沒有自己多,完全可以將對手打到河對岸去,不然如果塞琉古全軍過河,他的結局和帕提亞人差不多。就算從各個城市和要塞中糾集出足夠的步兵,依靠希臘城市民兵和部分印度僱傭軍也不可能頂住安條克手下那些在各地征戰過的長槍部隊。
於是當巴克特利亞騎兵趕到戰場之時,甚至都沒有展開作戰隊形就向塞琉古軍隊發起了攻擊。塞琉古軍隊此時應該剛剛渡河完畢正在建立更大的徒步場,而巴克特利亞軍隊的突襲必然造成一定的混亂,歐西德莫斯本人甚至也親自率領最精銳的夥伴騎兵衝鋒。於是安條克命令步兵組成戰鬥陣型來對付騎兵,同時在發現了歐西德莫斯那支最精銳的騎兵之後毫不猶豫的帶領自己的夥伴騎兵發起反衝鋒。這樣的措施無疑讓人聯想起將近2000年後帕維亞戰場上的法王弗朗西斯一世,當自己的營地遭到哈布斯堡聯軍突擊後親自率領憲兵騎士衝鋒,為自己的步兵爭取寶貴時間。
安條克在衝鋒之前還特意選擇了歐西德莫斯麾下的最精銳騎兵無疑是個聰明之舉。以為相比於喜歡遠射而不怎么敢突擊步兵陣線的亞洲騎兵,這些東方系列化王國的精銳騎兵力量都是由希臘血統的戰士組成,無論生活方式、訓練模式、思維都是純希臘式的,因而如果讓這些騎兵在不算很厚實的步兵中突破出一個口子,那么後面眾多巴克特利亞騎兵也就能迅速突入將戰鬥變成一邊倒的屠殺。騎兵的局限性就在於戰術上需要不斷的進攻,一旦停下就失去了威力,面對戰術防禦基本上毫無用處可言。所以 塞琉古皇家騎兵的衝鋒成為了戰役的關鍵。雙方都是由最精銳等級的騎兵組成,在近身遭遇之後勢必爆發慘烈的混戰。雖然當代已經很少有文字資料留下來為我們描述之間的戰鬥,但是古典時代精銳騎兵的混戰完全可以從《亞歷山大遠征記》這樣不多的資料中可見一斑。
巴克特利亞的眾多亞洲騎兵在面對塞琉古步兵的時候由於自身戰術特點而不會發起堅決的突襲,更多的可能是利用弓箭和標槍來打擊敵人,持盾兵的裝備基本類似傳統的希臘重步兵,在遭遇弓箭之時尚可支撐,但是在遭遇大量標槍攻擊之後,完全可能因為盾牌上扎了太多箭矢和標槍而難以舉動。他們身後有軍中的弓箭手、投石兵和標槍部隊,數量不會很多,但可以幫助他們反擊亞洲騎兵的騷擾。不過,隨著戰鬥的持續,巴克特利亞人龐大的騎兵數量開始讓安條克的部隊有些支持不住了。師承亞歷山大的巴克特利亞軍隊雖然以行軍陣型開始戰鬥,但是希臘式的一個箇中隊展開攻擊模式卻不會陌生,於是當塞琉古軍隊剛剛迎戰了一批騎兵之後,接著又要面對另一組騎兵的攻擊。安條克的夥伴騎兵也在組織了敵人第一波攻擊後又遭到了敵人的反撲,激烈的戰鬥中國王本人的戰馬被砍死,牙齒也被打落了幾顆,但是依然堅持戰鬥。
轉機來源於戰前安條克留在河岸的那隊夥伴騎兵,這個時候已經由帕那托羅斯率領度過了河,這些突如其來的預備隊當即從側面和背面向巴克特利亞軍隊發起衝鋒。由於之前戰鬥非常激烈且混亂,巴克特利亞人不是會將部隊撤往後方重組,這些散亂的隊形在遭遇精銳騎兵衝鋒之後發生了嚴重混亂。大批亞洲籍騎兵抵抗不住之後迅速開始逃離戰場,歐西德莫斯並不想放棄,但是他的精銳騎兵也損失很大,不得不撤離戰場。安條克這時再發起追擊,大批巴克特利亞騎兵被俘虜。
阿利烏河戰役之後,巴克特利亞騎兵部隊損失慘重。安條克三世的軍隊則主體沒有受到任何傷害,緊接著就開始對巴克特利亞各地的城市和要塞進行圍攻戰。歐西德莫斯幾次想解除被圍困城市的危險,但因為機動兵力損失很大,而塞琉古軍隊實力也的確不是他的資源能比的,不得不一一放棄。次年BC208年,安條克三世的軍隊挺進並圍困了巴克特利亞的首都薄知城。但是這座希臘人精心營建的城市固若金湯,而更要命的是安條克龐大的軍隊無法從本地獲得足夠給養,後勤線得從巴比倫尼亞算起,耗費太大。於是在圍困了2年不下的情況下,雙方開始和解。
BC206年,雙方達成和解。歐西德莫斯以幫助塞琉古剷除了前任叛亂總督狄奧多特家族為藉口,表示自己一直為帝國對抗蠻族包圍希臘人的利益,理應得到封賞和國王頭銜。安條克順水推舟同意,但是保留了宗主權。期間他對歐西德莫斯的兒子德米特里烏斯(後來的德米特里一世)欣賞有加,於是將女兒許配給了這位巴克特利亞王子。完成和約之後,他在巴克特利亞補充了補給之後南下印度,成為了整個希臘化時代4位遠徵到印度的希臘國王中的第3位。但是那些困擾著亞歷山大大帝和塞琉古一世的問題再次浮現,長期征戰的疲憊和過長的補給線都迫使國王很快離開了印度。當然他像祖先塞琉古一世一樣帶回了包括150頭戰象在內的大批禮物。
BC205年4月,經過了5年的東征,安提克三世和他的大軍返回了巴比倫尼亞的首府塞琉西亞。這次偉大的遠征讓他獲得了大帝頭銜和亞洲式的霸主名號——萬王之王。這位和亞歷山大一樣閒不住的國王甚至比前人更進一步,經過查拉賽尼向阿拉伯半島東部的加爾拉進行一次短暫的遠征,這樣做無疑是為了確保帝國從波斯灣到印度的海運路線的安全。亞歷山大大帝生前遠征阿拉伯的夢想在他手裡小小地實現了一把。

後續

第二年BC204,大帝就開始了第五次敘利亞戰爭,帕尼翁戰役一血拉菲亞戰役的前恥,將塞琉古與托勒密之間百年劣勢扭轉,重新奪取了柯里-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臣服了猶太王國。之後北上小亞細亞占領了屬於托勒密王朝的奇里乞亞和附屬的重要城市以弗所。安條克三世的武功在這一刻達到了頂峰,但也為自己和羅馬的衝突埋下了伏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