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發《西部經濟隆起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關於印發<西部經濟隆起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是2015年1月16日發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印發《西部經濟隆起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 文號:魯教計發〔2015〕1號
檔案通知,全文,

檔案通知

關於印發《西部經濟隆起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魯教計發〔2015〕1號
各市教育局、發展改革委,各高等學校:
根據《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規劃》和《山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山東省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編制了《西部經濟隆起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山東省教育廳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5年1月16日

全文

西部經濟隆起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根據省委、省政府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的戰略部署和《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規劃》要求,為促進西部經濟隆起帶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努力實現勞動力資源向優質人力資源的有效轉化,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4年至2020年。
一、規劃背景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西部經濟隆起帶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繼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之後,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普及,現代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建成了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繼續教育的結構比較合理、質量效益較高的教育體系,極大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為西部經濟隆起帶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3年,西部經濟隆起帶共有幼稚園8096所,國小6666所,普通國中1335所,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484.6萬人;普通高中212所,在校生75.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198所,在校生38.6萬人,專業基本涵蓋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普通高等學校23所,占全省的16.2%,其中本科高校10所,高職(專科)院校13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28.3萬人,占全省的16.7%。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區域內基礎教育方面,各市以及城鄉、學校之間教育資源配置還不均衡;職業教育方面,基礎能力仍然薄弱,體系不健全,人才培養體制機制亟待完善;高等教育方面,高等學校的布局結構、發展定位、服務面向、專業設定有待進一步明晰和最佳化,辦學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有待提高;師資隊伍建設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教育體制機制不夠完善;教育投入需進一步加大。
(三)面臨的形勢
從實現西部經濟隆起帶科學發展、加快隆起的總體目標要求看,迫切需要進一步鞏固提高基礎教育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更加有力地推進教育公平;迫切需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快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高高等學校自主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迫切需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增加套用型、技術技能型、複合型人才的供給,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從教育的發展進程看,以提高質量為中心統籌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的複合性目標日益成為主導性目標;依靠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的發展方式日益成為主導性發展方式;從社會經濟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角度評價教育發展水平和競爭力、貢獻力日益成為主導性評價方式。從人民民眾對教育的期望看,對優質、公平和多樣化、個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成為主導性需求。
從現在到2020年,是西部經濟隆起帶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期,必須著力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堅持“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解放思想,科學謀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科學發展,為加快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遵循原則
注重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健康第一,全面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努力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明確不同教育層次、類型人才培養的重點,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注重提高質量。堅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注重教育內涵發展,統籌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最佳化資源配置,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堅持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加快培養適應社會多樣化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注重促進公平。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強化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逐步縮小城鄉、區域間的差距。加快縮小教育質量差距,保障人民民眾享有良好教育。加大對困難、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切實保障他們的受教育權利。
注重改革創新。著力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和突出矛盾,著力推進培養體制、辦學體制、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的改革,為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注重強化基礎。堅持辦學以教師為本,樹立尊重教師、依靠教師、服務教師的理念。加強師德建設,完善教師培養體系,建設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加大教育投入,加強辦學條件基本保障建設,形成支撐教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西部經濟隆起帶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學習型社會,努力實現勞動力資源向優質人力資源的有效轉化,全面建成高素質勞動力富集地帶。
——進一步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普及15年基礎教育。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8%,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特殊教育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8%,殘疾兒童學前3年入園率和接受康復教育訓練率達到90%以上,殘疾學生接受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機會明顯增加,教育服務殘疾學生就業創業的能力明顯增強。高等教育普及水平進一步提高。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有效銜接,建成覆蓋城鄉的繼續教育網路,形成較為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
