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原文
河北省文化廳、河北省財政廳 檔案
關於實施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
各市文化局、財政局,省民族民間文化研究保護中心:
根據文化部、財政部《關於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及《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文社圖發[2004]11號),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保護工程”)。現印發給你們,並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實施“保護工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省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民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承載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和聯繫世界的橋樑。當前,我省的民族民間文化面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衝擊,生存環境急劇惡化,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正在消失,保護工作已刻不容緩。
“保護工程”是在以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新情況和新特點,由政府組織實施推動的,對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有效保護的一項系統工程。實施“保護工程”,是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省委六屆五次全會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對於傳承燕趙文明,發展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大省;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的凝聚力,維護民族的團結;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不僅要落實資金,還要組織力量,統籌規劃,加強指導。但是,“保護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必須要有社會的廣泛參與。要堅持政府保護與民間保護相結合,財政投入與社會資金相結合。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共同搞好工程建設。
“保護工程”作為一項時間跨度長、涉及專業多、工作任務重的系統工程,要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根據新形勢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制定全面的、長遠的“保護工程”總體規劃。同時,要分階段提出目標、任務和要求,從實際出發,有重點、有步驟地循序漸進,逐步實施。各地要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保護工程”規劃與具體實施方案。
三、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突出重點,抓緊搶救
全面普查,摸清家底。這是“保護工程”的首要工作。要在充分利用以往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省各地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分布情況、保護現狀與存在問題,摸清歷史家底,建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檔案,編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目錄清單。
保護工作要區分輕重緩急,對那些處於瀕危狀態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門類,要優先安排,抓緊搶救;對那些瀕危門類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和年老體弱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藝,要儘快採取措施,進行搶救性記錄;對那些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原始資料和實物,要授權有關單位積極徵集,妥善保管。
四、先行試點,摸索經驗,以點帶面,紮實推進
“保護工程”作為一項探索性工作,要採取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工作方式。選擇一批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特色鮮明,又處於瀕危狀態急需搶救、工作基礎好的項目,作為試點。綜合性試點要從巨觀管理角度,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政策法規建設、投入機制、組織工作體系等進行探索,側重製度建設與機制創新;專業性試點要針對某一門類民族民間文化現狀,制定保護標準和具體保護措施,側重探索專業門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思路、辦法和措施。試點工作要分級開展,分級管理。通過試點的探索與實踐,摸索出不同地域、不同層面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經驗,並在總結、交流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逐步在全省範圍內推開。要充分發揮試點的典型示範和引導帶動作用。
五、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保障措施
“保護工程”是一項國家、省重點扶持的文化建設工程,要從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高度,緊緊圍繞省委六屆五次全會制定的“四大主體戰略”和建設文化大省的要求,把“保護工程”擺上重要位置,認真研究,積極籌劃,落實措施,組織實施。各級文化部門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與各有關單位分工負責,加強協調,形成合力,避免重複建設。各級財政部門要大力支持,積極配合,共同推進“保護工程”的順利開展。省財政已經設立了“保護工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省級的試點、保護項目和省級名錄的建立、標準規範的制定、人員培訓與宣傳展示以及省民族民間文化研究保護中心的建設等。市、縣財政部門也要將“保護工程”納入財政預算,給予經費保障。目前,“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和省研究保護中心已經成立,開始運行。各地要因地制宜,成立相應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機構,負責組織、協調和具體實施“保護工程”。
“保護工程”是新世紀開始實施的一項新型文化建設基礎項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實施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勇於實踐,及時總結經驗,逐步在全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制度和保護體系。
附: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
二00四年五月
附屬檔案:
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
前 言
河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生活在燕趙大地的各族人民,不僅創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遺產,也創造了豐富的無形文化遺產,如語言文字、口述文學、民間藝術(包括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戲曲曲藝、雜技、木偶、皮影等)、傳統工藝與技藝及民俗(包括禮儀、節慶)等,猶如一個巨大的寶庫,光彩奪目。這些民族民間文化,集中體現了全省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產技能、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聰明智慧、審美情趣和理想追求,是河北人民世代相傳的、寶貴的文化財富,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資源,是我省和各族人民生存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燕趙大地文明史的生動寫照和歷史見證。
當前,面臨著來自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我省與全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存環境一樣,急劇惡化,保護狀況堪憂:大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文化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一些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民間文藝、技術、禮儀、節慶、遊藝等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後繼乏人,一些傳統技藝瀕臨滅絕;許多珍貴實物和資料流失嚴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法律體系尚未建立,民眾的保護意識淡薄,保護工作資金短缺。
