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以工信部聯產業〔2016〕446號印發《關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分深刻認識工業文化發展的戰略意義、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4部分。
主要任務是:發揚中國工業精神;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發展工業文化產業;加大工業文化傳播推廣力度;塑造國家工業新形象。
基本介紹
意見,解讀,意見解答,
意見
關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
工信部聯產業〔2016〕446號
國務院有關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畫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
工業是強國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業文化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形成的、滲透到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對推動工業由大變強具有基礎性、長期性、關鍵性的影響。為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推進工業文化加快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工業文化發展的戰略意義
我國在推進工業化的探索實踐中,孕育了大慶、“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工業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愛國敬業等中國特色的工業精神,湧現了一大批彰顯工業文化力量的優秀企業,也留下了一大批承載工業文化的物質財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
當前,我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但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這與工業文化發展相對滯後密切相關,集中表現為創新不足、專注不深、誠信不夠、實業精神弱化等問題,嚴重製約了我國工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工業文化在工業化進程中衍生、積澱和升華,時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社會行為及價值取向,是工業進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是製造強國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打造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在著力推進制造強國和網路強國戰略的關鍵時期,既需要技術發展的剛性推動,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大力發展工業文化,是提升中國工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中國工業新形象的戰略選擇,是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有力支撐。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為主線,大力弘揚中國工業精神,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不斷壯大工業文化產業,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工業文化,提升國家工業形象和全民工業文化素養,推動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
(二)基本原則堅持傳承創新。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廣泛借鑑世界工業文化精髓,在保護中發展、在傳承中創新,推動新時期我國工業文化的全面發展。
堅持融合提升。發揮硬實力的載體作用,推動軟實力的延伸與拓展,促進其相互滲透與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綜合優勢與最佳效能。
堅持協同推進。凝聚發展工業文化的社會共識,整合工業文化各類資源,加強與相關部門協同,培育和發展工業文化產業,建設各類主體共同參與工業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
堅持重點突破。聚焦突出問題,重點抓好工業設計、工業遺產、工業旅遊、企業徵信以及質量品牌、企業文化建設等領域工作,形成競爭新優勢。
(三)主要目標傳承和培育中國特色工業精神,樹立工業發展新理念,提高全民工業文化素養,打造經濟成長新動能。通過5-10年時間,湧現一批體現時代精神的大國工匠和優秀企業;工業產品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現,工業文化產業成為經濟成長的新亮點;中國製造的品質內涵和美譽度顯著提升。
三、主要任務
(一)發揚中國工業精神弘揚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尊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產業工人,引導企業建立高技能人才獎勵機制,樹立“大國工匠”標桿,發揮模範帶動作用,使工匠精神成為生產者的行為準則和消費者的價值取向。引導企業“十年磨一劍”,長期專注於產品的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將工匠精神融入現代工業生產與管理實踐。
踐行創新精神。提高工業企業創新意識,鼓勵企業通過“眾創”等新型方式激發創新活力,建設一批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把創新的理念融入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大賽、成果展示、技術沙龍等豐富多彩的創新活動,樹立一批創新典型,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激情和活力。
倡導誠信精神。傳承“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精神,推進工業誠信體系建設,推動部門間企業信息共享,發展工業徵信服務,適時發布失信企業名單,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環境,讓誠信擔當成為自覺行動。
培育企業家精神。倡導實業興國的發展理念,樹立開放、合作、共贏的博大胸懷,強化創業興業的價值導向。通過創業訓練營、行業領軍人才培訓等活動,培育一批敢於擔當、勇於作為、把握時代脈搏、具有全球視野的企業家隊伍。
(二)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強化工業文化理論支撐。鼓勵開展工業文化基礎研究,形成工業文化理論體系。開展工業文化對工業軟實力提升和製造強國建設支撐作用的研究。探索建立工業文化發展指數,對我國工業文化發展情況進行全面評估。
統籌利用各類工業文化資源。開展工業文化資源調查,梳理和挖掘工業遺產、工業旅遊、工藝美術、工業精神及專業人才等資源,建立工業文化資源庫。加強各類資源的統籌協調,推動資源的保護和開放共享,創新使用模式。
健全政策標準體系。組織開展相關政策研究,推動形成支持工業文化發展的產業、財稅、人才等政策體系。發揮行業組織和企業的積極作用,完善基礎制度和標準體系,建立科學的工業遺產等級評估標準。
(三)發展工業文化產業推動工業設計創新發展。強化創新設計引領,推動工業設計從產品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鼓勵企業工業設計中心與設計機構協同發展,壯大工業設計產業。建設開放共享、專業高效的創新設計公共服務平台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集群。鼓勵發展體現中國實力和文化魅力的設計產品和設計服務。
促進工藝美術特色化和品牌化發展。加強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種、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推出一批工藝美術珍品。積極引導企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創新發展工藝美術產業。培育一批示範性創新創業工藝美術特色區域和大師工作室,打造工藝美術特色區域品牌。
