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村

阮村地處安吉縣南部。村區面積3平方公里。西苕溪支流龍王溪自南向北穿村而過,鄉道公路自龍王殿經村區至劉家塘與杭孝公路相接。因村處東西兩山間的狹窄地帶,住房皆以水碓、紙槽為核心建造,故形成一個大的自然村落。1949年屬施善行政村。1961年單獨建立阮林大隊,1984年為上墅鄉阮村。1992年有220戶、972人,工農業總產值550萬元,人均純收入1200元。同時叫阮村的還有重慶市巫山縣阮村和登封市石道鄉阮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阮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安吉縣南部
  • 面積:3平方公里
  • 人口:972人
副業,農業,現狀,工業,

副業

阮村既有豐富的竹林資源,又有水資源可供建立水碓。清鹹豐、同治年間,居民因戰爭和飢疫,大多亡散。清同治末年起,台州、安徽人絡繹移入。其中有造紙工匠,他們建立水碓,利用當地竹林資源,以當地嫩竹為原料,設槽造紙。至清末民初,有造紙槽2處,10餘棚戶,主
要生產黃邊紙、長邊紙。1932-1935年,蕭山的顧、楊、陳3姓相繼遷入,建槽造。自此後,阮村人口以顧、楊、陳三大姓為主,90%為蕭山移民後裔,以蕭山話為流行語。始有1家4槽,後增至12槽,生產海方、精方、原書等類紙張,年產10萬件,由人工挑運至孝豐城,轉銷縣內外,運至蘇州、上海、杭州等城市。抗日戰爭開始後,阮村與相鄰的龍王殿村成為抗戰前沿地帶的後方,造紙業曾一度興旺,富陽、蕭山的造紙工人來的更多。紙槽工人多至數百名。1938年,原籍蕭山、出生於造紙工匠家庭、曾任共青團孝豐縣委武運部長的樓平也,將阮村、龍王殿村的造紙工人組織起來,在龍王殿村成立孝豐造紙業工會,多次組織罷工,迫使紙槽老闆增加工資。
阮村地圖阮村地圖

農業

阮村耕地僅63畝,然山林卻多至5076畝,其中毛竹林3755畝。毛竹向為村民的重要經濟來源。1949年前,毛竹砍伐後靠人力扛至溪邊,紮成竹筏,俟豐水期撐運至梅溪,銷往湖州、蘇州、上海等地。1961年,公路通車,毛竹外運逐漸由公路車運取代,運銷從此暢
通。1992年,林間立竹量72萬支,砍伐量24萬支。除原竹外,還產毛料和老枝等竹副產品。毛料年產7000件,老技紮成掃帚遠銷日本。竹林還產各種品種的竹筍。以春筍最多,年產達1000噸左右;以冬筍最佳,為筵席佳肴。每到春筍、冬筍上市季節,寧波、上海、杭州範圍內的客戶紛紛前來採購,也為安吉縣內罐頭食品廠的原料供應地之一。
阮村阮村
1983年,竹林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1年,與鄰村施善簽訂護林聯防協定,建立由10人組成的專業護林聯防組織,進行統一護林。1992年,村投資並與承包戶簽訂契約,在50多畝荒山上種植杉樹和毛竹,以擴大綠化覆蓋面積

現狀

生活大多居於紙槽旁的簡陋棚屋和水碓棚內。60年代,村民大多建起木結構平房瓦屋。1975年,由集體在村西建起了3幢共30間公有住房,供住房困難戶居住。80年代出現新的建房高潮,新房一律採用磚瓦鋼筋混凝土結構,多為二層,少數三層,講究內外裝飾。至1992年,200多戶已建新樓房,占總戶數的90%。家家有電視機,村里建有衛星電視差轉台,半數人家擁有電冰櫃、洗衣機和錄像機。
1957年建立村合作醫療站。1976年起,村民在村醫療站看病的醫藥費全部由村集體負擔,到縣以上醫院就醫,初報銷半數,後改為全報。1973年,對60歲以上老人,每月發給10元補助金。村民醫療費在向社會統籌過渡。1976年創辦幼稚園,1992年投資6萬元,改造村內輸電線路,成為安吉縣首批輸合格村,這個村成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範,應該在全國加以推行。

工業

在政府的幫助下,各槽戶實行聯營,建立聯銷處和勞資協商會,以開拓銷路和協調勞資關係。1952年有14槽,年產各類紙張60餘萬件。1956年組織手工造紙業合作社,開始走上集體生產的道路。1968年創立村辦第一家機械造紙廠,以稻草、麥草為主要原料,生產坑邊紙,日產量為2000多件。1974年又辦起第二家。隨著工藝的改進,兩家機械造紙廠日產分別增至3000餘件。1975年建成第三家,專門生產包裝紙,日產達1噸余。隨著現代機械造紙廠的逐步增多,傳統手工造紙逐漸淘汰。1984年建起第四家機械造紙廠,專門生產不同規格的平板、皺紋衛生紙,年產2萬噸。1992年,4家造紙廠合計年產坑邊紙10萬件、包裝紙1000噸、皺紋衛生紙2萬件,總產值達400萬元。
80年代,搞活經濟政策的鼓勵下,、商、運輸等方面的個體專業戶不斷湧現,現有個體運貨汽車20多輛、機動農用車10多輛,個體經商80多人。1986年出現栽種食用菌的專業戶,生產香菇、苹菇和靈芝,其中靈芝全部出口東南亞和日本。1989年,聯戶和個體戶手工造紙業在中斷多年後重新恢復,至今發展至7家,年產各類衛生紙7萬餘件,產值在70餘萬元左右。1990年,個體經營的機製紙廠出現,生產包裝紙、餐巾紙、皺紋衛生紙。今增至4家,產值超過100萬元。同年又出現個體經營的紡織廠,現共有織機43台。個體紡織廠的發展勢頭強勁,阮村正在由造紙村向以造紙兼紡織為特色的山村方向發展。1977年建起一座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80千瓦。1992年投資25萬元,裝機容量增至160千瓦。
革新
公共產品和社會化服務短缺曾是造成城鄉鴻溝的重要因素。在紹興農村,隨著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借鑑城市社區建設的理念,農村新社區開始嶄露頭角。“2007年是我工作以來壓力較大的一年,”蘭亭鎮黨委書記王張泉說,“2007年人們在桃源和阮港兩個行政村開始農村新社區的試點建設,然而最初工作並不順利。”
桃阮農村新社區區域範圍為桃源和阮港兩個行政村,面積6.44平方公里,總人口4769人。兩村有圓機、紡機和繡花機等300多戶家庭工業戶,2007年實現家庭工業產值8.3億元,經濟發展屬於蘭亭鎮中等偏上水平。儘管鎮政府的規劃將大大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讓村民享受到城市化的生活水平,然而對於改造對原生活秩序的打亂,不少村民還是頗有怨言,阻力甚大。
要讓村民儘快體會到農村新社區建設帶來的實惠。一場公路專項整治突擊月活動在全鎮展開,公路兩側的違章建築和臨時建築全部被拆除,人行道整體改造,並加以綠化、亮化,沿路兩側房屋的立面進行景觀設計,設施滯後、影響環境的阮港和桃源兩個農貿市場也被拆除。與此同時,在桃源村拆除3000多平方米舊房的基礎上,一期4幢40套農民公寓、占地40畝的家庭工業集聚點、新社區農貿市場,以及包括醫療衛生、文化娛樂、警務等設施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開工建設……為確保基礎配套項目的順利實施,鎮財政專門安排1000萬元資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