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發《河北省2014-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的通知

《關於印發的通知》是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檔案,發布日期是2014年02月25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印發《河北省2014-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的通知
  • 頒布時間:2014年2月25日
  • 發布單位: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發文字號:冀發改環資〔2014〕410號
通知發布,正文內容,

通知發布

各設區市、省直管縣、有關擴權縣發展改革委(歸勸駝局)、農業局:
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關於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及糧棉主產區秸稈綜合利用的通知》(發改環資〔2014〕116號)檔案要求,我們編制了《河北省2014-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現印發仔滲你們,請認真抓好落實,並於每年的1、4、7、10月15日前,將本轄區上年度或上季度項目建設進展情況分別報送省發展改革委(環資處)、省農業廳(新能源辦)。

正文內容

河北省2014—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大氣污染防治的工作部署,緩解秸稈廢棄和焚燒帶來的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問題,力爭到2015年實現秸稈全部綜合利用的目標,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殃拜辣舉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精神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關於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及糧棉主產區秸稈綜合利用的通知》要求,制訂本實施方蘭灑跨案。
一、基本情況
河北省主要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約為6176萬噸左右,其中,小麥秸稈2201萬噸、玉米秸稈2009萬噸、油料作物秸稈1428萬噸、棉花秸稈292萬噸、薯類秸稈156萬噸、中水稻秸稈60萬噸、大豆秸稈30萬噸。
(一)綜合利用情況
2013年,全省秸稈利用量為5130萬噸,綜合利用率為83%,初步形成了肥料化、飼料化利用為主,基料化利用穩步推進,能源化利用較快發展的秸稈綜合利用格局。
1、肥料化量占利用量的44.5%。完成小麥、玉米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面積約5126萬畝,秸稈利用量2167萬噸;堆漚還田年消化利用秸稈80萬噸,商品有機肥生產企業直接利用秸稈約40萬噸。
2、飼料化量占利用量的42.9%。秸稈青貯飼料1986萬噸(鮮重),微貯216.6萬噸,總計製作秸稈飼料2202.6萬噸。
3、基料化量占利用量的7.1%。利用各種農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的品種發展到了20多個,秸稈栽培食用菌的面積達24.5萬畝,年轉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約365萬噸。
4、能源化量占利用量的4.6%。全省農林生物質發電項年利用秸稈達210.96萬噸;建成秸稈聯戶沼氣工程20處,消耗秸稈8萬噸;推廣秸稈壓塊炊事採暖爐3萬台,年利用秸稈壓塊約9萬噸;建成秸稈氣化站42處,年消耗秸稈1.2萬噸;建成秸稈炭化廠4處,年消耗秸稈8萬噸;推廣燃池3.3萬戶,年消耗秸稈3.3萬噸。能源化利用總計消耗秸稈240.46萬噸。
5、原料化量占利用量的0.6%。利用秸稈反應堆的大棚約有10萬畝,秸稈利用量為34.94萬噸。
(二)主要措施
近年來,河北省委、拘采遙晚省政府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發展生態農業,推進節能減排,治理大氣污染,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大推動力度,不斷創新工作機制,不斷完善政策措施。
1、多措並舉,機械化秸稈綜合利用成效顯著。通過會議推動、現場觀摩以及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等多種措施,大力推廣小麥、玉米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小麥秸稈打捆、秸稈青貯、機械化秸稈壓塊(飼料)等多種適宜的作業模式。截至2013年底,全省擁有秸稈粉碎還田機11.16萬台,秸稈打捆機1200台,飼料加工機械8萬台,稻麥聯合收穫機、玉米聯合收穫機10.14萬台,青飼料收穫充局駝機械4100台。通過實施機械化秸稈還田、秸稈壓塊等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相當於每畝施用農家肥2500公斤、碳氨11.7公斤、磷肥6.2公斤、鉀肥4.75公斤,每畝增產小麥23公斤、玉米27公斤,共為農民增收節支15億元以上。