針對我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採取有效措施,加強我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已刻不容緩。為此,將在全省範圍內實施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以下簡稱“保護工程”)。
“保護工程”是在以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新情況和新特點,由政府組織實施推動的,對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有效保護的一項系統工程。
一、實施“保護工程”的必要性
(一)實施“保護工程”,是傳承燕趙文明,推進文化大省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現實需要
我省的民族民間文化源於各族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是河北各民族保持對祖先的記憶和歷史延續性的獨特展現。其珍貴的、豐富的文化樣式,則是河北人民的精神財富和建設文化大省的精神資源;其民族性與大眾性特質,使它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血脈相通,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和源流;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生存狀態,則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帶來強勁的生命基因,增強吸引力和感召力,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
(二)實施“保護工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加強文化建設,構建人文環境。實施“保護工程”,保護和傳承全省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文化資源、人文環境、民族素質等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重要要素的功能,可以為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同時,一些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規模經營,也可以為發展假日文化、旅遊文化和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打造特色經濟品牌注入新的活力,為當地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契機和經濟成長點。因此,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重視與否,是衡量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和能否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實施“保護工程”,是振奮民族精神、維護民族團結的迫切要求
民族民間文化融鑄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是維繫我省民族團結的基礎。實施“保護工程”,對於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激發熱愛祖國、熱愛河北、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激勵全省各族人民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文化豐富、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有著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實施“保護工程”,是保持文化多樣性,維護文化主權的戰略措施
我省的民族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多樣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主權的重要保護對象。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已開發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媒介,在文化上推行“單邊主義”,企圖引領世界文化的潮流,藉以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導致了不同文化地域思維方式和文化價值觀的衝突,對包括我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因此,實施“保護工程”,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是堅持文化多樣性、維護我國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措施。
二、實施“保護工程”的基礎條件
(一)多次開展調查,對我省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有基本認識和了解
建國以來,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20世紀50年代起,配合全國的民族民間文化的調查和研究工作,我省廣大文藝工作者搶救、記錄、整理了一大批民族民間文化資料。改革開放以來,又組織編纂了十部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如《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河北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河北卷》等一批重大民族民間文化成果。這些工作使大量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料得以留存,為“保護工程”提供了工作基礎。
(二)採取一系列措施,重點扶持和搶救瀕危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民間文化
對瀕臨失傳的民間絕技,我省一方面組織人員進行記錄、整理,一方面給民間藝人一定資助,鼓勵他們傳承技藝。對具有重要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我省採取了重點扶持政策。如對固安縣屈家營古樂,省、市、縣撥專款支持建立了音樂堂,並對古樂的挖掘整理、傳承人培養等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建成了全國第一家木版年畫專題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武強年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10個試點之一,搶救保護了一批瀕危年畫古版和資料等等,有力地推動了我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對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藝術風格的區域命名“河北省民間藝術之鄉”並上報文化部命名了24箇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對民間花會進行改革創新,推出了一批優秀節目。自1999年開始,每五年舉辦一屆河北省民間藝術節。成立了河北省民間藝術團,為展示河北民間藝術風采,逐步開闢了河北民間藝術國內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和途徑。各地在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方面也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
(三)建立了較為健全的基層文化機構,擁有一支專業化工作隊伍
目前,我省有181個群藝館、文化館和2009個文化站,有各類博物館60座,從事民族民間文化研究的大學、研究機構等十幾家。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領域,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開展了大量學術和理論研究工作,積累了一大批研究成果。這些為實施“保護工程”奠定了組織基礎、學術基礎和人才基礎。
(四)加快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立法進程
1998年以來,文化部協助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在全國範圍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立法調研,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和反覆修改,目前該法律草案已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計畫。雲南、貴州等部分省區已經出台了本地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我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立法工作也已取得了初步進展,1999年,我省頒布了《河北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省政府令[1999]第7號);《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草案)》已報省人大和省政府法制局,爭取早日出台。
