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英平(1913-1948),乳名蘭茹,又名阮玉齋,福建省福安縣(現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鄉頂頭村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閩東抗日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參謀長。1948年2月3日在前往福州的途中,因歹徒范起洪等三人謀財害命而遭受偷襲,在寧德大寓村壯烈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阮英平
- 別名:乳名蘭茹、又名阮玉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省福安縣(現福建省福安市)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48年
- 職業:革命者
- 信仰:共產黨
- 主要成就:閩浙贛區黨委常委兼軍事部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簡介,生平,紀念,
簡介
乳名蘭茹,又名阮玉齋,福建省福安縣(現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鄉頂頭村人。早年當過學徒和木匠。1931年在賽岐“旭記”茶行結識了隱蔽在那裡當木匠的共產黨員陳洪妹。1932年隨陳洪妹回到家鄉,在下白石、甘棠等地發動民眾、組織秘密農會,開展“五抗”鬥爭。1933年10月23日參加了曾志、任鐵鋒等領導的“甘棠暴動”。年底,福安中心縣委決定在福安、寧德毗鄰地區建立安德縣委,阮英平任縣委書記。1934年初任中共寧德縣委書記兼縣獨立營政治委員。6月兼任中共閩東特委委員。1934年10月中共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下堅持鬥爭。1935年5月,閩東特委恢復,葉飛任書記,阮英平任組織部長,閩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年底,特委決定成立閩東軍分區(獨立師),阮英平任司令員,葉飛任政委,組織和領導了閩東蘇區三年游擊戰爭。1938年2月14日,閩東紅軍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離開閩東奔赴抗日前線,任六團副團長,馳騁大江南北,屢建戰功。抗戰後期積勞成疾,不顧病痛折磨,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工作。解放戰爭開始後,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一師政委,參加了蘇中戰役。1947年5月奉命回到福建,擔任閩浙贛區黨委常委兼軍事部長,閩東地委書記。同年7月到任後,組織和領導閩東地區的革命鬥爭,在很短的時間內異軍突起,聲威大振,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極大恐慌。同年11月,國民黨調集重兵“圍剿”閩東革命根據地。為了粉碎敵人的“駐剿”,阮英平決定把隊伍化整為零突出重圍。1948年初,阮英平和警衛員陳書琴前往福州轉赴閩北向省委匯報工作,途中遇敵與警衛員失去聯繫後隱蔽在寧德縣洋中北洋大窩村范起洪家。
生平
1933年10月,福安中心縣委領導人曾志、任鐵峰等到甘棠領導農民運動,組織甘棠暴動。阮英平參加了蓮花山積極分子會議和暴動準備工作。
23日凌晨3時,任鐵峰、陳洪妹率領200多名紅帶會員,悄悄接近甘棠。阮英平和另一名會員化裝成挑水工,摸到敵海軍陸戰隊駐地,本想先幹掉哨兵,但被敵人發覺。敵人大喊“口令”,阮英平見狀,果斷高呼:“沖啊!”率先向敵人撲去。後面的紅帶會員一擁而上,衝進祠堂。敵人從熟睡中驚醒,倉惶應戰。一場短兵相接,擊斃敵軍一個排,繳獲駁殼槍一支,步槍20支。
