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元代、明代,屬完顏部阿實衛屬。
清雍正四年(1726年),屬阿勒楚喀都督府。
民國元年(1912年),屬阿城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東關、城郊、城建、和平4村屬城關區,南城、白城、雙城、新城4村屬雙白區,民合、平安、城鄉3村屬哈店區。
1950年5月,城關區改名一區,雙白區改名二區,哈店區改名四區。
1954年,二區的南城、白城、雙城、新城4村劃歸一區。
1955年,劃歸二區,東關、城郊、城建、和平4村改居民委員會,城郊村小孤家子屯劃歸大嶺鄉大嶺村,小溝屯劃歸大嶺鄉海興村。
1956年,析南城、白城、雙城、新城4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置白城鄉;析城郊、東關、城建、和平4高級社置鎮郊鄉;民合高級社劃歸舍利鄉;城鄉、平安2高級社劃歸繁榮鄉。
1958年,11個高級社劃入阿城鎮;同年9月,改為阿什河公社。
1964年,阿城鎮析出。
1984年,公社改鄉。
2001年2月,鄉改街道。
行政區劃
2011年,阿什河街道轄和平、城郊2個居民委員會,南城、白城、東環、城鄉、平安、民合、城建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8個居民小組,68個村民小組。
2019年10月,阿什河街道下轄城郊社區、和平社區2個社區;城建村、民合村、平安村、城鄉村、白城村、南城村、東環村7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阿什河街道地處阿城區東部,東北與料甸街道、紅星鎮、金龍山鎮毗鄰,東南與亞溝街道隔阿什河相望,南與雙豐街道接壤,西與楊樹街道、舍利街道為鄰,北與舍利街道相接。2010年,轄區總面積67.4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阿什河街道轄區總人口5.89萬人。另有流動人口3252人。總人口中,男性29339人,占49.8%;女性29571人,占50.2%;18歲以下8769人,占14.9%;18~35歲16486人,占28%;35~60歲26642人,占45.2%;60歲以上7015人,占11.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52萬人,占93.7%;有滿、朝鮮、回、蒙古等11個少數民族,共3695人,占6.3%。其中滿族1668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45.1%;朝鮮族1213人,占32.8%。
經濟
2011年,阿什河街道有農業耕地面積6.4萬畝,以種植蔬菜、玉米、大豆、水稻為主。農業總產值13.5億元,比上年增長21%,實現農業增加值33272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糧食總產量2.1萬噸,年末存欄黃牛3.5萬頭,生豬3.8萬頭,家禽53.5萬羽。農業機械858台(輛);名特農產品有大蒜、白菜、水稻,綠色環保農產品有鴨稻米、棚室蔬菜;農民人均純收入11533元。
2011年,阿什河街道工業總產值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實現工業增加值48070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
2011年末,阿什河街道有商業網點1092個,職工3200人,財政總收入987萬元,比上年增長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18萬元,比上年增長8%。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阿什河街道有電視用戶4853戶,入戶率52%,文化體育休閒廣場4個,3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室及老年活動中心27個;圖書室6個,藏書1.8萬冊;有業餘攝影、繪畫、美術、舞蹈、根雕及文學創作隊伍成員120人,業餘秧歌隊32個。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阿什河街道有國小1所,在校生132人,教職工23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阿什河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個。
社會保障
2011年,阿什河街道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90戶,人數1760人,支出232.3萬元,比上年增長10%,月人均110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04人,支出21萬元,比上年增長1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2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區服務設施4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2個,社區服務站2個。
交通運輸
2011年,阿什河街道境內實現了村村通、村屯通。公路貨運線路8條,城區公交客車在全街各村均有站點。年客運總量35萬人次,年貨運總量2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