(五)國際與國內的一些成功做法,提供了參考借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申報與確認工作,其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世界許多國家在制定保護法,建立保護機構,調查、蒐集、記錄、整理、研究民間文化藝術,培養手工藝人,資助傳承人和團體,建設生態博物館,設立“國家遺產日”等。我國雲南等省開展的民族民間文化普查、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等多種形式的保護工作,也取得不少成功的經驗,為實施“保護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三、“保護工程”的總體目標、方針和原則
(一)總體目標
通過實施“保護工程”,到2020年,使我省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初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制度和保護體系,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意識,基本實現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網路化、法制化。推出一大批極具特色的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使其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活躍因子。
(二)保護方針
“保護工程”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正確處理搶救、保護和利用的關係,在確保我省民族民間文化獲得有效保護的前提下,促進搶救、保護、利用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統一。
(三)實施原則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明確職責、形成合力”。堅持立法保護與政策保障相結合,政府保護與民間保護相結合,決策系統與諮詢系統相結合,財政投入與社會資金相結合,省內立法與國家立法相結合。
四、“保護工程”的保護對象、保護方式與實施內容
(一)保護對象
“保護工程”的保護對象主要是珍貴、瀕危的並具有歷史價值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的口述文學和語言文字;傳統的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美術、雜技等;傳統的工藝美術和製作技藝;傳統的禮儀、節日、慶典和體育活動等;與上述各項相關的代表性原始資料、實物和場所;其他需要保護的特殊對象等。
(二)基本保護方式
1、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普查、確認、登記、立檔。
2、在真實記錄的基礎上進行整理、研究、出版,或以博物館等妥善方式予以展示、保存。
3、通過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命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對原生態文化保存較為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和濃郁特色的文化區域,進行動態的持續性保護。
4、通過對傳承人的資助扶持和鼓勵,建立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機制。對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進行宣傳、弘揚和振興。
(三)主要實施內容
1、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制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規劃。
2、建立分級保護制度和保護體系,建立省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和地方各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在省級保護名錄範圍內,篩選申報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
3、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珍貴、瀕危的並具有歷史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進行系統的搶救和保護。
4、建立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傳承單位)的認定和培訓機制,通過採取資助扶持等手段,鼓勵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5、在民族民間文化形態保存較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特色鮮明的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區域,分級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申報、審核和命名機制。
6、合理開發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推動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融入現代日常生活。
7、普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知識,提高全社會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意識。
8、建立起責任明確、運轉協調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機制。
9、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質的專業隊伍,培養一大批熱愛民族民間文化、專業知識精湛、具有奉獻精神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者。
五、實施步驟
(一)實施時間
“保護工程”從2004年到2020年實施,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期2004─2008年,為先行試點和搶救瀕危階段;第二期2009─2013年,為全面展開和重點保護階段;第三期2014─2020年,為補充完善和健全機制階段。
(二)2004─2008年第一期階段目標
1、完成民族民間文化的普查摸底,建立能夠全面反映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基本面貌的檔案資料資料庫。
2、通過不同類型的分級試點,有效地搶救、保護一批珍貴、瀕危的並具有歷史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種類,及時總結試點經驗並在全省範圍內推廣。
3、制定有關標準規範,分批建立地方各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
4、研究、制定《河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傳承單位)命名辦法》、《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命名辦法》,並開始分批命名。
5、研究、制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有關政策,推動《河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早日出台。
6、建立健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組織體系,培養一批素質較高的專業隊伍。
(三)2004─2008年第一期工作任務
1、開展普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制定民族民間文化普查方案,開展全省範圍的調查摸底、確認、記錄工作,建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目錄清單。
2、制定規劃。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制定“保護工程”總體規劃;制定“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管理辦法;下發有關檔案。
3、先行試點。通過專家論證,在全省範圍內,確定綜合性和專業性兩種類型與不同專業門類項目試點;分級、分批開展“保護工程”試點工作。通過試點的積極探索、實踐,總結摸索保護經驗,逐步在全省推廣。
4、建立名錄。研究、制定有關標準規範與申報辦法,開始建立省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公布2-3批。同時,積極促進地方各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的建立。
5、建立傳承機制。研究制定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傳承單位)的標準規範與命名辦法,命名2-3批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傳承單位)。對有代表性並做出重大貢獻的傳承人(傳承單位)授予相應稱號。
6、命名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研究、制定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有關標準與命名辦法,並對過去命名的民間藝術之鄉進行複查。
7、調研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在各地嘗試建設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實踐中,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總結工作經驗。
8、推動立法。積極推動《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的立法進程。