敵軍旅長林秉周妄圖對紅帶會員進行報復。11月9日夜,派一個營的兵力,企圖消滅紅帶會,被紅帶會員發覺。阮英平率隊衝出重圍後,殺了一個回馬槍,與紅軍第一支隊配合,解救了被困在祠堂內的第五支隊。與此同時,曾志、陳洪妹帶甘棠、港岐紅帶會員助戰。敵軍一個營在我內外夾擊下,向祠堂後山逃去。這一仗又殲敵幾十人,繳獲一批槍枝彈藥。
甘棠暴動兩戰皆勝,阮英平顯出英勇善戰的軍事才能和不怕流血犧牲的英雄氣概,受到同志們的稱讚。不久,福安南區蘇維埃政府成立,阮英平被選為軍事委員。
1934年,在方圓幾十里的閩東大地上,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相繼建立,成立了閩東紅軍獨立師,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分地運動。在創建蘇區,粉碎敵人多次“圍剿”的戰鬥中,阮英平帶領南區游擊隊協同紅軍作戰。這年1月,在反擊敵軍圍困甘棠的戰鬥中,他面臨險境,毫不畏懼,登上城樓,指揮作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主動引走敵人主力。當尾追的敵兵立足未穩之時,他又率隊殺回馬槍,打得敵人措手不及,使我軍突破了重圍。
1934年4月22日,阮英平得知他的革命引路人陳洪妹等83人不幸遇難的噩耗,悲憤至極,即率安德縣游擊隊,配合紅十六連,攻打寧德龜山,一舉消滅了龜山反動民團,處決了民團頭子林益民三兄弟,為死難的戰友報了仇。
中央紅軍長征後,敵人對閩東根據地實行大規模“圍剿”,各級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無數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被殺,一些著名的紅軍指揮員和黨政領導人壯烈犧牲。300里紅色蘇區陷於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中。敵人抓不到阮英平,便捕抓吊打他的老母親,燒了他的家園,妄圖壓迫他脫離革命。阮英平在與閩東特委和獨立師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帶領一部分縣委幹部和紅軍戰士,在寧德縣梅坑一帶的深山密林中同敵人進行頑強鬥爭,保存了革命火種。
1935年初夏,閩東山區鮮花盛開,百鳥齊鳴。阮英平率領的游擊隊歷經千難萬苦,終於同葉飛、範式人領導的紅軍會合。這時的閩東特委委員,只剩下葉飛和阮英平。經葉飛提議,在壽寧含溪重建了閩東臨時特委,葉飛任書記,阮英平任組織部長。根據含溪會議決議,特委為波浪式地向外發展新區,同時對內恢復老蘇區,成立游擊區辦事處和蘇區辦事處,阮英平任游擊區辦事處主任兼寧(德)屏(南)古(田)中心縣委書記,擔負起開闢新根據地,發展蘇區的重任。於是他率閩東獨立師第三縱隊(縱隊長沈冠國)在賽江以及周寧、屏南、寧德、古田、閩侯等縣開展游擊戰爭,閩東革命再次出現高潮。
在堅持閩東三年游擊戰爭時期,阮英平帶領民眾和游擊隊與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使閩東根據地成為南方各省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堅持得較好的地區之一。
1936年西安事變後,中共閩東特委通過多種渠道,獲知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精神,遂改變鬥爭策略,於1937年成立“閩東抗日軍政委員會”,葉飛任主席,阮英平任副主席。阮英平堅定地貫徹執行新的鬥爭策略,採取各種方式宣傳抗日救國的方針,向國民黨地方當局發出合作抗日談判的倡議。在閩東國共和談中,國民黨福建當局曾指定要閩東特委派阮英平作為談判代表,妄圖委任旅長職務來收買他。阮英平在談判桌上堅持黨的原則和革命氣節,揭露反動當局的陰謀,勝利地完成了談判任務。
1938年2月,閩東紅軍游擊隊奉命正式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葉飛為團長,阮英平為副團長,率部從屏南棠口出發,開赴抗日前線,艱苦行軍到達浙西。不久,第六團開到浙江開化縣華埠鎮,與閩北游擊隊編成的第五團會合,4月抵達皖南岩寺,葉飛任團長,吳盤(吳克剛)任副團長,阮英平改任政治處主任。這時,軍部決定抽調一批幹部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阮英平有幸被選上。5月初,他同第五團團長饒守坤等五人,從皖南出發,經南昌、武漢、鄭州、西安,順利抵達延安。