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開展調查摸底,建立工業遺產名錄和分級保護機制,保護一批工業遺產,搶救瀕危工業文化資源。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工業遺產保護領域,合理開發利用工業遺存,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利用老舊廠房、設備等依法建設工業博物館。
大力發展工業旅遊。倡導綠色發展理念,鼓勵各地利用工業博物館、工業遺址、產業園區及現代工廠等資源,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工業旅遊產品。加強與相關部門協同,促進工業旅遊與傳統觀光旅遊、工業科普教育相結合。鼓勵企業通過開放生產車間、設立用戶體驗中心等形式進行產品展示和品牌宣傳,建設一批具有社會公益功能的工業旅遊示範點。
支持工業文化新業態發展。利用數位技術、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推動工業文化創新發展。推動工業文化與數字媒體、可穿戴設備、機器人、智慧型汽車等新領域的融合發展,催生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業態。結合區域優勢和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工業創意園區和工業文化特色小鎮。
(四)加大工業文化傳播推廣力度完善工業文化傳播機制。充分發揮全社會各方力量,構建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工業文化傳播體系,不斷增加傳承載體,拓展傳播渠道,使公眾更好地理解、掌握、運用和參與工業文化建設和發展。
推動工業文化教育。鼓勵開展工業文化進校園、技能人才進課堂等活動,支持企業、工業園區等設立工業實訓基地、青少年工業文化教育示範基地,開展多層次的工業文化教育活動。
開展工業文明科普活動。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提高工業文明科普服務能力,舉辦中國工業主題日等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針對社會關注的重點行業和熱點領域,普及工業知識,提高全民對工業發展的認知水平。
加強工業文化宣傳。綜合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多種傳播途徑,擴大工業文化宣傳。通過博覽會、講壇、大賽等活動,展示工業文化成果,營造發展氛圍。支持創作工業題材的文化作品,弘揚中國工業精神,傳播當代工業價值觀。
(五)塑造國家工業新形象強化綠色工業理念。推進落實綠色製造,構建高效、清潔的綠色製造體系,發展綠色工業。加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效能和水準,強化安全、環保、節能意識,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打造中國製造綠色形象。
培育國家工業品牌。實施質量品牌提升專項行動,提高工業品的質量和文化內涵。強化品牌意識,堅持增強科技研發能力與實施品牌戰略並重,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企業和工業品牌。
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工業文化發展與科技實力、製造能力的同步提升,豐富中國製造的文化內涵,推動中國製造向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發展,提高我國工業的綜合競爭力。
樹立中國製造國際形象。多角度、立體化傳播和塑造國家工業形象,展現工業整體實力,提高國民對中國工業產品的認同感,增強國外公眾對中國工業產品的認可度,提升中國製造美譽度。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支撐服務體系引導各類行業組織參與工業文化建設,支持成立相關行業組織。培育一批業務能力強、服務質量高的工業文化中介服務機構,打造一批工業文化領域綜合服務平台。探索開展工業文化產業市場監測和經濟運行分析。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產業政策與財稅等政策的協同。健全完善政府支持引導、全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探索採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設綜合服務平台、工業博物館,促進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等。鼓勵各類資本設立工業文化發展基金。鼓勵各地在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統籌加強工業文化建設。鼓勵各地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工業文化發展。
(三)加強人才培養加強產業工人的職業精神培育,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培養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隊伍。鼓勵各類機構在創新設計、工業遺產、質量品牌等方面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大力培養工業文化理論研究人才,打造一批素質過硬的宣傳隊伍。支持行業組織研究開展從業水平認定。
(四)加強示範引領與交流合作建設工業文化產業基地,有序推進工業文化城市、園區和企業試點示範,選樹一批行業與企業文化標桿。鼓勵政產學研商等各界加強交流,共同推動工業文化發展。支持各地圍繞工業文化發展理念、質量品牌建設、企業文化等舉辦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活動,結合建設“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打造若干具有廣泛影響的國際性工業文化活動,促進工業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五)加強組織實施加強規劃統籌,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建立有利於工業文化發展的協同工作機制。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要明確推動工業文化發展的責任,結合實際制訂實施方案,推動各項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
2016年12月30日
2016年12月30日
解讀
2016年12月30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下發《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關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將凝聚發展工業文化的社會共識,整合工業文化各類資源,加強與相關部門協同,培育和發展工業文化產業,建設各類主體共同參與工業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聚焦突出問題,重點抓好工業設計、工業遺產、工業旅遊、企業徵信以及質量品牌、企業文化建設等領域工作,形成競爭新優勢。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發展工業文化產業,讓工業文化產業成為經濟成長新亮點。具體來說,將推動工業設計創新發展,促進工藝美術特色化和品牌化發展,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大力發展工業旅遊,支持工業文化新生態發展。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到,在2016年底,國家旅遊局公布了《全國工業旅遊發展綱要(2016-2025年)(徵求意見稿)》,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綱要提出,到2025年,我國將創建1000個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100個國家工業旅遊基地,10個國家工業旅遊城市。初步構建協調發展的產品格局,打造我國城鄉旅遊業升級轉型重要戰略支點。國家旅遊局預測,未來五年,我國工業旅遊將進入一個黃金髮展期,接待遊客總量將超過10億人次,旅遊直接收入總量超過2000億元,實現綜合收入總量可能超過直接收入的10倍以上,新增旅遊直接就業超過12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新增超過600萬人。
意見解答
一、指導意見出台的背景和意義?