——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根據人口結構變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趨勢,最佳化學校布局結構和教育資源配置。抓好農村和城市新建小區幼稚園以及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加快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在區域內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在全面普及基礎上優質、特色、協調發展。全面布局建設特殊教育學校,提高特殊教育學校招生能力,擴大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規模,開展送教上門服務,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
——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構建上下貫通、左右聯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到2020年,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和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分別達到60萬人、15萬人,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和學生就業能力顯著提高。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提高到70%。
——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創新發展。積極發展本科教育,建立人才需求與學科專業調整機制,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形成理念先進、類別清晰、特色鮮明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辦學質量、水平和效益明顯提高,創新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特色學校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繼續教育體系趨於完善。職前和職後教育相互融合、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的相關機制進一步完善。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管理體制、辦學體制、人才培養體制、教育保障機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科學的質量評價標準、完備的監測體系和有效的保障機制全面建立。教育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教育法律實施監督體系更加完善。教育督導制度進一步加強。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師資隊伍建設得到切實加強。教師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教師整體水平顯著提高。教師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農村師資隊伍薄弱狀況明顯改善。
——教育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教育投入明顯增加。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國家助學機制進一步完善,困難家庭學生資助體系更加健全。教育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
三、重點發展任務
(一)鞏固提升基礎教育水平
1.健全德育教育體系和工作機制。啟動《山東省學生德育綜合改革行動計畫》,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索構建大中國小相互銜接的德育教育體系,完善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緊密結合的德育工作機制,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愛家鄉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
2.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教學改革,進一步最佳化課程結構、完善教學內容,制定中國小教學基本規範,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實施特色高中建設計畫、高等學校與高中聯合育人計畫。全面實施高中“選課走班”教學。探索建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監測評價制度和藝術素質評價制度,推廣日常考試無分數評價和等級評價。推行中國小校綠色評價制度。實施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和公告制度。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研究制定縣域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建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考核制度。啟動實施《山東省學生體質提升計畫(2014-2018年)》和《山東省學校藝術教育普及計畫(2015-2017年)》。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保護學生視力,保證學生睡眠時間,落實“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加強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更加重視學生體質健康。引導家長及社會各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環境。
3.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縮小城鄉差別,適應城鎮化建設步伐,認真落實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做到學校布局與人口流動相適應,切實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工作。落實城鎮建設規劃教育前置審核制度,加大新建居民小區配套學校建設和現有學校改建擴建力度,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施強校帶動戰略,推行學區化、集團化發展模式,學區內和集團中所有學校統一招生,統一教學,統一管理,統一質量標準,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一體化發展。
4.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在省政府統籌安排下,區域內各市、縣(市、區)政府具體實施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全面開展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摸底排查,確定薄弱學校範圍,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則,清查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明確工作任務,形成本地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時間表、路線圖。著力改善基本教學條件、基本生活條件,辦好村國小和教學點,努力解決縣鎮學校大班額問題,提高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按照“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原則,省級財政在統籌中央專項資金和我省現有專項資金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項目統籌與經費投入力度,重點對省級財政困難縣予以支持。區域內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拓寬籌資渠道,加大經費投入,確保各項建設任務順利開展。經過3至5年的努力,使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室、桌椅、圖書、實驗儀器、運動場和音體美器材等教學設施滿足基本教學需要;學校宿舍、床位、廁所、食堂(伙房)、飲水等生活設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區域內所有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整體改善,教育資源配置進一步最佳化;滿足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和寄宿需要,村國小和教學點正常運轉;基本消除城鎮超大班額現象,逐步做到國小班額不超過45人、國中班額不超過50人。教師配置趨於合理,數量、素質和結構基本適應教育教學需要。國小輟學率控制在0.5%以下,國中輟學率控制在1.5%以下。
5.提高學前教育普及水平。完成學前教育二期行動計畫(2015-2017年)。通過加強農村新型社區和新農村幼稚園配套建設、城鎮居民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幼稚園標準化建設等,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 構建起覆蓋城鄉、布局合理、資源充足、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辦園體制、經費保障體制、教師隊伍管理體制,推行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
