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進平原地區丘陵地區盆周山區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是宣漢縣人民政府辦公室2014年1月7日印發的一份檔案。
一、平原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指導意見
我省平原地區共15個縣,集中分布在成德綿經濟發達地區,2012年經濟總量占全省縣域經濟的24.5%,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占全省縣域財政收入的33.4%。加快平原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到2017年,15個縣的生產總值全部超過100億元,其中11個超過300億元,率先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一)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深入推進圈層融合和跨區合作,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汽車製造、航空航天等產業。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整合工業發展資金,適當新增投入,積極扶持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大企業大集團和成長性強、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業,培育百億企業。加快產業園區建設,最佳化產業布局,發展產業集群,推動工業集聚發展,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示範園和新型工業產業示範基地,將平原縣建設成為中心城市重要的配套製造業功能區。
(二)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培育現代服務業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產業,順應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要求,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著力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現代金融、物流、商貿等產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服務外包,建設一批商貿、物流園區。加快文化創意、休閒旅遊等新型服務業發展。重點發展產業帶動效應大、關聯度高的現代服務企業,形成區域性競爭優勢,全面提昇平原地區縣綜合競爭力。
(三)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切實保護基本農田,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經營機制,積極創新農業生產方式,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推進農村土地規範有序流轉,鼓勵城市工商資本、業主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培育農業產業化新型經營主體和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發揮平原地區縣農業資源優勢,穩定發展優質糧油生產,加快推廣立體農業、循環農業、設施農業等種養模式,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加強秸稈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及綜合利用體系建設。發揮農業的生態功能,積極發展觀光型、休閒康樂型和文化型鄉村旅遊,不斷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新增新設農業補貼和財政資金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支持現代農業發展項目、農業生產性用房、星級農家樂和鄉村酒店等建設依法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
(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完善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建設城鄉基礎設施,重點完善交通路網體系,推進骨幹交通建設和鄉村道路改造升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農村公共運輸、農村站點建設,提升農村公共運輸服務能力。加強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對接共享,探索建立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機制。發展一批經濟基礎較好、人口規模較大、環境承載力較強的縣城成為中小城市,建設大城市的“衛星城”。突出抓好一批重點小城鎮建設,培育縣域經濟發展增長極,率先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工業鎮、旅遊鎮、商貿鎮。突出產村相融和“微田園”特色,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建設集聚度較高、公共服務體系較完善的農村新型社區。鼓勵已脫離農業生產的農村居民入戶城鎮,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
(五)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土地產權關係,完善農民土地權能,積極探索農民承包經營土地物權、宅基地用益物權、農村集體土地產權的實現路徑,探索建立城鄉統一、開放、平等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推進集體建設用地依法合理利用與開發;進一步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積極創建以土地、產權股份合作為基礎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創新金融服務,擴大平原地區縣級分行信貸審批許可權。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推進多層次多領域區域合作,更大範圍聚集發展資源。突出招大引強,推進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積極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著力承接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
二、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指導意見
我省44個丘陵縣,2012年經濟總量占全省經濟總量的26.6%,占縣域經濟總量的49%,集中了全省38%的人口。加快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要強化產業支撐,最佳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做強工業經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縣城和重點鎮建設,加快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變。到2017年,39個以上縣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其中17個達到300億元,人均GDP力爭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小康。
(一)大力實施工業強縣。依託五大經濟區發展定位,大力融入以點極為核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合理引導中心城市的產業溢出和擴散過程。大力發展與區域中心城市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協作配套的產業。加快機械、化工、紡織、飲料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提升,積極推進天然氣等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培育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大企業大集團,支持中小優勢企業發展。科學規劃建設產業園區,推動園區整合提升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提高園區產業承載能力,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動產業集聚成鏈發展,建設一批縣域特色產業園區。
