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敗毒散(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防風敗毒散,中藥方劑名。出自《喉科秘籍》。主治喉頭面癰等腫脹。

基本介紹

  • 名稱:防風敗毒散
  • 出處:《喉科秘籍》
  • 主治:喉頭面癰等腫脹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方義,附註,文獻摘要,

組成

防風、荊芥、川芎、茯苓、枳殼、前胡、柴胡、羌活、獨活。

用法用量

河水煎服,引加生薑。

主治

喉頭面癰等腫脹。

方義

防風、荊芥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枳殼理氣寬中,前胡降氣化痰、散風清熱,柴胡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羌活、獨活解表散寒,祛風除濕。諸藥合用,散癰消腫之效更著。

附註

本方為荊防敗毒散加減方。(《中醫喉科集成》)

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1.《滑壽醫學全書》:“骨皮。寒熱似瘧者,用防風敗毒散(二百八十五)除甘、桔,加前胡、赤茯苓。”
2.《滑壽醫學全書》:“初潮煩熱,未出時煩躁者,用防風敗毒散(二百八十五)加麥冬、黃芩、葛根。”
3.《醫鈔類編》:“痘後癮疹,因毒火未盡發,藏於皮膚之間,或因搔抓而成,或受風寒相搏而成,皆此吉兆,蓋欲其發泄,無使停留,以變他證耳。如發之太甚,內服防風敗毒散見後,外以益元散見暑門拭之。”
4.《外科》:“癰者,初生紅腫,突起闊三四寸,發熱惡寒,煩渴,或不熱,抽掣疼痛,四五日後按之微軟,此證毒氣浮淺,春夏宜防風敗毒散,加蔥、姜、棗煎,秋冬去蔥、姜、棗,加木香,身半以上加栝蔞,身半以下加射干。”
5.《外科》:“瘡頭無數如蜂房,膿不肯出,冬用五香連翹湯,夏用黃連羌活散,夏初用防風敗毒散,加蔥棗,秋去之,加木香。若形氣實,脈洪滑有力,痛腫貽開,壯熱便閉,宜五利大黃湯、復元通氣散,選用通利。”
6.《外科真詮》:“亦有龜頭之下,紅胞如瘤堅硬,亦有所患之胞如水光亮,即為雞嗉疳瘡,治法以散毒為主,宜內服防風敗毒散,外用豬膽汁浸之,徐用朱黃散刷之。亦有新婚損傷龜頭腫者,以濃甘草湯洗之,刷以朱黃散,或用捫毒布燒灰存性,取末一錢加上片一分,油調刷上,過夜其腫即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