2、重點突破,秸稈能源化利用規模逐步擴大。一是推廣秸稈固體成型燃料。自2007年起,在全謎項嚷國率先開展了秸稈固體成型燃料項目的技術研發、產品試燒、試點示範工作。2008年至2010年,連續3年組織開展爐具現場試燒活動,參與省份地跨河北、北京、河南、山東、甘肅、山西等省份,企業達50多家,試燒300多台次。2011年6月,頒布實施了省地方標準《生物質成型燃料爐具》(DB13/T1407-2011),實現了產品的標準化,形成了一批年產5萬台以上的企業,產品的產量和性能位居全國領先水平,在結構、熱性能、煙塵排放、使用方便程度等方面,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幾年來,累計推廣33800多戶,涉及11個設區市的60多個縣。二是實施秸稈聯戶沼氣工程。從2006年起,率先在全國成功推出秸稈聯戶沼氣,組建了由研究、設計、施工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團隊,研發推廣了在全國處領先水平、成熟的工藝技術;遵循工廠化生產、公司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理念,在全國率先出台了秸稈聯戶沼氣站建設方案,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探索形成了“一站一村”、“一站多村”、“三站合一”、“一場一站一園一村”四種工程模式。截至2013年底,發展秸稈聯戶沼氣工程20處,年利用農作物秸稈6.6萬噸,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深受廣大農戶歡迎。三是建設生物質發電項目。採取專項規劃引導、項目核准優先、上網電價補貼、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措施,在糧棉大縣布局建設生物質發電或熱電聯產項目,促進節能減排、富民強縣。截至2013年,全省投產秸稈生物質發電廠8座,發電裝機容量23.5萬千瓦,全年發電13億千瓦時,利用生物質秸稈210萬噸。核准生物質發電項目16個,裝機容量35萬千瓦。
3、示範帶動,秸稈養畜快速發展。積極爭取國家秸稈養畜示範縣項目,對每個示範縣補貼100萬元,重點支持秸稈青貯池建設,購置秸稈青貯處理機械,秸稈壓塊、秸稈處理物資,開展秸稈飼料科技推廣、培訓等。全省已承擔實施國家秸稈養畜示範縣項目86個次,涉及63個縣,在推動我省草食動物養殖業發展、帶動加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增收、減少秸稈焚燒、實現種養可循環發展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4、加強創新,秸稈養食用菌新技術得到較快推廣。2010年以來,先後開發了國際先進的棉稈袋式、柱塊式栽培木腐菌技術、床式栽培草腐菌技術和棉稈栽培食用菌、周年化生產、無害化防控等50多項技術,研製了菌袋扎口機、菇棚自動控制系統等20餘種設備材料,頒布了11個省級無公害食用菌產品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3個菌種質量標準,形成了平泉錯季菇、遵化香菇、靈壽金針菇、壩上口蘑等一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在國內外知名的特色產區,培育建設了1000多個食用菌示範園區,發展重點示範戶1萬多個。
(三)存在問題
儘管我省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要求和滿足人民民眾防治大氣污染迫切需要出發,要實現秸稈全部利用,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1、產業化發展程度低。秸稈利用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且受煤炭價格下降影響,尚未真正實現商品化,企業規模小、水平低、布局不合理,生產經營困難,難以做大做強,規模化、產業化步伐緩慢。
2、收儲運體系缺乏。農作物秸稈分布分散、體積蓬鬆、密度較低、季節性強,缺乏配套的收集、運輸機械設施,致使原料收集困難、成本高,制約了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化發展。
3、扶持政策不完善。原有的秸稈能源化利用每噸130元的補貼政策已取消,新的扶持政策尚未出台;生物質發電上網電價補貼、秸稈沼氣集中供氣補貼標準較低,秸稈發電企業經營舉步維艱,秸稈沼氣集中供氣項目不能持續穩定發揮應有作用;同時,國家在土地、稅收、電價、農機補貼等方面還缺少針對性的扶持政策。
4、科技研發力度小。大型企業不願介入,中小企業研發能力弱,資金投入不足,秸稈固化成型設備在設計原理、材料選用、製造工藝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原料適應性差、電能消耗高、成型部件磨損較快、成型模孔易堵塞等一些老大難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嚴重影響了秸稈能源化利用的發展。
5、農戶積極性不高。農戶是秸稈綜合利用的利益主體,受經濟效益、方便程度、思想觀念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農戶利用秸稈的積極性並不高,需要政府從政策激勵、利益引導等方面,充分調動廣大農戶的積極性。
二、工作思路及主要目標
(一)工作思路。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八屆六次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大氣污染防治、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與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相結合,與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相結合,與削減煤炭消費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區域;堅持“五化”並舉,狠抓能源利用;堅持疏堵結合、完善政策機制;堅持創新引領,強化科技支撐;堅持企業主體,實施工程項目,加快秸稈利用產業化步伐,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力爭到2015年,基本實現秸稈資源全部利用目標。