(二)積極發展服務業。加強物流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建立商貿流通網路,完善大型購物商場、專業批發市場、超市等設施,積極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業態。大力發展多層次的家政、物業管理、養老等社區服務。改造提升地方特色餐飲、文體娛樂等傳統服務業。大力推進農超對接,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一批商貿、物流園區。發展鄉村旅遊業。繼續開展精品旅遊村寨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生態園林城鎮村莊、特色旅遊景觀名村創建,建設一批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點)。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龍頭企業“排頭兵”工程,深化“兩個帶動”利益聯結機制。支持發展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金融組織,鼓勵農民合作組織開展資金合作。切實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確保糧食安全。深入實施現代農業千億示範工程,繼續推進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深入開展現代畜牧業深化試點和提質擴面。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建立一批農業科技園區和示範基地。新增新設農業補貼和財政資金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農業生產能力建設、新村建設、產業發展、質量安全和農技體系建設等項目安排向丘區傾斜。
(四)改善縣域發展條件。繼續加快實施一批丘區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項目。支持區域內高速公路、國省幹道、農村公路、汽車站場和水運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補助政策、項目安排和資金計畫等方面對丘區傾斜,支持路網建設。加強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支持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生活用水保障,確保丘陵地區飲水安全。協調發展農村電網和區域網,全面啟動丘陵地區城網改造。加快發展沼氣,農村能源建設項目資金向丘陵地區傾斜。繼續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投入。堅持產村相融發展理念,引導生活生產方式同步變革。結合丘區特點,因地制宜,改舊房、建新房,改舊院、建新村,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各具特色、風貌優美、宜居宜游的村落村寨。
(五)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和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加快新型城鎮建設進程,構建以縣城為中心、小城鎮為骨幹、新農村綜合體和農民集中居住區為基礎的“圈層梯次”結構型城鎮體系,著力提高城鎮承載能力。鞏固勞動力轉移規模,提升勞務輸出質量和效益。有針對性地對農民工實施遠程、轉移等多種方式的培訓,逐步培育成為各行各業的現代產業工人。強化培育“川妹子”、“川廚師”、“川建工”等勞務品牌。加大勞務信息平台建設和勞務法律援助,發展壯大勞務經濟。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戶籍與居住證、流動人口與居住證相互補充、有效銜接的實有人口管理制度。引導和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三、盆周山區縣域經濟發展指導意見
我省盆周山區共26個縣,2012年經濟總量占全省縣域經濟的14.3%,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占全省縣域財政收入的16.2%。加快盆周山區縣域經濟發展,要壯大特色經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提高資源科學開發和綜合利用水平,縮小盆周山區與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差距。到2017年,13個以上的縣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其中1個縣達到300億元;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小康。
(一)大力發展生態綠色產業。積極發展生態農業,重點發展茶葉、特色水果、優質蔬菜、道地藥材、特色食用菌、特色畜禽、冷水漁業、木本糧油、林板加工、珍稀樹木及花卉苗木等特色生態產品。依託生態農業資源,培育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推進區域型農業公共品牌創建,支持創建國家級和省級農產品品牌。制定原產地環境質量評估及生態環境保護辦法。發展生態旅遊業,建設一批省級生態旅遊示範縣。堅持旅遊與文化、生態相結合,重點發展生態旅遊、鄉村旅遊、山地旅遊、休閒度假旅遊和紅色旅遊等旅遊新業態,積極申報自然與文化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創建國家A級景區、旅遊度假區、生態旅遊示範區和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示範縣(點)等旅遊品牌。加強跨區域旅遊合作,統籌規劃精品旅遊線路。發展商貿等生活性服務業。有序推進礦產、天然氣資源開發,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的本地加工深度,建設一批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在水電、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開發中,探索實行當地享受優惠價格政策。通過合理參股、資源就地轉化、企業就地註冊等方式,支持當地發展。
(二)深入實施扶貧攻堅。積極推進烏蒙山、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加大財政扶貧和行業資金投入,形成合力,每年扎紮實實辦一批實事。烏蒙山區重點加強金沙江下游和赤水河流域開發,秦巴山區重點加強革命老區扶貧和地震災區發展振興,推進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開展片區外扶貧開發,創新多村連片扶貧機制,綜合治理界域貧困問題。落實扶貧到戶機制,採取連片扶貧開發、新村扶貧等方式,改善農村貧困居民生產生活條件。結合新農村建設,整合扶貧資金和各類專項資金集中投入。引導經濟實力較強地區與貧困地區聯建產業園區,共同開發優勢資源,發展“飛地經濟”。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區域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公路網路,有效提升路網整體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鐵路和區域通用航空網路建設,努力改善區位交通條件,推進市政道路橋樑建設,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實現鄉鎮、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加強電源、電網規劃建設,開展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儘快實現無電人口全覆蓋和穩定供電。繼續實施重點水利工程,完善渠系配套,加強小微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快農村機電提灌站建設。加快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村村通有線電視、電話、網際網路工程。加大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推廣建立整合項目的激勵機制。