1939年9月底,阮英平結束學習生活,與當時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的劉少奇一起回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被留在軍部任政治協理員。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蘇北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阮英平任新四軍第一師第一旅第二團政治委員。他同團長廖政國、政治處主任孫克驥等率領部隊,投入了反“掃蕩”戰鬥。1941年4月,日偽軍對蘇中第三分區進行八路“掃蕩”時,阮英平的肺病復發,他坐在擔架上堅持指揮了泰(興)黃(橋)公路的反“掃蕩”戰役,第二團攻克東石梅據點,取得全勝。戰後,部隊在泰興縣顧高莊以交地區休整。這時,阮英平的病情更嚴重,葉飛指示通過地下黨關係,把他送到上海紅十字醫院治療。半年後,他病剛有好轉,就回到部隊。阮英平在第二團實際工作只有四個月時間,但他那艱苦奮鬥,深入紮實,為人師表的工作作風,給部隊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年9月,阮英平升任第一旅(兼蘇中第三分區)政治部主任。1942年以後,第一旅經過幾次反“掃蕩”戰鬥,部隊傷亡較大,補充了一批新兵,吸收了一批解放戰士。在部隊成分變化大的情況下,阮英平適時提出利用戰鬥間隙,對部隊進行政治整訓的意見。他率政治幹部深入到各團,講解八路軍、新四軍的宗旨、性質、任務,講解抗日統一戰線的政策,講解紅軍的光榮傳統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要求各級幹部言傳身教,使部隊戰鬥力不斷提高。1944年3月上旬,第一旅在車橋戰役及後來收復曹甸鎮、涇口鎮、涇河鎮、周莊、塔兒頭、望直港等日偽據點的戰鬥中,圓滿地完成了艱巨的作戰任務。
到1944年冬,蘇北抗日根據地軍民度過了艱難的歲月,同日偽的鬥爭出現了新的局面。中共中央為了發展華南、東南各省的抗日戰爭,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決定成立蘇浙軍區。第一師第三旅改編為蘇浙軍區第三縱隊,任命陶勇為縱隊司令員,阮英平為政治委員。12月下旬,他和陶勇等縱隊領導人,率部渡江南下,向天目山進軍,開闢浙西新區。
1945年1月中旬,在阮英平等率領下,第三縱隊第七支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至安徽省廣德以南地區,建立了前進陣地,打開南下天目山的通路。在這裡,阮英平根據部隊從江北到江南,由平原到山區,環境變了,作戰任務變了的特點,領導部隊學習毛澤東的軍事著作和新區的方針政策,同陶勇等領導人分頭到各支隊,講授中央蘇區反“圍剿”的戰例,強調在作戰中要堅決貫徹毛澤東的運動戰、殲滅戰的思想,堅決執行命令,協同作戰。同時,還抓緊時間對部隊進行政治動員和政策紀律教育,展開山地戰的戰術技術和夜間訓練。
正當蘇浙軍區部隊積極準備向日偽進攻之際,國民黨第三戰區調集蘇浙皖挺進軍第六十二師及忠義救國軍、保全團等共五個團的兵力,由天目山向浙西孝豐地區向第七支隊進攻,妄圖切斷我軍後路,進而消滅剛過江的新四軍部隊。1945年2月14日拂曉,頑軍以一個團兵力猛攻第七支隊上保里陣地。新四軍第七支隊是由老七團改編的,無論是黃橋決戰,還是強攻車橋;無論是痛殲日軍保田大隊,還是如東遭遇戰,都打得敵人落花流水,一敗塗地。1945年2月16日,第七支隊同敵人浴血奮戰,陣地多次失而復得,戰至黃昏,在第八支隊第二營的配合下,開始反擊,殲滅了頑軍這個團。緊接著,阮英平和陶勇等率第三縱隊全部出擊,在友鄰第一縱隊的配合下,至1945年2月18日,戰鬥結束,殲滅頑軍1700餘人,乘勝解放了孝豐縣城,控制了天目山北部地區。1945年3月1日,頑軍第五十二師、第一九二師、六十二師各一部及雜牌部隊共12個團,又向孝豐地區進攻。阮英平等迅即率部進行了第二次反頑作戰。從6日至29日,經連續作戰,殲滅頑軍六個營,然而,率部尾追逃敵,占領天目山,解放了臨安縣城。至4月初,又同兄弟部隊一起控制了浙西北天目山與莫乾山之間縱橫百餘里,包括廣南、孝豐、安吉、武康、德清、吳興、餘杭、臨安、於潛、長興等10個縣城的廣大地區。