(二)主要目標。2014年利用量比2013年提高300萬噸,達到5430萬噸;利用率提高5個百分點,達到88%。2015年利用量比2013年提高800萬噸,達到5930萬噸;利用率提高12個百分點,達到95%。
三、重點工程
2014年至2015年,重點建設98個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具體見附表),總投資78.96億元,年新增秸稈綜合利用規模1015萬噸。
(一)燃料化利用工程
1、秸稈固體成型燃料。優先選擇列入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的重點村,秸稈資源豐富的地區,政府和農民民眾積極性高的縣、鄉,多模式推廣秸稈成型燃料爐具。2014年,全省推廣30萬戶,利用秸稈108萬噸;2015年,達到80萬戶,利用秸稈288萬噸。適度開展生物質燃料替代鍋爐燃煤項目。
2、秸稈聯戶沼氣。2014年,建成秸稈聯戶沼氣工程29處,總池容24萬立方米,年供氣能力8669萬立方米,為15萬農戶提供生活能源,年利用秸稈86萬噸。2015年,實施1億美元世行貸款農村新能源開發示範項目,總投資12億元,建設10處特大型沼氣工程,總池容30萬立方米,年消耗秸稈56萬噸,為19萬農戶提供生活能源,為2000多輛汽車提供CNG燃氣。
3、生物質發電。加快推進生物質供熱示範建設,完成國能南宮、國能吳橋生物質電廠供熱改造,並逐步向其他投產電廠推廣;加快在建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步伐,力爭到201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40萬千瓦。
(二)肥料化利用工程
1、秸稈機械化還田。推廣使用秸稈粉碎還田機11.16萬台,秸稈打捆機1200台,稻麥聯合收穫機、玉米聯合收穫機10.14萬台,青飼料收穫機械4100台。到2015年,小麥機械化秸稈還田率達到90%,玉米機械化秸稈還田率達到58%。
2、秸稈腐熟堆漚還田。選擇重點示範縣,爭取國家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採用生物菌劑快速腐熟還田和秸稈堆漚還田技術,示範推廣100萬畝,有效利用秸稈資源,培肥改良土壤。
(三)飼料化利用工程
1、建設秸稈養畜示範縣。按照國家模式要求,主要在環京津、環石家莊、京深、京瀋、京九高速公路河北沿線(兩環三線)地區,建設秸稈養畜示範縣。以秸稈養畜為重點,帶動“兩環三線”地區,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
2、飼用玉米推廣工程。主要在石家莊、邯鄲、保定、承德、張家口等市種植飼用玉米30萬畝,主要品種為銀紅、農大108、農大115、中原丹32、科多8號等,每畝補助10元。繼續實施訂單生產,搞好產銷銜接,降低生產成本,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綜合效益。
(四)基料化利用工程
到2015年,利用秸稈栽培食用菌面積發展到30萬畝,年產鮮菇200萬噸,年產值120億元,年獲純收益80億元以上,年轉化500萬畝棉田產出的棉稈和600萬畝土地產出的麥秸、玉米秸、稻草,總量500萬噸。發展20個年產值超3億元的核心示範縣,建設100個現代食用菌標準園、1000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培植園,培育2-3個知名品牌、4-6個國家級、12-15個省級食用菌重點龍頭企業,使全部菌糠實現二次以上循環利用,形成山壩錯季菇產區、環京津產區、黑龍港苦鹹水產區、冀中南草腐菌產區,建立起食用菌轉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的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和完善的食用菌產業體系。
(五)原料化利用工程
在棉花主產區支持利用桿皮、桿芯生產人造板,紡織工業用纖維以及其他工業用纖維。加大對秸稈人造板、木塑產業等支持力度,培育龍頭企業,示範帶動秸稈原料利用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省發展改革委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省農業廳主要負責同志為副組長,省財政廳、國土資源廳、科技廳、環保廳、質監局、國稅局、地稅局等有關部門分管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省秸稈綜合利用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人員由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廳相關同志組成,具體負責秸稈綜合利用組織、協調、督導、推動等工作,研究提出解決重大問題的對策建議。
(二)強化目標責任。將秸稈綜合利用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設區市、縣(市、區)人民政府,逐級簽署秸稈綜合利用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承諾書。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目標年度考核,按照目標要求層層抓落實,一級考核一級。建立獎懲問責機制,組織開展考核,將考核結果上報省政府,在省內主要媒體上公布,對完成目標任務的市、縣,在資金支持上給予傾斜,在煤炭削減任務安排上予以獎勵;完不成目標任務的市、縣政府限期向省政府提交書面整改報告。