6.支持普通高中辦出特色。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發展普通高中教育,合理確定學校布局、規模和班額,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推進普通高中規範化建設和特色發展,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增強辦學活力,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7.提高特殊教育群體的公共服務水平。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同等接受義務教育。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措施,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保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相對就近入學。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優先滿足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需要。貫徹實施《山東省特殊教育提升計畫(2014-2016年)》,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各方參與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建立財政為主、社會支持、全面覆蓋、通暢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務保障機制,構建布局合理、醫教結合、學段銜接、普職融通的特殊教育體系。通過構建醫教、康教結合特殊教育服務體系,實施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工程和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工程,確保特殊教育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殘疾人接受教育機會明顯增加,特殊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使每個有學習能力的殘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
(二)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1.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加快構建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現代產業體系和社會就業相適應,相互銜接、協調發展、開放兼容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設區市為主統籌中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布點,確保區域內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與普通高中辦學規模、辦學條件大體相當。布局結構更加合理,原則上在區域範圍內平均每30萬人口規劃建設一所中等職業學校,平均每所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規模達到2000人以上,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加強中等職業學校規範化建設,重點支持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建成一批國內一流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有條件的設區市創建1-2所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和一定國際技能人才培養能力的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內涵建設,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較大就業優勢的品牌專業,打造一批骨幹、重點和示範專業,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支持德州打造全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示範區,支持西部地區共同打造職業教育優勢品牌。加強東西部職業教育合作,通過結對幫扶、聯合辦學、名校託管等方式建立工作平台和定期交流制度,藉助東部優質資源,提升西部職業教育質量。
2.建立上下銜接貫通的職業教育人才成長路徑。以制定教學標準為基礎,建立全日制教育與非全日制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互聯、暢通的學分認可機制。積極探索建立技能與學分的轉換機制。將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技術規範納入課程體系,鼓勵支持學生一專多能,取得多項職業資格證書。推行彈性學制、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制度,為有實踐經驗的學習者提供接受更高層次職業教育的機會。鼓勵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本科學校積極實施基於專業接續、課程銜接、學分互認的聯合培養模式。探索建立高級技能型人才通過套用本科教育對口培養的制度。繼續探索多種貫通培養模式。穩步擴大“3+4”“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試點範圍。研究制定辦法,率先在學前教育、護理、健康服務、社區服務等服務產業領域,對部分國中畢業生實行中高職貫通培養。
3.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鼓勵行業、企業與學校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專業教學聯盟等,完善集團化(聯盟)辦學的體制機制,實現教育與產業的緊密銜接。鼓勵行業組織、企業舉辦職業學校,在學校投資建設生產車間、技術研發和服務中心,創新行業、企業和社會各方分擔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和轉移實訓成本的機制。落實有關校企合作財政、稅收激勵政策,引導和支持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建立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參與的決策議事機制和合作治理制度,支持學校自主辦學,深化人事、分配製度改革,調動員工積極性。加強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
4.改善職業教育發展環境。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全省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廣泛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將中等職業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落實職業院校財政撥款標準。建立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拓寬畢業生繼續學習渠道,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健全職業技能競賽制度,對優勝者給予表彰獎勵。落實就業準入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認真執行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規定,規範勞動就業市場。整合教學、科研資源,加強職業教育教科研機構、隊伍建設,培植職業教育研究智庫,各類科研資金積極支持職業教育科研,建立重點課題財政資助制度、職業教育科研和教學成果獎勵制度。大力宣傳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先進事跡和重要貢獻,引導全社會確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技術、尊重創新的觀念,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提高職業教育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1.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健全專業學位體系,實現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著力打造一批特色名校,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創建辦學特色等方面發揮示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支持齊魯工業大學菏澤校區建設。齊魯工業大學菏澤校區堅持套用型工業大學校區發展定位,以培養本科及以上層次人才為主。要堅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切實做好新校區規劃和建設,儘快完善各項辦學條件,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體制,科學設定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擴大套用型人才培養規模,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和服務能力。
