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白樸馬致遠三家散曲之比較研究》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顯慈
基本介紹
- ISBN:9787101039061
- 作者:馬顯慈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04年1月
- 頁數:664
- 定價:43.00元
- 裝幀:簡裝本
- 叢書:中華文史新刊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三家散曲之比較研究》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顯慈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三家散曲之比較研究》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顯慈...
元代散曲創作可分為前、後兩期,大略以元成宗皇慶、延□為界。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動中心在大都(今北京),這是散曲興盛時期,作家隊伍中有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如劉秉忠、楊果、盧摯、姚燧等;有著名的雜劇作家,如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等;還有教坊藝人,如珠簾秀等。由於作家的社會地位高下不同,思想感情各...
馬致遠(約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間),號東籬,大都(今北京,有異議)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1] [75] 馬致遠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的家庭,年輕時熱衷於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兒只斤·真金獻詩並因此而曾為官,之後大概由於孛兒只斤·真金去世而離...
白樸《天淨沙》共四首,分詠春夏秋冬四季,這是第三首,是作者於宋亡後寓居金陵(今南京)時所作,具體創作年代不詳。作品鑑賞 白樸這首小令《天淨沙·秋》與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並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
元代散曲 元好問(一首)小令 雙調·小聖樂 驟雨打新荷 楊果(一首)小令 越調·小桃紅 杜仁傑(一首)套數 般涉調·耍孩兒 莊家不識勾欄 王和卿(二首)小令 仙呂·醉中天 詠大蝴蝶 雙調·撥不斷 大魚 白樸(五首)小令 中呂·喜春來題情 越調·天淨沙 春 雙調·沉醉東風 漁夫 雙調·慶東原 套數 仙呂·...
20、關漢卿散曲二首 [雙調·沉醉東風][南呂·一枝花]贈朱簾秀 21、馬致遠散曲二首 [雙調·壽陽曲]山市晴嵐 [雙調·撥不斷]22、張可久散曲二首 [中呂·紅繡鞋]天台瀑布寺 [正宮·醉太平]無題 拓展閱讀 23、山水風光散曲二首 [雙調·水仙子]重觀瀑布 喬吉 [越調·天淨沙]春 白樸 24、譏時詠史散曲二首 [中呂·...
白樸三題 李文蔚《燕青博魚》兩種明本之比較以及寫作年代問題 關於馬致遠的生平 《漢宮秋》校讀散記——兼談【混江龍】曲的特殊性 《岳陽樓》版本異同及其他——兼談雜劇作品尤侯韻部字滲入魚模韻的問題 《任風子》校讀記——兼談它的故事來源和寫作年代 王實甫的活動年代和《西廂記》的創作時間 紀君祥的年代與《...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的合稱。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名稱來歷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序中說:“樂府之盛之備之...
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後三種被質疑並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王實...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祁州(今河北安國)人,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己齋叟。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於“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竇娥冤》、《拜月亭》。馬致遠,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據考證,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
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於“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賈仲明《錄鬼簿》弔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
徐子方是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關漢卿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水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理事、江蘇省高校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民盟江蘇省委委員兼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以及廈門大學、上海同濟大學等校兼職教授。人物經歷 ...
第四節 關漢卿的地位 第二章 王實甫與西廂記 第一節 王實甫的生平與作品 第二節 《西廂記》的戲劇衝突和思想內容 第三節 《西廂記》的人物塑造 第四節 《西廂記》的藝術風格及其影響 第三章 元代前期其他重要雜劇作家作品 第一節 白樸及其《牆頭馬上》、《梧桐雨》第二節 馬致遠及其《漢宮秋》第三節 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