(三)加大扶持力度。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補助資金、國家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支持列入本方案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項目建設。建立秸稈成型燃料專項補助資金,採取先建後補或以獎代補方式,由建設主體先投資開展建設和推廣,政府部門組織核查,達到要求後兌現補助資金。完善農機補貼政策,把秸稈粉碎、撿拾打捆等相關設備列入農機補貼範圍。全面落實秸稈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及時兌現秸稈發電電價補貼政策,調動企業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的積極性。
(四)嚴格監督管理。加強秸稈收集、儲運、生產、加工、利用等全過程監督管理。組織制定糧食收穫的留茬高度、機械化還田、撿拾打捆、儲運等標準。嚴格禁燒監管執法,加大實時監測和現場執法力度,依法查處違規禁燒行為,對違規燃燒秸稈造成重大污染事故、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導致人身傷亡的,要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五)依靠科技創新。整合科技資源,依託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推動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加強科技集成創新與成果轉換,形成經濟實用的集成技術創新體系。重點圍繞秸稈還田技術、動力機械與秸稈還田機具升級換代、秸稈綜合利用生物技術、秸稈成型燃料等方面,加快技術和設備研發。組織制定行業標準,實現設備、產品和工藝的標準化。
(六)加強宣傳培訓。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與監督作用,在全社會開展焚燒秸稈的危害和秸稈綜合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科普知識宣傳,為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採取面向基層,貼近農民,生動活潑的形式,加大技術培訓,普及相關知識,宣傳有關政策、典型經驗和做法,用技術指導民眾,用示範帶動民眾,用效益吸引民眾,使禁燒秸稈和利用秸稈成為自覺行動。
2、重點突破,秸稈能源化利用規模逐步擴大。一是推廣秸稈固體成型燃料。自2007年起,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秸稈固體成型燃料項目的技術研發、產品試燒、試點示範工作。2008年至2010年,連續3年組織開展爐具現場試燒活動,參與省份地跨河北、北京、河南、山東、甘肅、山西等省份,企業達50多家,試燒300多台次。2011年6月,頒布實施了省地方標準《生物質成型燃料爐具》(DB13/T1407-2011),實現了產品的標準化,形成了一批年產5萬台以上的企業,產品的產量和性能位居全國領先水平,在結構、熱性能、煙塵排放、使用方便程度等方面,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幾年來,累計推廣33800多戶,涉及11個設區市的60多個縣。二是實施秸稈聯戶沼氣工程。從2006年起,率先在全國成功推出秸稈聯戶沼氣,組建了由研究、設計、施工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團隊,研發推廣了在全國處領先水平、成熟的工藝技術;遵循工廠化生產、公司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理念,在全國率先出台了秸稈聯戶沼氣站建設方案,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探索形成了“一站一村”、“一站多村”、“三站合一”、“一場一站一園一村”四種工程模式。截至2013年底,發展秸稈聯戶沼氣工程20處,年利用農作物秸稈6.6萬噸,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深受廣大農戶歡迎。三是建設生物質發電項目。採取專項規劃引導、項目核准優先、上網電價補貼、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措施,在糧棉大縣布局建設生物質發電或熱電聯產項目,促進節能減排、富民強縣。截至2013年,全省投產秸稈生物質發電廠8座,發電裝機容量23.5萬千瓦,全年發電13億千瓦時,利用生物質秸稈210萬噸。核准生物質發電項目16個,裝機容量35萬千瓦。
3、示範帶動,秸稈養畜快速發展。積極爭取國家秸稈養畜示範縣項目,對每個示範縣補貼100萬元,重點支持秸稈青貯池建設,購置秸稈青貯處理機械,秸稈壓塊、秸稈處理物資,開展秸稈飼料科技推廣、培訓等。全省已承擔實施國家秸稈養畜示範縣項目86個次,涉及63個縣,在推動我省草食動物養殖業發展、帶動加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增收、減少秸稈焚燒、實現種養可循環發展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4、加強創新,秸稈養食用菌新技術得到較快推廣。2010年以來,先後開發了國際先進的棉稈袋式、柱塊式栽培木腐菌技術、床式栽培草腐菌技術和棉稈栽培食用菌、周年化生產、無害化防控等50多項技術,研製了菌袋扎口機、菇棚自動控制系統等20餘種設備材料,頒布了11個省級無公害食用菌產品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3個菌種質量標準,形成了平泉錯季菇、遵化香菇、靈壽金針菇、壩上口蘑等一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在國內外知名的特色產區,培育建設了1000多個食用菌示範園區,發展重點示範戶1萬多個。