2.創新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學科專業優勢,樹立面向套用、重視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引入國家、行業或企業標準,細化人才培養規格,使專業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更加吻合。以最佳化專業結構布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等為主要建設內容,形成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套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和培養質量,促進我省套用型大學創新發展。
3.強化學科專業建設。按照推動西部隆起帶做強現代農業、做優新型工業、做大現代服務業的總體思路和建設四大發展高地、構築三條發展主軸的布局要求,高等學校要建立最佳化專業布局調整機制,完善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專業建設機制,進一步增強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度,提升專業建設質量。逐步建立負面清單制度,著力解決學校專業同質化問題,及時發布高校限制性專業目錄和預警專業目錄。實施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建設工程,強化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以學科建設支撐專業發展。遴選一批具有行業優勢和人才培養特色、社會認同度和聲譽度較高的專業進行重點資助建設,形成一批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套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優勢特色專業群,使其成長為具有國內領先優勢、特色鮮明的學科制高點,帶動高校科技研發能力的整體提升。
4.深化教學改革。實施課程體系創新工程。有效對接職業標準和行業需求,鼓勵校企合作開發課程,突出課程體系設定的套用性,提高課程設定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注重吸收國內外行業發展的新技術、新知識,引進和編寫專業適用教材;搭建項目方案共享、人才培養方案共享、專業課程共享的網路共享平台。推進學分制改革試點。完善學分制管理辦法和配套制度體系,最佳化教學資源配置,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建立學分制改革聯盟,推動校際協作,實現跨校資源共享與學分互認,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制定出台我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意見,推進高校設定創新創業課程,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套用型人才培養全過程;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打造創新創業平台,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科研訓練,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以培養創新精神和提升綜合能力為目的的競賽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5.完善實訓體系。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為目標,以專業技能培養為核心,大力加強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平台建設,鼓勵企業主動參與人才培養過程,與學校合作共建校企一體、產學研一體的實驗實習實訓中心,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效銜接;配齊配強實踐教學人員,提高實踐教學各環節的質量和水平。
6.加強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積極發展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重視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逐步建立研究生教育規模、結構、布局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支持優勢學科、基礎學科、科技前沿學科和服務全省重大需求的學科發展,鼓勵學科交叉與融合,進一步突出學科特色和優勢。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考試辦法,注重選拔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優秀在職人員。繼續實施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圍繞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最佳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加強課程建設,強化研究生的科學方法訓練和學術素養培養。在培養模式上,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要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大力推進校所聯合、校企對接、跨學科聯合培養。
7.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繼續實施“山東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計畫”,到2020年,區域內高校建成一批運行良好的協同創新中心,聚集一批拔尖創新人才,產生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使之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行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基地、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學術高地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主力陣營。實施高等學校科研創新平台建設工程、優秀科研創新團隊建設計畫、智庫建設計畫,發揮高校在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抓好高等學校的產學研結合工作,建立更加緊密、更加全面的校地、校企合作關係,與企業、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一批技術推廣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國際領先的科技產品,提升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
(四)加快發展繼續教育
1.提高繼續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堅持以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學習者對職業的適應能力和對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大幅度提高企業在崗勞動者全員培訓率。注重加強各個領域專門人才繼續教育,使其有參加比較系統的繼續教育的機會。積極拓展培訓專業領域,在培訓內容上注重吸納當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加強培訓方法和模式的針對性、多樣性和靈活性。建立培訓效果的評估、反饋機制,提高繼續教育質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建設、推廣共享型教學資源庫。
2.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主動適應相關產業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需求,以現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資源為主體,以遠程教育為延伸,以自學考試為補充,形成終身學習的公共教育資源平台。建立跨部門的繼續教育協調機制,統籌規劃和協調本地區及行業繼續教育發展。探索統籌企業職工教育、農民成人教育、社區市民教育的跨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構建城鄉社區教育體系,拓寬社會成員終身學習通道。探索整合最佳化教育、文化、科技等資源服務全民終身教育的途徑,建設形式多樣的開放式社區教育基地。
(五)大力支持民辦教育發展
推進社會力量辦學,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學前教育,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幼稚園。鼓勵社會力量出資舉辦各種類型的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康復機構,並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創新民辦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積極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舉辦民辦職業教育;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並享有相應權利。推進民辦高等教育名校工程立項建設。落實非營利性民辦職業院校認定管理辦法,推廣非營利性民辦職業院校教師社會保障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待遇試點經驗。