5月中旬,國民黨頑固派調集14個師的兵力,進攻天目山。阮英平等率第三縱隊參加了第三次反頑作戰。下旬,敵七十九師進至富春江以北,另一個師進擾孝豐。第三縱隊擊潰了第七十師,攻占新登城,隨後粉碎頑軍10個團的反擊。1945年6月15日,第三縱隊奉命反擊國民黨軍第五十二師。18日夜,第三縱隊和友鄰第一、四縱隊,將敵五十二師緊緊包圍,經過一晝夜的浴血奮戰,全殲該師兩個團一個營。第三次反頑戰役勝利結束。此役,共斃、俘敵副師長、七十九師參謀長、突擊縱隊副司令以下6800餘人。三次反頑作戰,解放了江南大片土地,為我軍在江南實施戰略反攻做出了貢獻。
天目山地區第三次反頑戰役結束後,阮英平等人率部隊進入皖東南郎溪、廣德地區休整,後來率第三縱隊參加抗戰大反攻作戰。從1945年8月16日至9月14日,先後解放了浙江長興、安徽郎溪、江蘇溧陽等10個縣城,大小據點100餘處。這時,蘇浙解放區東至太湖,西至小丹陽,南至安吉、孝豐,北至長江,連成了一片。
1945年10月,阮英平等奉命率部從江蘇省武進縣魏村附近北渡長江,撤至蘇北漣水縣。1946年夏,阮英平擔任華中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一旅政治委員。1947年5月,受命回到福建,擔任中共閩浙贛區委書記兼軍事部長。7月,他回到闊別九年的閩東地區後,立即深入民眾,調查研究,訪貧問苦,分析敵我雙方情況,舉辦幹部訓練班,宣傳全國的勝利形勢,恢復農村的基層黨組織和農會、婦女會、青年團等。利用幹部、戰士的捐款,在寧德松溪一帶創辦了四個農民供銷合作社,除銷售和生產生活物資外,還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和生活困難,發展生產以改善生活。
阮英平以閩浙贛游擊隊第二支隊為主力,將原有幾支游擊隊合編為一支部隊,親任指揮。他率隊先後攻打了閩東北德洋、虎壩、赤溪、霍童等鄉公所,繳了反動民團的槍,鎮壓了一批罪大惡極的偽保長和民團頭子。他還派出武工隊在周寧、屏南、政和等地活動,打擊反動勢力,重建根據地。
1947年9月,中共閩東地委成立,阮英平兼任書記。在他的領導下,閩東重新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國民黨地方當局糾集兩個團的兵力,以“移民並村”、“清查戶口”等毒辣手段,阻隔民眾與游擊隊的聯繫,重點“圍剿”寧德根據地,妄圖一舉消滅閩東黨政機關和游擊隊。這時黨內出了叛徒,向敵人提供我軍的情況,致使一些幹部民眾被捕,閩東革命又面臨嚴峻考驗。阮英平決定在寧德天湖山召開地委緊急會議,決定先給敵人一次打擊。會議剛剛結束,阮英平得到敵人已經行動的情況,他果斷指揮部隊在壩壟後山伏擊偷襲我軍的國民黨保全中隊,擊斃大隊副樓祖華。接著,又智取營溪,鎮壓了反動保長,兩戰皆勝,繳敵槍30餘支。隨後,部隊分頭撤往羅源等地活動。
1948年2月,留在寧德堅持活動的阮英平及其部隊由於叛徒出賣,在梅坑乾樓被敵保全團包圍。阮英平和警衛員突出重圍,準備赴省委匯報工作。半路又被敵人衝散。他佯裝遭土匪搶掠的商人,隻身來到寧德澤中大窩村范起洪家暫避風險,范答應為他帶路去福州。那天,適逢范起洪的鄰居范妹仔家辦喪事,同村的周玉庫與阮英平同住一室。歹徒發現阮英平身上帶有黃金,頓起謀財害命惡念。
1948年2月3日晚,天黑得像鍋底。范起洪等三個歹徒詭稱送阮英平去福州,行至寧德縣獅峰村時,趁阮英平不備,用亂棍打死阮英平,搜去他身上的金鐲、鋼筆、手錶等財物,把屍體埋在炭山的一座山寮廢墟之中。阮英平這位在槍林彈雨中縱橫馳騁的優秀的軍事領導人,閩東人民的優秀兒子,沒有犧牲在炮火硝煙的戰場,卻死在一夥財迷心竅的歹徒亂石棍棒之下,實在令人扼腕痛惜。
紀念
在阮英平遇難40周年之際,林秀明賦詞《滿江紅》,以悼念之.
烈士生前親密戰友葉飛副委員長也從北京發來電文:“英平同志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軍優秀的指揮員,英平同志盛年早逝,我痛失摯友,閩東人民失去了一個傑出的兒子。烈士英名永遠留在人民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