(三)存在問題
儘管我省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要求和滿足人民民眾防治大氣污染迫切需要出發,要實現秸稈全部利用,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1、產業化發展程度低。秸稈利用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且受煤炭價格下降影響,尚未真正實現商品化,企業規模小、水平低、布局不合理,生產經營困難,難以做大做強,規模化、產業化步伐緩慢。
2、收儲運體系缺乏。農作物秸稈分布分散、體積蓬鬆、密度較低、季節性強,缺乏配套的收集、運輸機械設施,致使原料收集困難、成本高,制約了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化發展。
3、扶持政策不完善。原有的秸稈能源化利用每噸130元的補貼政策已取消,新的扶持政策尚未出台;生物質發電上網電價補貼、秸稈沼氣集中供氣補貼標準較低,秸稈發電企業經營舉步維艱,秸稈沼氣集中供氣項目不能持續穩定發揮應有作用;同時,國家在土地、稅收、電價、農機補貼等方面還缺少針對性的扶持政策。
4、科技研發力度小。大型企業不願介入,中小企業研發能力弱,資金投入不足,秸稈固化成型設備在設計原理、材料選用、製造工藝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原料適應性差、電能消耗高、成型部件磨損較快、成型模孔易堵塞等一些老大難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嚴重影響了秸稈能源化利用的發展。
5、農戶積極性不高。農戶是秸稈綜合利用的利益主體,受經濟效益、方便程度、思想觀念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農戶利用秸稈的積極性並不高,需要政府從政策激勵、利益引導等方面,充分調動廣大農戶的積極性。
二、工作思路及主要目標
(一)工作思路。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八屆六次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大氣污染防治、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與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相結合,與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相結合,與削減煤炭消費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區域;堅持“五化”並舉,狠抓能源利用;堅持疏堵結合、完善政策機制;堅持創新引領,強化科技支撐;堅持企業主體,實施工程項目,加快秸稈利用產業化步伐,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力爭到2015年,基本實現秸稈資源全部利用目標。
(二)主要目標。2014年利用量比2013年提高300萬噸,達到5430萬噸;利用率提高5個百分點,達到88%。2015年利用量比2013年提高800萬噸,達到5930萬噸;利用率提高12個百分點,達到95%。
三、重點工程
2014年至2015年,重點建設98個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具體見附表),總投資78.96億元,年新增秸稈綜合利用規模1015萬噸。
(一)燃料化利用工程
1、秸稈固體成型燃料。優先選擇列入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的重點村,秸稈資源豐富的地區,政府和農民民眾積極性高的縣、鄉,多模式推廣秸稈成型燃料爐具。2014年,全省推廣30萬戶,利用秸稈108萬噸;2015年,達到80萬戶,利用秸稈288萬噸。適度開展生物質燃料替代鍋爐燃煤項目。
2、秸稈聯戶沼氣。2014年,建成秸稈聯戶沼氣工程29處,總池容24萬立方米,年供氣能力8669萬立方米,為15萬農戶提供生活能源,年利用秸稈86萬噸。2015年,實施1億美元世行貸款農村新能源開發示範項目,總投資12億元,建設10處特大型沼氣工程,總池容30萬立方米,年消耗秸稈56萬噸,為19萬農戶提供生活能源,為2000多輛汽車提供CNG燃氣。
3、生物質發電。加快推進生物質供熱示範建設,完成國能南宮、國能吳橋生物質電廠供熱改造,並逐步向其他投產電廠推廣;加快在建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步伐,力爭到201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40萬千瓦。
(二)肥料化利用工程
1、秸稈機械化還田。推廣使用秸稈粉碎還田機11.16萬台,秸稈打捆機1200台,稻麥聯合收穫機、玉米聯合收穫機10.14萬台,青飼料收穫機械4100台。到2015年,小麥機械化秸稈還田率達到90%,玉米機械化秸稈還田率達到58%。
2、秸稈腐熟堆漚還田。選擇重點示範縣,爭取國家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採用生物菌劑快速腐熟還田和秸稈堆漚還田技術,示範推廣100萬畝,有效利用秸稈資源,培肥改良土壤。
(三)飼料化利用工程
1、建設秸稈養畜示範縣。按照國家模式要求,主要在環京津、環石家莊、京深、京瀋、京九高速公路河北沿線(兩環三線)地區,建設秸稈養畜示範縣。以秸稈養畜為重點,帶動“兩環三線”地區,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