(六)堅持教育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平台。鼓勵高校根據自身學科建設特色和人才培養需求,加強與世界知名高校以及同類高水平高校的合作辦學。引導高校借鑑和吸收國外同類高校在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創新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提高專業和課程建設水平,逐步建設一批符合國際發展方向的專業。鼓勵有條件的高水平大學赴境外辦學,開發海外教育市場。完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和認證機制,提高合作辦學質量和水平。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尤其是留學生學歷教育。鼓勵高校積極參與國家“留學中國”計畫,通過交換學生、互派學生、聯合培養等多種形式招收留學生。鼓勵職業學校引進國際權威機構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培養體系,培養適應國際勞務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充分發揮孔子故里的獨特優勢和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的平台作用,以海外孔子學院(課堂)建設為抓手,通過“走出去,引進來”,不斷擴大齊魯文化及山東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四、保障和支撐措施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1.改革人才培養體制。完善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精練、更新教學內容,構建靈活開放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推動中國小綜合改革,落實國家課程方案,開齊開好規定課程,鼓勵開發校本課程。最佳化課程結構,加大課程整合力度,減少必修課程,增加選修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改革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實施高中“選課走班”教學改革。職業教育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實行“雙證書”制度,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學分制改革,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個性發展。鼓勵校際之間實行學分互認選修課程,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機制。完善德育為首、能力為本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德育評價標準和可操作性的評估辦法。改革和完善考核制度,發揮德育評價對學生成長方向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的自由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注重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知識套用能力。科學制定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建立中國小教學、評價、分析與反饋體系,完善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機制,定期向社會發布中國小教育質量監測公報。職業教育以提高就業質量為主要目標,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規格,進一步密切與市場、行業、企業的聯繫與合作,深入落實人才培養標準化工程,逐步建立起職業學校教學水平和就業水平的評價體系,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市場競爭力。高等教育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要目標,逐步建立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學校內部質量保障與評價機制,注重考核就業率、創業率及職業素質養成、就業質量等,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2.完善教育管理體制。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關鍵,探索政府、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公共管理體制,建立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運行機制。強化市級政府在協調區域職業教育發展、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方面的責任,支持市級政府發展主要為當地服務的高等職業教育。改變政府過多的直接行政管理,重點加強服務和監督指導職能,履行政府職能的方式由以行政手段為主轉向綜合運用經濟、法律、信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完善民主科學的決策制度,建立健全政府重大教育決策調研論證、公眾參與、合法性審查、社會聽證、質詢等程式和制度。支持和培育教育中介組織和教育協作組織,逐步把教育政策諮詢、規範辦學行為監管、教育考試和鑑定、教育質量評估、就業與人才交流等專業服務交給中介機構。
3.形成多元化辦學格局。區分不同舉辦主體和投入渠道,構建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力量辦學、中外合作等多種辦學形式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體制。依法落實民辦學校、學生、教師與公辦學校、學生、教師平等的法律地位。探索利用多種融資方式發展民辦教育。政府通過財政補貼、購買服務或社會合作等方式,鼓勵民間社會組織參與特定教育公共服務的供給。積極探索建立普通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多種形式的合作機制。
4.改革招生考試制度。改進普通高中考試招生方式,研究制定進一步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基於國中學業水平考試的“政府巨觀管理、學校自主招生、社會參與監督”的普通高中招生制度。充分發揮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引領國中學校均衡發展的作用,完善規範普通高中向各國中分配招生指標的政策。深化學業水平考試改革。建立科學、多樣的基於學生成長的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評價標準和方式,推行日常考試無分數評價,實行用等級或合格、不合格等形式呈現考試考核結果。完善我省高等教育分類考試制度。夏季高考執行國家統一高考考試科目、科目分值、考試時間和考試要求,開展省屬高校自主招生試點。進一步完善春季高考“文化素質+專業技能”考試辦法。積極推進高校錄取方式改革,建立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更加完善、符合山東實際的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基本模式,建立健全考試與招生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巨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
(二)提高投入水平
1.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要求,保證教育財政撥款增長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並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建立健全各級各類學校生均財政撥款制度,並保證逐年提高。進一步提高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並保持穩定增長;繼續最佳化省預算內基建投資結構,加大對教育支持力度。依法加強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徵收,專項用於教育事業。嚴格落實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按10%比例計提教育資金和從地方分成的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於教育的規定。完善財政、稅收、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政策,完善捐贈教育激勵機制,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
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強化政府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加快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加大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保障力度,建立中國小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推進實施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和特殊教育提升計畫,繼續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教育投入重點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西部縣(市、區) 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資金的補助標準上浮10%。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市、區)建設1所規範化標準的中等職業學校,每校補助800萬元。制定並落實普通高中及高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標準,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對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支持力度,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對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基礎實驗設施設備、人才隊伍建設、科研等專項經費投入,推動高校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