9、教育培訓。研究、制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長期教育與培訓規劃和短期培訓計畫,分級分批對“保護工程”相關的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人員進行教育與培訓,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學科和多形式的具有省級資質的民族民間文化人才教育培訓基地。
10、宣傳展示。舉辦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成果展覽、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展演、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民間藝術節等各種活動。利用各種傳播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手段,積極對“保護工程”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普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知識,激發和培養全社會的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11、建立資料庫。基本完成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檔案資料資料庫的建設,建立集工作平台、宣傳教育和檢索服務等諸多功能為一體的“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網站”。
12、研究交流。舉辦各種形式的研討會、交流會,積極開展“保護工程”的政策研究、工作研究與學術交流,拓展提升研究水平。
13、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申報工作。做好我省“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申報項目的遴選、評審以及申報文字、音像片的準備和製作工作,編輯出版我省“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出版物。
六、組織機構
(一)“保護工程”領導小組
為實施“保護工程”,省文化廳、省財政廳聯合省民宗廳、省文聯等有關部門成立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全面負責“保護工程”的組織領導和決策。組成人員如下:
組 長:張希有 河北省文化廳巡視員
郭秀堂 河北省財政廳副廳長
副組長:楊恩華 河北省文化廳助理巡視員
鄭一民 河北省文聯副主席、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
席
馬維彬 河北省文化廳社文處處長
高德義 河北省財政廳教科文處調研員
劉孟良 河北省民族宗教廳少數民族文化處處長
張 潤 河北省群藝館館長
成 員:張雪燕 河北省文化廳辦公室主任
梁 扉 河北省文化廳計財處處長
王竹平 河北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
張雪芳 河北省文化廳外聯處處長
龐彥強 河北省藝術研究所所長
靳鴻書 河北省群藝館副館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省文化廳社會文化處,承擔“保護工程”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二)“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
為使“保護工程”科學、有序地進行,成立“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為“保護工程”提供專業諮詢、論證、評審與業務指導。組成人員如下:
主 任:楊恩華(兼)
副主任:鄭一民(兼)
魏力群 河北師大藝術設計學院教授、民俗藝術研
究所所長
委 員:
劉紹本 河北師大文學院教授
劉玉凱 河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張春風 河北美術出版社編審
王宇文 河北省群藝館研究館員
龐彥強 (兼)
周大明 河北省藝研所研究員
李金泉 河北省藝研所研究員
李 江 河北省藝研所研究員
王為民 河北省群藝館研究館員
吳志國 河北省群藝館研究館員
黃濟世 河北省群藝館研究館員
陳小平 河北省曲協副主席
江玉亭 河北省藝研所研究員
杜學德 河北省民協名譽主席、邯鄲市群藝館研究
館員
袁學駿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主席
常素霞 河北省民俗博物館館長
周良田 吳橋雜技節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省雜協副
主席、研究員
(三)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研究保護中心
省民族民間文化研究保護中心為省文化廳直屬處級事業單位,主要承擔“保護工程”的具體組織實施和聯絡交流工作。經費單獨核算。
“保護工程”實施分級管理原則。各市可參照省里的做法,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保護工程”組織領導機構,負責協調、指導和組織實施當地的“保護工程”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策法規建設
研究制定有利於“保護工程”實施的相關政策。積極推動《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早日出台,並研究制定實施細則。各地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法規,為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二)建立“保護工程”專項資金
省財政設立“保護工程”專項資金,主要用於:河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重大項目的保護和研究;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珍貴資料與實物的徵集和收購;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和資助;文化生態保護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傳承單位的補助;貧困地區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省研究保護中心建設等。各地也應設立相應的專項資金。同時,積極吸納社會資金。
專項資金的使用要參照省財政項目管理的有關規定,制定具體的《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專款專用,加強管理,嚴格費用核算,提高使用效益。建立事前審核、事中監督和事後考核的管理制度。
(三)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職責明確、運轉協調的工作機制
開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是各級政府的職責。各級文化部門和財政部門要密切配合,切實擔負起責任,並積極主動地與民族宗教、文聯等各有關部門加強溝通與合作;同時,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吸納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充分發揮文化系統、民族宗教系統、文聯繫統、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以及有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各方面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職責明確、運轉協調的工作機制。同時,研究制定“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與實施細則,進行科學管理。
(四)加強標準規範的制定,注重科研成果和現代技術的套用
“保護工程”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要組織有關專家,研究制定“保護工程”各方面工作的標準規範。在工作中,要充分發揮“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的諮詢、論證和專業指導作用,充分利用各項科研成果,加強現代技術的運用,積極推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手段和工作方式的創新。
(五)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加強隊伍建設
採取課堂講授、函授、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分級、分期、分批對“保護工程”有關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和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進行教育培訓。鼓勵和支持大專院校開設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專業,大力培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和研究的專門人才,特別是培養一批懂專業、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建立一支素質較高的保護工作專業隊伍。
(六)加強宣傳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充分利用報刊、出版社、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各種媒體,採用各種方式,加強對“保護工程”的宣傳工作。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教學、研究活動。普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知識,增強全社會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責任部門:河北省文化廳計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