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科技學院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質災害實驗室

防災科技學院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質災害實驗室目前已有的科研用房1000平方米,辦公用房500平方米。其中,既有服務於日常教學的基礎地質實驗室,也有能夠完成學科最新研究、能夠產出穩定數據的新構造年代學實驗室、活斷層探測實驗室、遙感與第四紀地質實驗室;擁有碳14測年設備、熱釋光測年設備、採樣鑽機、雷射掃瞄器、RTK測量儀、地震儀、高密度電法儀、磁力儀、機電儀、圖形工作站、ERDAS軟體、顯微鏡、立體鏡等等。近三年來承擔並在該類實驗室中完成的國家科研項目兩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5項,科研項目經費總計1000多萬元。
防災科技學院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質災害實驗室研究方向一:新構造年代學
1、主要研究內容:新近紀以來的新構造與地質年代學研究,涉及各種年代方法和技術,套用於活動構造、新構造演化史以及環境變遷歷研究,以及年代學方法和技術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2、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第四紀年代的準確性、完整性、可靠性、適用性問題。
3、近五年研究規劃:
2016年:完善各項配套設施,保障實驗室正常運行,開展夏墊活斷層項目的測年研究工作,確保正在進行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順利開展;
2017年:完善實驗室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發展對外服務,在服務和實踐中積累經驗;
2018年:學習引進新的釋光測試方法(單片再生法(SAR)、簡單多測片再生法(SMAR),以及鉀長石的多步升溫MET-pIRIR法),提高釋光測年準確性。
2019年:增加新的測試方法手段,擴建電子自旋共振法(ESR)、裂變徑跡、宇宙成因核素等實驗室,提高實驗室測年年限;
2020年:完善新建實驗室的各項軟硬體設施,完成已有項目的研究,成果的整理出版,申請新的測年研究課題,保證研究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防災科技學院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質災害實驗室研究方向二:活斷層探測理論與方法
1、主要研究內容:聯合套用多種物、化探測手段以及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確定活斷層的空間位置、力學性質、晚第四紀以來活動類型、滑動速率、古地震時間、復發周期等定量特徵的研究。
2、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重點解決隱伏活斷層與城市活斷層的精細探測與評價技術
3、近五年研究規劃:
2016年:完善實驗規章制度,使實驗室開始正常運行,以實驗室為依託,完成中央高校創新團隊《夏墊斷裂的地震地質特徵研究》項目的驗收。
2017年:開展《三河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項目淺層地震探測以及鑽探工作,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平原區夏墊斷裂10萬年以來滑動速率曲線與古地震完整序列研究》項目。
2018年:完成《三河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項目,依託實驗室申請國家級科研項目。
2019年:補充新的探測技術手段,增加新的實驗設備。
2020年:產出研究成果,完成重點實驗室的驗收。
防災科技學院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質災害實驗室研究方向三:地震地質災害形成機理和控制方法
1、主要研究內容:聯合運用多種觀測手段、地質災害仿真模擬技術以及地質災害的評價和分析方法,對地震所引起的地質災害的孕育、發生、發展過程以及減輕其引起災害的控制方法的研究。
2、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地震所引起的地表形變(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塌陷、構造地裂縫、地震地表破裂、沙土液化等)及成災過程的監測、模擬及預測問題。
3、近五年研究規劃:
2016年:以北京周邊地震地質災害調查為主,開展野外地震地質災害調查,包括滑坡體、地面變形、構造地裂縫、地面塌陷、地表陡坎、鼓包等的調查;
2017年:開展野外實地測量,以及無人機航測,綜合利用地形測量和影像解譯進行微地形分析;
2018年:開展INSAR技術、D-INSAR技術、地震地表破裂帶機率統計技術的套用研究,結合SRTM數據和ASTER數據等進行精細地貌特徵分析,揭示大區域下地震地質災害形成發展的細節地貌特徵;
2019年:開展時序INSAR技術的套用研究,著重解決平原區和城區活斷層及地質災害的形變過程,開展地表破裂帶評估技術研究,探索地震的發生機理;
2020年:開展多種手段(包括無人機技術、INSAR技術、GPS技術)的聯合觀測方法研究,大區域高精度的地表形變的連續觀測技術研究,為平原區地震地質災害地表演化過程的精細研究提供一條可行的解決方案;開展地震地表破裂帶的數據挖掘技術研究,綜合套用多種技術和方法,評價其危險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