(四)推進城鎮化和新村建設。科學規劃布局縣城、集鎮和新村建設。突出山區特色風貌,建設以縣城、重點鎮、中心村為重點的城鎮體系,推動具備條件的縣城發展為小城市。依託旅遊景區和產業發展,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城鎮。實行新建聚居點、舊村落改造提升、傳統村莊院落民居保護修復相結合,推進新村建設,新村聚居點建設優先解決高山移民和地質災害移民。加快推進農村危舊房(土坯房)改造和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工作。堅持產業與城鎮化、新農村同步規劃、統籌建設,實現產城一體化發展。探索以農民為主體參與農村建設用地的開發經營。探索合理利用未利用土地。
(五)加強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推進自然保護區規範化建設,強化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國家和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加強對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的環境監管,加大礦山環境治理投入。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開展重點地區生態綜合監測。因地制宜建設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到2015年所有縣城和重點景區具備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和建成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加強園林綠化建設,建設一批省級生態園林城鎮鄉村。完善防災減災體系,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力度,實施山洪災害監測防禦工程。
四、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指導意見
我省民族地區共有51個縣,國土面積占全省縣域的66.5%,經濟總量占縣域的12.2%。加快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要用好用足國家支持政策,優先發展生態經濟,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和保障民生,科學開發優勢資源,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牧)業,進一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促進民族地區縣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到2017年,5個以上縣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2個縣超過300億元。到2020年,基本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小康。
(一)加快發展生態文化旅遊。堅持旅遊與生態、文化相結合,加快推進黃河大草原馬背文化旅遊區建設,大草原和瀘沽湖生態旅遊等精品旅遊區建設,建設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支持開展旅遊度假區、生態旅遊示範區、紅色旅遊區、旅遊扶貧實驗區等建設,建成一批生態旅遊示範縣。結合草原風光、民族風情、宗教文化和“牧民定居行動計畫”、“彝家新寨”建設,加快推進觀光旅遊、文化旅遊、休閒旅遊、體驗旅遊等鄉村生態旅遊。建設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縣城和重點城鎮。積極發展“藏、彝、羌家樂”等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館,創建一批旅遊示範村、精品旅遊村寨、旅遊特色名鎮,推出一批民族演藝節目、民族紀念品、工藝品,以旅遊業帶動農牧民穩定就業、持續增收。
(二)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發揮高原自然優勢,加快發展馬鈴薯、優質蔬菜、特色水果、釀酒葡萄、青稞蕎麥、道地中藥材、氂牛、藏羊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木質工業原料林、生物質能源林產業和林下資源綜合利用。探索新型農業經營體制,引進、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鼓勵培育規模化、專業化經營的家庭農(牧)場和專業大戶,積極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建設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強化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項目、農業生產性用房、星級農家樂和鄉村酒店等依法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
(三)科學開發優勢資源。發揮民族地區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加快發展冶煉加工、有色金屬加工、稀土冶煉加工及載能工業等特色優勢產業。支持發展資源精深加工產業,促進資源就地轉化。加快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流域開發,逐步形成水電產業、礦冶產業和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大型工程觀光旅遊產業經濟帶。積極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積極做好移民安置和後期扶持工作。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在水電、礦產等資源開發中,探索實行當地享受優惠價格政策,通過合理參股、資源就地轉化、企業就地註冊等方式,支持當地發展。
(四)強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按照青藏高原、川滇生態功能區定位和保護生態也是發展的理念,著力構建生態安全螢幕障。加大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生態保護力度。建立健全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加強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省級資金統籌力度,支持草原環境保護。推進標準化草場和現代家庭牧場建設,大力推進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實施天然草原保護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耕地保護、水土保持、牧區濕地建設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生態保護重點工程建設,加強草原防火監測、森林病蟲害防治、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農村能源設施、生態監測、氣象保障、情報信息等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五)積極推進連片扶貧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確保完成“彝家新寨”建設工程,切實解決彝區民眾生產生活突出難題。集中推進高原藏區全面扶貧,加快建設一批“藏區新居”。加大城鎮危舊房棚戶區改造和周轉住房建設力度。紮實做好東西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促進我省民族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大力推動高速公路、機場建設,加快推進國省幹線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積極構建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電力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民生用能條件。加快實施安全飲水和牧區水利工程。完善牧民定居點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民族地區通信覆蓋率和基礎金融服務。加快推進民族地區縣城集中供暖、供氧設施建設。建立重大工程項目省級委派專業技術人員駐點幫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省級統籌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