2、飼用玉米推廣工程。主要在石家莊、邯鄲、保定、承德、張家口等市種植飼用玉米30萬畝,主要品種為銀紅、農大108、農大115、中原丹32、科多8號等,每畝補助10元。繼續實施訂單生產,搞好產銷銜接,降低生產成本,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綜合效益。
(四)基料化利用工程
到2015年,利用秸稈栽培食用菌面積發展到30萬畝,年產鮮菇200萬噸,年產值120億元,年獲純收益80億元以上,年轉化500萬畝棉田產出的棉稈和600萬畝土地產出的麥秸、玉米秸、稻草,總量500萬噸。發展20個年產值超3億元的核心示範縣,建設100個現代食用菌標準園、1000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培植園,培育2-3個知名品牌、4-6個國家級、12-15個省級食用菌重點龍頭企業,使全部菌糠實現二次以上循環利用,形成山壩錯季菇產區、環京津產區、黑龍港苦鹹水產區、冀中南草腐菌產區,建立起食用菌轉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的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和完善的食用菌產業體系。
(五)原料化利用工程
在棉花主產區支持利用桿皮、桿芯生產人造板,紡織工業用纖維以及其他工業用纖維。加大對秸稈人造板、木塑產業等支持力度,培育龍頭企業,示範帶動秸稈原料利用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省發展改革委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省農業廳主要負責同志為副組長,省財政廳、國土資源廳、科技廳、環保廳、質監局、國稅局、地稅局等有關部門分管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省秸稈綜合利用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人員由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廳相關同志組成,具體負責秸稈綜合利用組織、協調、督導、推動等工作,研究提出解決重大問題的對策建議。
(二)強化目標責任。將秸稈綜合利用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設區市、縣(市、區)人民政府,逐級簽署秸稈綜合利用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承諾書。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目標年度考核,按照目標要求層層抓落實,一級考核一級。建立獎懲問責機制,組織開展考核,將考核結果上報省政府,在省內主要媒體上公布,對完成目標任務的市、縣,在資金支持上給予傾斜,在煤炭削減任務安排上予以獎勵;完不成目標任務的市、縣政府限期向省政府提交書面整改報告。
(三)加大扶持力度。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補助資金、國家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支持列入本方案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項目建設。建立秸稈成型燃料專項補助資金,採取先建後補或以獎代補方式,由建設主體先投資開展建設和推廣,政府部門組織核查,達到要求後兌現補助資金。完善農機補貼政策,把秸稈粉碎、撿拾打捆等相關設備列入農機補貼範圍。全面落實秸稈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及時兌現秸稈發電電價補貼政策,調動企業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的積極性。
(四)嚴格監督管理。加強秸稈收集、儲運、生產、加工、利用等全過程監督管理。組織制定糧食收穫的留茬高度、機械化還田、撿拾打捆、儲運等標準。嚴格禁燒監管執法,加大實時監測和現場執法力度,依法查處違規禁燒行為,對違規燃燒秸稈造成重大污染事故、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導致人身傷亡的,要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五)依靠科技創新。整合科技資源,依託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推動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加強科技集成創新與成果轉換,形成經濟實用的集成技術創新體系。重點圍繞秸稈還田技術、動力機械與秸稈還田機具升級換代、秸稈綜合利用生物技術、秸稈成型燃料等方面,加快技術和設備研發。組織制定行業標準,實現設備、產品和工藝的標準化。
(六)加強宣傳培訓。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與監督作用,在全社會開展焚燒秸稈的危害和秸稈綜合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科普知識宣傳,為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採取面向基層,貼近農民,生動活潑的形式,加大技術培訓,普及相關知識,宣傳有關政策、典型經驗和做法,用技術指導民眾,用示範帶動民眾,用效益吸引民眾,使禁燒秸稈和利用秸稈成為自覺行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