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辛亥革命的評價》,是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臨時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後的講話。
基本介紹
- 書名:《關於辛亥革命的評價》
- 作者:毛澤東
- 類別:評價
- 出版時間: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臨時會議
內容,注釋,背景資料,政治影響,思想影響,經濟影響,社會影響,生活文化影響,對海外華人的影響,意義,
內容
關於辛亥革命的評價[1]
(一九五四年九月十四日)
利用這個機會,講一點對於辛亥革命的評價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朋友對我們講“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覺得不妥,在感情上有些過不去。但從社會發展歷史上說,辛亥革命確實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
在人類歷史上,有過幾次性質不同的大的革命。
第一次,是奴隸主推翻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使人類的生產和社會大進一步。那時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不是我們現在講的共產主義社會,而是一些氏族部落組成的原始社會,他們互相打仗,捉到了俘虜就通通殺掉。奴隸主就不把俘虜殺掉,而是拿俘虜做奴隸,雖然刺瞎他一隻眼,或者弄傷他一隻手,但總還是要讓他做工。是把人殺掉好呢,還是不殺掉讓他做工好呢?還是奴隸制好,奴隸制可以積累財富。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很低,奴隸制就大進一步。現在一講奴隸制,人們就覺得它很壞,其實奴隸制的產生在當時是一個偉大的進步。
第二次,是封建地主革掉奴隸主的命。這次革命,在中國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代。關於這個問題,歷史學家們還在爭論不決,有人說西周就是封建社會了。我想,今天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對這個問題可以不去作結論。我個人是比較相信郭沫若[2]副總理的在春秋戰國時代產生封建制的主張的。郭沫若曾經用很多材料證明,孔夫子[3]所以成為聖人,是因為他是革命黨,到處參加造反。說孔夫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那是孟子講的[4]。其實當時孔夫子周遊列國,就是哪裡造反他就到哪裡去,哪裡想革命他就到哪裡去。所以此人不可一筆抹煞,不能簡單地就是“打倒孔家店”。總之,在春秋戰國時代,發生了激烈的變化,發生了大的階級鬥爭、革命鬥爭,從那時起,開始允許土地私有,允許土地收租。大概是在魯宣公時代“初稅畝”[5],第一次開始收地租。魯哀公還說過什麼“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6],徹,即十分之一。可見當時收地租大概是收百分之二十左右。這證明當時的社會制度已經開始變革,不再是實行井田制,而是採用收土地稅的辦法了。過去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7],這個時候是搞私有了。私有制曾經是一個很好的東西。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人類歷史有五十萬年[8],但其中四十九萬五千年就不懂得私有制這一條,因而沒有進到文明社會。
第三次,是資產階級革封建地主階級的命,也就是民主主義革封建主義的命。在中國,就是辛亥革命。
孫中山及其一派人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一次。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還有過改良派。對改良派也應該估計有進步的一面。戊戌變法[9]在當時受壓迫,為什麼?就是因為它有進步性,它受到頑固派的仇恨。孫中山比改良派又更進一大步,他公開號召實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和臨時革命政府,並制定了一個《臨時約法》[10]。辛亥革命以後,誰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們說它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我本人也曾經參加了這次民主革命,當了一名戰士,吃七塊二[11]。當時程潛[12]先生就參加了,他是師長,雖不是我的頂頭上司,但地位比我高。
辛亥革命沒有成功,失敗了。為什麼失敗?就是因為孫中山的領導集團犯了錯誤,有缺點。關於這一點,孫中山有過自我批評,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上曾經說,當時向袁世凱妥協是不對的[13]。國民黨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都做了批評,現在我們就不能批評嗎?
我們在座的各位是不是聖人?要說是聖人嘛,聖人就多得很;要說不是聖人嘛,我看聖人也就一個沒有。人總是有缺點的,總是要犯錯誤的,只是不要錯得太多就是了。比如當主席,說十句話錯了六句,錯了百分之六十,那他的主席就當不成了。要說一句話都不錯,沒有那回事。寫文章,總是改來改去,如果不錯,何必改呢?做一篇文章,往往要犯很多錯誤。過去我到過上海,上海那個地方很複雜,我經常走錯路,總是犯錯誤。凡是我有了錯誤,希望能及時得到朋友們的批評和糾正。一個人總是會有許多缺點的。如果覺得自己一點缺點也沒有,“老虎屁股摸不得”,那就不好了。要做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我們是靠老實吃飯,不靠擺架子吃飯。當然,在帝國主義面前,在艾德禮[14]等人面前,還是可以“擺擺架子”的,但靠擺架子吃飯就不好了。如果共產黨的領袖人物就說不得,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的領導人物就說不得,那就不好了。對孔夫子,自董仲舒[15]以來就說不得了,“非聖誣法,大亂之殃”[16]。我們不能這樣,我們要實事求是。我們對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評。
在第三十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上,我曾經提到《聯共黨史》結束語第二條對馬克思、恩格斯就批評過。恩格斯有個別原理是錯誤的,應該拋棄,拿新的原理來代替它。比如,恩格斯主張無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後採取議會制共和國的形式,但是列寧根據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認為採取蘇維埃共和國的形式比較好。可見恩格斯的看法是錯誤的。此外,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都曾經說過,英國的革命可以採取和平革命的方式,並且估計英國革命將會早日到來。馬克思、恩格斯都很想革命快點勝利,但實際上革命卻總是沒有勝利,又有什麼辦法。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看這句話要改一下。人,包括聖賢在內,總是有過的,有過必改就好了。我在上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上還說過,不要造成偶像,就是不要說誰不能批評,而要說可以批評,但批評要正確,對於批評要分析。
以上是我貢獻給大家的一點意見,是否妥當,請諸位考慮。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講話記錄稿刊印。
注釋
[1]這是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臨時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後的講話。
[2]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樂山人。當時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
[3]孔夫子,即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名丘,字仲尼,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4]見《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是:“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5]見《春秋·魯宣公十五年》。魯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五九四年。
[6]見《論語·顏淵》。
[7]見《詩經·小雅·北山》。
[8]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證明,人類的歷史至少有二百萬年。
[9]戊戌變法,又稱戊戌維新,指一八九八年(戊戌年)發生的變法維新運動。當時,中國面臨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嚴重危機。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人,在清朝光緒皇帝的支持下,企圖通過自上而下的變法維新,逐步地在中國推行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聯合統治的君主立憲制度,發展民族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亡。但是,這個運動缺乏人民民眾的基礎,又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堅決反對。變法三個多月以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幽禁光緒皇帝,殺害譚嗣同等六人,變法遭到失敗。
