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快建立糧食生產區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提案》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商丘市委員會為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持續提高糧農收入做出的提案。
1、繼續完善惠農政策,穩住糧食生產的好勢頭。要完善糧食直補政策,首先要做的就是以真正的種糧戶為直補對象,讓糧農真正從中受益並進一步提高種糧的積極性和再投資能力。按產糧多少確定直補金額。糧食直補以糧食產量為依據,糧多就多補,糧少就少補,優糧就優補,不產糧就不補。逐步增加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規模,擴大補貼範圍,提高補貼標準。建議成立由農發行和農村信用社為主體的補貼發放模式,將直補資金打入儲蓄存摺,農民自由領取。抓緊研究制定《農業補貼條例》等法律法規,推進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2、穩住糧食價格,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健全主要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制度,逐步擴大涵蓋糧食品種和區域範圍,合理確定最低收購價標準和公布時機、最低收購價操作體系。建立糧食巨觀調控機構,對農業、糧食、糧食安全與巨觀調控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建立糧食安全調控機制。堅決改變高價進口、低價出口笨拙行為。充分利用糧食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降低糧食風險。
3、控制農資價格,降低生產成本。國家可採取多種措施加大生產資料的巨觀調控力度。一是完善農資進出口體制。組建農業生產資料協會,統一對外報價,防止惡性競爭。嚴格控制緊缺品種出口,從源頭上控制農資價格;二是建立淡季儲備補貼制度,遏制生產資料上漲的勢頭,統籌考慮資源價格、糧食價格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平衡關係,建立對農民實行農業生產資料的直補機制;三是指導農民合理施用化肥、農藥,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生產成本。
4、最佳化農業結構,提高經營收入。最佳化品種結構,擴大優質糧食品種面積;依靠科技推廣節水、節肥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最佳化家庭生產經營結構,推行“一村一品”,適度擴大經濟作物面積,發展畜牧業和家庭工副業。特別是發揮糧食主產區糧食和作物秸稈豐富的優勢,發展草食畜牧業,充分利用作物資源,提高農民收入。
5、轉移剩餘勞動力,加快土地流轉。通過發展縣域經濟,農民職業培訓,改革現行的戶籍制度,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和向城鎮轉移,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土地流轉機制,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流轉創造良好環境和提供優質服務。貫徹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法》,建立起規範有效的流轉管理工作規程和工作責任制。
6、構建農技推廣體系,做好農村職業教育。首先,建設和完善政府主導的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按照“穩住公益性,放活經營性”的政策,將公益性推廣隊伍納入縣級財政,增加經費、補足人員。在管理體制上實行縣直管鄉鎮農技站的領導體制。其次,建立多渠道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做好農村職業教育。農村中國小建設好學農基地,設立農業技術課程,落實“綠色證書”制度。實行鄉村農業中專教育工程,農業中專為每個村莊培訓2-3名具有中專學歷的農業技術人才。
7、加大資金投入,搞好基礎建設。要抓好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除加大財政投入外,要鼓勵私人對一些小型水利設施進行投資。建立農民用水協會,民辦公助,解決中小型水利建設難的問題。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大力推廣沼氣使用,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8、促進產業化發展,提高工業化水平。糧食主產區在產業選擇中要兼顧高利潤、低消耗、少污染、占地少的高新技術,能夠促進農產品增值、穩定農業收入的農產品加工產業,便於產業集群和家庭經營的傳統產業。要重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推進農村組織創新,鼓勵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促進其快速發展。鼓勵專業合作組織興辦流通或加工企業,形成以合作社為主體的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體制。
9、全面理順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和國家的利益關係。逐步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特別是產糧大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按照產糧大縣的糧食總產、農村人均產糧或糧食商品量(率),並參考地方財政收支狀況等因素,綜合確定財政轉移的額度。結合財政體制改革,可考慮在糧食主產區,率先實行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改革,增強縣域經濟發展能力,進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