2015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中國製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是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建設製造強國“三步走”戰略願景。《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重點實施的五大工程及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也明確提出要“培育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文化”。
苗圩部長多次強調,“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始終是一國經濟發展並走向強盛的基礎”。建設製造強國既是國家戰略,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技術發展的剛性推動,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特別是在我國製造業發展的現階段,創新不足、專注不深、誠信不夠、實業精神弱化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嚴重障礙,這對大力發展工業文化提出了迫切要求。
工業文化在工業化進程中衍生、積澱和升華,時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社會行為及價值取向,是工業進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是製造強國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打造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當前,中國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了需要以工業文化作為重要支撐的新階段。大力發展工業文化,不斷增強中國製造業軟實力,已經成為推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戰略選擇。
為加強工業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了《關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
二、工業文化的內涵有哪些?
工業文化概念和內涵豐富,在理論界存在多種不同的表述。我們在檔案起草過程中,針對當前製造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並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工業文化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形成的、滲透到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的寬口徑定義,旨在從產業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著力,推動工業文化發展,進而更好地發揮工業文化對製造業的柔性支撐作用。
三、發展工業文化總體上是怎么考慮的?
發展工業文化,既要從對製造強國建設支撐作用明顯的領域著手,又要把握好與製造強國戰略任務的協同,全面推動工業文化發展,推動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因此,《指導意見》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為主線,大力弘揚中國工業精神,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不斷壯大工業文化產業,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工業文化,提升國家工業形象和全民工業文化素養,推動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堅持傳承創新、堅持融合提升、堅持協同推進、堅持重點突破”等四項基本原則。
在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目標的確定上,堅持總體目標和細化目標相結合。提出“傳承和培育中國特色工業精神,樹立工業發展新理念,提高全民工業文化素養,打造經濟成長新動能”的總體目標。同時,充分注重與製造強國建設目標的協同,提出“通過5—10年時間,湧現一批體現時代精神的大國工匠和優秀企業;工業產品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現,工業文化產業成為經濟成長的新亮點;中國製造的品質內涵和美譽度顯著提升”的階段性細化目標。
四、《指導意見》明確了哪些重要的工作任務?
《指導意見》堅持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與發揮工業文化支撐作用並重,提出了發揚中國工業精神、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發展工業文化產業、加大工業文化傳播推廣力度、塑造國家工業新形象等五大重點任務,並細化為20項具體舉措。
發揚中國工業精神。聚焦阻礙製造業轉型升級最突出的問題,提出“弘揚工匠精神、踐行創新精神、倡導誠信精神、培育企業家精神”等四項具體舉措。
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著眼工業文化自身建設,提出“強化工業文化理論支撐、統籌利用各類工業文化資源、健全政策標準體系”等三項具體舉措。
發展工業文化產業。從工業文化作用最凸顯領域率先突破,壯大工業文化產業,提出“推動工業設計創新發展、促進工藝美術特色化和品牌化發展、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大力發展工業旅遊、支持工業文化新業態發展”等五項具體舉措。
加大工業文化傳播推廣力度。針對當前對工業文化認知不深的問題,為營造促進工業文化發展的良好氛圍,提出“完善工業文化傳播機制、推動工業文化教育、開展工業文明科普活動、加強工業文化宣傳”等四項具體。
塑造國家工業新形象。突出與製造強國建設重點任務的協同效應,提出“強化綠色工業理念、培育國家工業品牌、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樹立中國製造國際形象”等四項具體舉措。
五、《指導意見》有哪些保障措施?
為保障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指導意見》分別從服務體系、政策支撐、人才培養、交流合作、組織實施等方面提出有針對性的保障舉措。
一是完善支撐服務體系。培育一批工業文化中介服務機構,打造一批工業文化領域綜合服務平台。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點加強產業政策與財稅等政策的協同,鼓勵各類資本設立工業文化發展基金、各地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工業文化發展。三是加強人才培養。鼓勵各類機構在創新設計、工業遺產、質量品牌等方面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四是加強示範引領與交流合作。有序推進工業文化城市、園區和企業試點示範,打造若干具有廣泛影響的國際性工業文化活動,促進工業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五是加強組織實施。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各地要明確推動工業文化發展的責任,結合實際制訂實施方案,共同推動各項任務和措施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