[10]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見本卷第330頁注[3]。
[11]指當時通用的銀元。
[12]程潛,早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時,任武昌龜山炮兵陣地指揮,後任湘軍都督府參謀長、湖南軍事廳廳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3]《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說:“革命雖號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實際表現者,僅僅為民族解放主義。曾幾何時,已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謀妥協。此種妥協,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合,遂為革命第一次失敗之根源。夫當時代表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者,實為袁世凱。”
[14]艾德禮(一八八三——一九六七),英國前首相。當時任英國工黨領袖。
[15]董仲舒(公元前一九七——前一○四),廣川(今河北棗強東北)人。西漢思想家,是孔子學派在西漢的主要代表。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採納,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
[16]見《漢書·金日傳》。
背景資料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1911年10月10日,武漢地區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發動武昌起義,接著各省紛紛回響,因為1911年為舊曆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政治影響
政治影響 辛亥革命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之前的中國的歷次起義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並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儘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帝制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當時成功的中國革命黨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儘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例如孫文為約制袁世凱而隨意更改《民國約法》,袁世凱後來又因稱帝而中止了約法,民國初年民主共和體制並未真正貫徹實施,但這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使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在辛亥革命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二千餘年的帝制、專制思想都沒有在中國完全消除,而且還一度具有相當的社會基礎。儘管中國共產黨聲稱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但一些人則認為,在實際運作上,所謂“真正的民主共和”還從來沒有得以在中國全面實行——無論是北洋政府、國民黨的南京國民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思想影響
思想影響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中,君臣關係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衝擊,致使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度出現打倒孔孟、「全盤西化」等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成為了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經濟影響
經濟影響 此外,從辛亥革命各省獨立回響開始,中國進入長期的分裂混亂之中,除了袁世凱曾在二次革命之後曾短暫大致統一全國之外,其他中華民國的政權都未能直接統治整箇中國(如號稱統一的國民政府只能收到五個省的稅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國共產黨使中國大陸再度統一。長期的分裂及戰亂,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造成很大的阻礙。
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建構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官僚,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雖然其主要領袖孫中山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辛亥革命後的軍閥割據,大量戰亂及軍人政治才使傳統擁有知識和功名的士紳官僚力量漸衰,代之而起的是具軍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惡霸。
辛亥革命對於十八世紀後的人口劇增,清末的土地兼併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經濟侵略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改觀。
生活文化影響
生活文化影響 “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髮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曆興,陰曆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
對海外華人的影響
對海外華人的影響 馬來半島和新加坡華人介入中國的革命活動是史無前例的,雖然革命活動主要在於挽救中國,但這一行動已對當地華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為:馬新華人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馬新華人團結力量的增長,新思想的湧現,政黨政治的影響。
孫中山於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臨時總統後,許多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轉而支持孫中山。武昌起義後,馬來亞和新加坡各地華人剪掉辮子,另一方面,在同盟會和孫中山的號召下,當地華人也積極捐款支持革命運動。
當孫中山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展開革命之前,當地華人是不團結的,常有幫派和籍貫的鬥爭。不團結阻礙了革命思想的傳播,幫派鬥爭影響華人社會的經濟成長並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團的合作。
1906年,孫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會支會成立儀式時發出警告說:當地華人的不團結最終將導致整個華人社會的崩潰。因此同盟會展開各種宣傳活動,如閱書報社、夜校、戲劇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團為孫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這使得不同籍貫的華人有機會學習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決共同的難題。通過不間斷的聯繫,華人的團結精神和國民意識逐漸被加強和發展起來。1909年,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輸團結思想的組織。
另一項最主要的發展便是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學校傳播標準華語,主要目的在於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學。這使得不同籍貫的華人間有了共同的媒介語。
孫中山的革命思潮帶為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帶來了新的思想,衝擊了華人傳統的舊社會和舊傳統。利他主義,舍己為群,平等和自由之觀念因此不斷傳開。鼓勵設立女子學校,女人被允許加入社會活動和參加孫中山革命。
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代長達270多年的腐敗屈辱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事件對此後中國憲政與法治發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係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對中國的外交,中國的邊防形勢都有重大影響。辛亥革命後,南北議和後,產生的北洋政府,在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條約和提高國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意義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