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乃虎:(1966.9- ),男,安徽明光人,副教授。現為安徽科技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形勢與政策”教研室主任、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重點課程建設負責人,安徽省教學能手,省倫理學會會員。近三年來主持教育廳教研課題1項,參與省級課題多項,參編教材1部,發表學術論文4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闞乃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明光
- 出生日期:1966.9
個人事跡,教學心得,
個人事跡
從事20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感到上好思政課並不容易。授課教師只有不斷探索教學規律,提煉教學藝術,豐富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提升思政課育人質量。省級教學能手
教學心得
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駕馭能力
1、練好教學內功,教師對教學內容要有深刻把握
一是要注意博與專的知識積累。“基礎”課涉及的學科知識較多,客觀上要求教師的知識面要廣。所以說思政課教師要善於學習,要多讀書,不僅要讀一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經典原著,還要讀一些心理學、教育學、政治學方面的書,特別要認真領會“05方案”出台以來的有關思政課教學的檔案精神,高度關注與“基礎”課內容相關的新聞事件,否則,你的教學就很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教師要用心鑽研學科知識和深刻把握課程教學內容。如果教師對課程內容缺乏整體性把握,缺乏內在邏輯性的認識,做不到高屋建瓴,是很難實現“兩個體系”轉變的。有意識地加強博與專兩方面知識信息的積累,練好內功,是使教學能夠深入淺出、遊刃有餘和實施各種教學技巧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基礎支撐的教學,難免會陷入浮躁的誤區,表面上看,課堂似乎很華麗,實際卻達不到育人的效果。
二是要準確把握“基礎”課程的內容主題和培育目標。從“基礎”課章節主題內容維度上看,可以用“六個”主題詞來概括,這就是:適應、理想、愛國、人生、道德、法律;從“基礎”課所要培育的精神修養的維度上看,可以用政治修養、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心理素質修養、學習成才修養和法律修養等“六種”修養水平概括。教學中,教師在圍繞主題內容教學的進程中,要有意識地關注大學生的“六種”修養水平的培養。力求做到教學內容與精神修養的緊密結合。不能僅僅停留在內容教學上,要在認識、思想和精神上的深化方面下功夫,要通過一定的內容教學,引導學生的精神世界,切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繼而促進學生自身行為的積極改變。
2、提煉教學技巧,教師對課堂環境要有駕馭能力
一是要做到“三個”結合。首先是把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選擇結合起來。如“適應”主題(緒論部分),優選“講授法”,可選“對話式教學法”;“愛國”主題(第二章),主旨是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採用情感教學法最適合;“法律”主題(第八章),主旨是學法、懂法、守法——讓法律成為行為自覺,採用案例分析法。其次是把教師特長與教學形式運用結合起來。善於教學組織的老師,可以多採用對話式教學、討論辯論式教學;長於敘述的老師,可以多選用故事化教學方法。再次是把宏大敘事與生活敘事結合起來。比如,第二章愛國主義部分,主題宏大,內容抽象,講解時容易出現大而空的問題。要想把這一章教好、教得出彩,教師必須飽含深情地從生活敘事的角度,揭示宏大主旨,效果會好些。如,我在組織這一章教學時,就選擇了“購買國產品牌產品是否是愛國行為”這個生活角度,讓大學生舉行一場愛國主義主題課堂辯論賽。通過辯論,同學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對愛國情感、愛國思想、愛國行為形成了更為直觀的理解。
二是要實現“三個呼應”。首先是課程首尾呼應。在課程開啟的第一節課,我就根據教材的章節結構,用六個主題詞描述我們將要學習的內容,並對每個主題詞預設了核心問題。這樣做,既讓同學清楚課程整體概況,又激發了同學的好奇心、求知慾。在本課程結束時,我會對一學期展開的六個主題詞作簡潔而精彩的小結,課程首尾呼應,完整地踐行了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再到信念信仰體系的轉化。其次是章節首尾呼應。課程的章節安排,是有其內在的邏輯關係的,是與課程目標緊密關聯的。每一章的節次安排都有編寫專家的深刻思考,這都需要教師領會。在章節開始的導入和結語的回應方面,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和執行。教學中,最忌諱“放羊式”教學,講到哪裡算哪裡,課堂結構混亂,主旨不清。再次是一堂課首尾呼應。即便是一節課,也有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進出”呼應問題。就一節課的教學策略來說,課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課,尤其要重視。第一節課要抓住學生,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最後一節課更要精心準備,要讓課程教學有一個精彩的收尾,令人難忘。當然,每一節課,都需要教師傾注真心,投入精力,釋放激情。我深深地感覺到完全脫稿的忘我的教學,足以駕馭你的課堂。
二、探索“移動課堂”教學法新模式
1、課堂場景置換式教學
它主要是通過改變常規課堂場所的形式,讓學生置身於一個與教學內容緊密關聯的場景之中,在帶有社會活動、社會事件色彩的當下情境中進行現場教學。課堂場景置換的教學設計要處理好如下幾個環節。首先,場所資源選擇要具有典型性。其次,場所內要具備教學資源。第三,課堂場景組織要有計畫性。在課程教學大綱、學期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安排、“移動課堂”主題模組設計等方面,課程組都要做好預案,授課教師提前做好計畫,確保落實到位。第四,“移動課堂”教學實施要有可行性。在場景置換教學中,我校實施“移動課堂”的資源場所都是學校附近的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地方,並且大都是我校思政課的教育教學基地。
2.教學主體互動式教學
教學主體互動式教學,即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師與學生角色置換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教材中學生感興趣的課程內容讓學生走上講台完成某一節或一個目的教學任務。通過“學生老師”的“教學”促進學生加深對有關理論、知識和觀點的理解。實施主體互動型教學的具體做法是:一般提前一至兩周時間把教學意圖、教學方式以及授課內容告訴同學,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確定上課同學以後,要求他們研讀教材、蒐集資料、以寢室或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最後形成講稿或PPT課件。其間教師與授課學生要保持溝通,要求他們在正式講授前進行試講,以確保他們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學生的課堂教學完成後,教師要進行簡要的點評和總結。
3.學習共同體選擇重組式教學
學習共同體選擇重組,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來構建課堂,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形式,通過對話、主題研討、辯論等教學形式,以完成共同學習任務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習過程中知識意義的自主構建,有利於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增強課堂教學的交往性和反思性。採用這種教學模式組織課堂教學,教師首先要以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其次,教師要選擇有利於學生參與的教學形式。再次,教師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形成營造良好的氛圍。
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和探索,我們認為:我校“移動課堂”教學模式極好地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移動課堂”的實施過程,就是“理論與實際、課堂與社會、學習與研究”緊密聯繫的過程,它有利於培養學生“聯繫實際思考問題、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自主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參與教學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積極性高、互動性強,教學效果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