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茯苓湯

防風茯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台秘要》卷七引《深師方》。具有補中助陽,散寒祛濕之功效。主治胸滿短氣,心痛,吐涎虛冷。

基本介紹

  • 名稱:防風茯苓湯
  • 出處:《外台秘要》卷七引《深師方》
  • 組成:防風、茯苓、炙甘草、桂心、半夏、乾薑、人參
  • 功用:補中助陽,散寒祛濕
  • 主治:胸滿短氣,心痛,吐涎虛冷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使用注意,附註,附方,

組成

防風、茯苓、炙甘草各二兩(60g),桂心六兩(180g),半夏、乾薑各四兩(120g),人參三兩(90g)。

用法用量

上藥切碎。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3次溫服。

功用

補中助陽,散寒祛濕。

主治

治胸滿短氣,心痛,吐涎虛冷。

方義

本證乃因中焦陽氣不足,脾失健運,陰寒濕濁之邪上犯,致胸中之氣痹阻不通而成。方以人參大補元氣,助運化而正升降,乾薑溫中陽而散里寒,合而溫補中焦陽氣,共為君藥;加桂心溫陽通脈以散寒濕,半夏燥濕化痰且降逆氣,合為臣藥,以溫散上焦之寒濕;佐以茯苓健脾滲濕,防風散寒濕之邪而止痛;甘草為使,調和諸藥。本方所治之證與《金匱要略》之人參湯相似,但人參湯證以中焦虛寒為主,治當補中助陽,扶正以祛邪;本方證中焦虛寒與寒濕停滯並重,治當補中助陽兼散寒除濕,通補兼施,扶正兼祛邪。

使用注意

忌酢物、生蔥、海藻、菘菜、羊肉湯。

附註

適用於心脾陽虛夾風痰寒飲之證。(《簡明方劑辭典》)

附方

名稱:防風茯苓湯
組成:防風(去叉)、赤茯苓(去黑皮)、萎蕤、白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丹參各一兩三分,細辛(去苗葉)二兩,甘草(炙)一兩,升麻、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射干一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匕,以水二盞,加大棗二個(擘破),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每日三次
主治:陽厥怒狂
出處:《中華醫方》
名稱:防風茯苓湯
組成:防風(去叉)、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肉桂(去粗皮)三兩,甘草(炙銼)一兩,乾薑(炮)二兩,人參一兩半,半夏(湯洗去滑)二兩
用法:上藥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一片,棗(擘破)兩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夜臥各一
主治:虛冷胸滿短氣,心痛嘔吐
出處:《中醫心病證治錄》
名稱:防風茯苓湯
組成:防風、茯苓各12g,麻黃(炙)、葛根、甘草(炙)各6g,當歸、桂枝各10g,秦艽15g,生薑3片,大棗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主治:治肢體關節疼痛遊走不定,屈伸不利,多見於上肢及肩背,初起可兼表證,舌苔薄白,脈浮為主要症狀的風痹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出處:《吃掉常見病女性》
名稱:防風茯苓湯
組成:防己、茯苓、黃芪、桂枝、甘草
主治:風水浮腫所致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者,或濕痹所致肢體重著
出處:《中醫學》
功用:益氣利水,溫通經脈
名稱:防風茯苓湯
組成:防風、赤茯苓、玉竹、白朮、丹參、陳皮(焙)各55g,細辛60g,射干、甘草(炙)各30g,升麻、黃芩各45g,酸棗仁(炒)23g
用法:為粗末,每服15g,大棗2枚,水煎服
主治:陽厥多怒
出處:《普濟方注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