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

《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是南宋詞人向子諲所作的一首詞。全詞上闕寫景,下闕抒情,凌空設喻,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襯了詞人難消地亡國之恨,悲涼中充滿憤慨,憂鬱中見出有為,沉鬱頓挫,表現了詞人南渡之初的愛國之志和極其悲憤地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酒邊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向子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同雲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還?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阮(ruǎn)郎歸:詞牌名,又名醉桃源、醉桃園、碧桃春。雙調四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⑵鄱(pó)陽:地名,今江西鄱陽。
⑶江南江北:長江南北,這裡泛指下雪的地方。
⑷易水:水名,源出河北易縣,此指淪陷區。
⑸同云:即彤雲,下雪前的陰雲。
⑹三關: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柴榮征遼,收復益津關、淤口關、瓦橋關等。這。三關”均在今河北境易水一帶。後都為金所占,是北伐必經之地。
⑺遣(qiǎn)使報平安:宋高宗不希望二帝還朝,但為掩人耳目,於建炎三年(1129)、紹興二年(1132)和紹興四年(1134)多次分別派洪皓、潘致堯、章誼等人為大金通問使、軍前通問使、金國通問使,頻頻探問徽、欽二帝,以逃避人民的指責。當詞人寫此詞時,徽宗已被囚死。
⑻鸞輅(luán lù):天子乘坐的車,這裡借代指徽、欽二帝和帝後。

白話譯文

江南江北漫天飛雪,遙知那北地正是地凍天寒。遠望陰雲密布的邊境三關,山外有山令人憂憤腸斷。
即便是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這亡國的憤恨千難萬難。不斷聽說朝中派人去問候被囚的君王,若不發兵抗金君王何時才能起駕回還?

創作背景

紹興五年(1135)冬天,詞人冒雪前往鄱陽,大雪紛飛的天氣使詞人感受到了被囚禁在金國的徽、欽二帝痛苦,詞人又聯想到因為國內主和派阻撓而導致的北伐失敗,心有所感,寫下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闕寫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氣勢壯闊,為全詞創造、渲染出了一種特定的、寒冷空曠的氛圍。“遙知易水寒”緊承起句,“遙”字表達了詞人與帝後相隔遙遠,但是因為心中牽掛,所以能夠知道他們在遠方被幽禁的痛苦,這種痛苦應該不止是肉體上的寒冷,還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源出河北,詞人一方面藉此點出北方國土的淪陷,一方面又取荊軻之所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憤之感。“彤雲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是詞人看到的景象,在這裡借景抒情,抒發了詞人內心的淒涼情感。
下闋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表達了詞人對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化用了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海能翻”化用了漢樂府《上邪》中“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詩意。詞人用這些根本不可能辦到的事情,來說明讓自己忘卻國恥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這些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發生了,也不能消除對金人的仇恨,以極誇張的比譬反襯自己的創巨痛深。“頻聞潛使問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難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問候這樣輕飄飄的表面文章,兩相對照,令詞人黯然神傷,悲憤莫名。“幾時鸞輅還”,以問作結,表現詞人對時局的深切憂慮。
全詞寫的雖然是亡國之痛,卻並不鼓譟喧譁,而是曲折深婉,層層推進,於沉鬱壓抑之中凌空設譬、突兀而起,復又歸於深長的嘆息與無盡的憂思。全詞借對二帝的思念與亡國之痛,深刻地表現了南宋初期愛國志士中普遍存在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精神。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彭國忠:全詞悲涼中充滿憤慨,憂鬱中見出有為,沉鬱頓挫,感人至深。

作者簡介

向子諲(1085年—1152年),字伯恭,號薌來居士,臨江(今江西清江)人。靖康元年(1126年)任潭州(今長沙)知州。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兵自江西攻入湖南,他“率民死守”,“督兵巷戰”。紹興初年任徽猷閣直學士、戶部侍郎,主張抗金,清廉有德。兼任平江(今蘇州)知府時,金使議和入境,不拜金詔,忤秦檜意而免官。卜居清江五柳坊,號所居曰“薌林”。退閒十五年。有《酒邊詞》,以南渡為界分成“江北舊詞”和“江南新詞”兩部分,前者清麗,後者悲慨。《宋史》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