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歸·釣魚船上謝三郎》是北宋俞紫芝創作的一首詞。描寫了一位清高自持的漁父的清雅生活。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寫漁翁安於清貧,不屑仕進;下片寫漁翁安閒自得的生活情景。全詞語言精煉,意境清雅,刻畫出了一位栩栩如生的漁翁形象,讀來如在眼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阮郎歸·釣魚船上謝三郎
- 作者:俞紫芝
- 創作年代:北宋
- 出處:《全宋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阮郎歸
釣魚船上謝三郎。雙鬢已蒼蒼。蓑衣未必清貴,不肯換金章。
汀草畔,浦花旁。靜鳴榔。自來好個,漁父家風,一片瀟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阮郎歸:詞牌名,又名“碧桃春”“宴桃源”“濯纓曲”等。
⑵謝三郎:《苕溪漁隱叢話》引《傳燈錄》云:“元沙,福州閩縣人,姓謝氏,幼好垂釣,泛小船於南台江,狎諸漁者。年甫三十,忽慕出塵。乃棄釣艇,投芙蓉山訓禪落髮。秀老用其事也。”
⑶清貴:清高而顯貴。
⑷金章:金印。
⑸汀:水中或水邊的平地。
⑹浦:水濱。
⑺榔:捕魚時用以敲船的長木棍。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有一位垂釣的漁父叫謝三郎,你看他兩鬢如霜,顯得那么蒼老!他說別看這一身蓑衣一斗笠,比穿錦衣裘皮都來得高貴,你就是拿當官的金印來,我也不換給你!
在長滿青草的汀州水畔,在長滿蘆葦的水濱旁,漁翁靜靜地用長木棍敲打著船舷。自由自在,好一派漁父家風,悠然地生活在這曠遠蒼茫的瀟湘大地上。
創作背景
俞紫芝為黃龍慧南弟子建隆昭慶門徒,其師對他的評價是“好說俗禪”。他曾作《唱道歌》十章,極言萬事如浮雲,世間膏火煎熬可厭。好將禪學修養打入世俗生活的興趣,使俞紫芝創作了這首詞,具體時間不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刻畫了一位白髮蒼蒼,安於清貧,不屑於仕進的漁翁形象,極具隱士風度。
首二句化用典故,塑造出了一位滿頭白髮的漁翁形象,栩栩如在眼前。次二句說漁翁安於清貧,不屑仕進,體現了他的隱士風度。換頭三句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恬淡飄逸的生活圖畫,芳草萋萋的汀洲,蘆葦搖盪的水濱,便是這幅圖畫的背景。而悠閒自得擊弦而鳴的漁翁便是這幅畫的主角,畫中所透露出的心如詩般的意蘊更是讓人心醉神迷。末了三句是對漁翁生活的讚美,清曠恬淡,傳達出漁翁隱士般的超然意趣。
通讀全詞。這首詞一開始以“釣魚船上謝三郎”自比,收束處又點出“漁父家風”,緊扣玄沙公案始終不懈。對頌古的熟練引用,顯見作者深厚的文字禪功底。不過,與頌古意在楬櫫公案意思不同,俞氏此詞為抒寫自我情懷。玄沙三十歲已經出家,而詞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兩鬢蒼蒼的漁者。他高尚其事,不事王侯,寄情山水,放浪大化。此漁父既非禪僧,也非真正的打漁人,而是在金章和蓑衣之間作出選擇的士大夫,這是俞紫芝本人的自況。釣魚船上謝三郎也好,漁父也好,都是一種自我塑形。在中國文學中,以漁父自比的很多,以禪僧自比也不是沒有,但像這首詞這樣把禪僧、漁父和士人自己的形象熔鑄在一起,還是第一次。剃除鬚髮、示人以謝三郎形象的禪師,和雙鬢蒼蒼、追求禪悅的居士有內在共通性。俞紫芝此詞借玄沙公案寫隱逸情懷,塑造了僧、俗合一的漁父形象。“漁父家風”,實為俞紫芝既嚮往解脫、又追求逍遙的個人風格的自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