2.健全學生資助體系。根據學前教育普及程度和發展情況,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和城鎮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學前教育予以資助;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準;完善普通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機制,推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進一步開展。建立健全研究生獎助學金制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逐步建立獎助學金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3.規範教育經費管理。落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在教育經費使用管理中的主體責任,堅持依法理財和科學理財,嚴格執行國家財政管理法律、法規和財經紀律,建立健全教育經費管理規章制度。強化預算管理,建立科學化、精細化預算管理機制,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準確性,提高預算執行效率,穩步推進預算公開和財務公開。設立高等教育撥款諮詢委員會,增強經費分配的科學性。加強監督檢查和績效評價,建立教育經費監督管理機構,完善教育經費監管職能,建立健全教育經費監督管理和績效評價制度,強化對重大項目經費使用的監督考評。在高等學校試行設立總會計師職務,提升經費使用和資產管理專業化水平;公辦高等學校總會計師由政府委派。建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分析報告制度,將教育投入落實情況和使用效益作為各級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接受社會監督。加強學校國有資產管理,建立健全學校國有資產配置、使用、處置管理制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提高使用效益。防範學校財務風險。完善學校收費管理辦法,規範學校收費行為和收費資金使用管理。堅持勤儉辦學,嚴禁鋪張浪費,建設節約型學校。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健全和完善教師教育體系,發揮省級教師教育基地在教師培養培訓中的主體作用,推進師範生培養模式改革、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提高師範生培養質量。推進中國小教師資格考試及認定製度改革,嚴格教師資格準入。實行五年一周期不少於360學時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試行教師資格定期註冊制度,完善教師和校長繼續教育制度。建設“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依託行業企業和以套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高校,建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基地。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建立培訓考核制度,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職業學校從教制度。加強高校中青年教師培養培訓,最佳化高校中青年教師成長發展、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繼續加強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師資培養培訓。進一步最佳化師資隊伍結構,各級各類教育師資隊伍區域、學段、年齡、學科結構更加合理,教師學歷層次不斷提高,基本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2.實施高水平教師隊伍重點建設工程。在普通中國小、中等職業學校繼續實施“齊魯名師”“齊魯名校長”建設工程。健全和完善齊魯名師、名校長遴選、培養制度,建設一支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先進的教育理念、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和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的骨幹教師和校長隊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選派中國小骨幹校長、教師赴海外研修。
農村中國小、幼稚園、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堅持“底部攻堅、夯實基礎”,採取傾斜政策,切實增強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激勵更多優秀人才到農村從教。鼓勵地方和高校採取聯合育人的方式,試行地方免費師範生培養制度。採取多種有效形式,推進縣域內農村學科骨幹教師、校長教育教學基本能力提升培訓。加強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平台建設,推進教師教育網路聯盟建設,開展中國小教師全員遠程研修。
全面落實和執行我省職業院校教職工編制標準和教師招聘、兼職教師管理、教師水平評價等政策規定。逐步提高高職高專院校正高級教師職務比例,在中職學校設立正高級教師職務。依託套用型大學培養職業教育師資,依託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建設“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建設海(境)外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繼續推進“能工巧匠”進職校計畫。從2015年起實施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素質提升計畫,每三年一次認定一批“墨子杯”職教名家。完善體現職業院校辦學和管理特點的績效考核內部分配機制,績效工資內部分配向“雙師型”教師適當傾斜。探索建立行業企業舉辦的職業院校教師年金制度。
實施第三期山東省高校青年教師成長計畫,以青年骨幹教師國內訪問學者、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國際合作培養計畫、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培訓(“泰山學術論壇”)三個項目為重點,按照按需培訓、學以致用、注重實效的原則,為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提供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的平台,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廣大青年教師的職業素養、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十三五”期間,選派一批優秀青年教師和優秀骨幹教師參加國內、國際訪學和泰山學術論壇的專題培訓,全面提升我省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人才團隊支持計畫向西部經濟隆起帶予以傾斜。圍繞全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依託高校優勢特色學科,引進並穩定支持一批國際一流水平的領軍人才團隊,帶動高校在學術科技創新方面進入國內一流或國際先進行列,促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形成人才發展的群落效應和優勢疊加效應,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3.加強師德學風建設。建立健全師德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職稱)評審、崗位聘用、派出進修和評優獎勵的重要依據。加強師德教育和培訓,完善教師崗前培訓制度,把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師德教育活動。加強師範生師德課程建設,強化師德養成教育。
4.建立完善有效的教師管理機制。推進“縣管校聘”義務教育教師管理體制改革,出台中國小教師和校長定期交流輪崗辦法,建立縣(市、區)域內城鄉之間、學校之間教師和校長定期交流機制,促進師資合理流動。推動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對農村教師在獎勵性績效工資發放、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評優獎勵等方面予以傾斜,鼓勵教師在農村學校任教。
5.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中國小校校長職級制改革的基礎上,建立並完善中國小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配套政策,全面推動中國小校去行政化改革。逐步擴大高校人事管理自主權,根據學校事業發展需要,在核定的校內機構總量內,自主設定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內設機構;在核定的編制總額內,自主公開招聘新進人員,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落實好中國小教師機動編制用於補充農村教師的政策,堅持“退補相當”的原則,有效解決農村教師結構性缺員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