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留守兒童系列:中華頌之培養計謀》內容簡介:國學是中華文化中的經典,它能讓孩子樹立爭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已經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關愛留守兒童系列:中華頌之培養計謀》的目的即在於此,希望能夠幫助廣大的讀者到達那座豐富的文化寶庫,從中汲取無限的精神財富。《關愛留守兒童系列:中華頌之培養計謀》旨在讓孩子們在讀書的同時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得到升華。
基本介紹
- 書名:關愛留守兒童系列:中華頌之培養計謀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49頁
- 開本:16
- 定價:19.90
- 作者:盧旭東 趙海英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638201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關愛留守兒童系列:中華頌之培養計謀》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單元 三十六計
——謀略的精髓
第一計 以逸待勞
第二計 無中生有
第三計 欲擒故縱
第四計 擒賊擒王
第五計 金蠶脫殼
第六計 釜底抽薪
第七計 空城計
第八計 連環計
第九計 拋磚引玉
第十計 樹上開花
第二單元 孫子兵法
——極致韜略軍事奇書
第一節 計篇
第二節 謀攻篇
第三節 作戰篇
第四節 兵勢篇
第五節 軍形篇
第六節 虛實篇
第七節 地形篇
第八節 九變篇
第九節 行軍篇
第十節 九地篇
第三單元 戰國策
——史學要著文學典範
第一節 亡羊補牢
第二節 狐假虎威
第三節 畫蛇添足
第四節 驚弓之鳥
第五節 南轅北轍
第六節 問鼎九州
第七節 引錐刺股
第八節 狡兔三窟
第九節 衛鞅亡魏入秦
第十節 趙且伐燕
第十一節 段乾越人謂新城君
第十二節 平原君謂平陽君
第四單元 鬼谷子
——軍事謀略起源之作
第一節 開合之道智慧之門
第二節 見微知著防患未然
第三節 人心向背大勢所趨
第四節 舌戰群雄合縱連橫
第五單元 六韜
——講述謀略的經典書籍
第一節 樹斂若何天下歸之
第二節 大智不智大謀不謀
第三節 暗蓄實力保衛國家
第四節 因勢利導善用謀略
第五節 臨危不亂突出重圍
第六節 把握時機勢在必得
——謀略的精髓
第一計 以逸待勞
第二計 無中生有
第三計 欲擒故縱
第四計 擒賊擒王
第五計 金蠶脫殼
第六計 釜底抽薪
第七計 空城計
第八計 連環計
第九計 拋磚引玉
第十計 樹上開花
第二單元 孫子兵法
——極致韜略軍事奇書
第一節 計篇
第二節 謀攻篇
第三節 作戰篇
第四節 兵勢篇
第五節 軍形篇
第六節 虛實篇
第七節 地形篇
第八節 九變篇
第九節 行軍篇
第十節 九地篇
第三單元 戰國策
——史學要著文學典範
第一節 亡羊補牢
第二節 狐假虎威
第三節 畫蛇添足
第四節 驚弓之鳥
第五節 南轅北轍
第六節 問鼎九州
第七節 引錐刺股
第八節 狡兔三窟
第九節 衛鞅亡魏入秦
第十節 趙且伐燕
第十一節 段乾越人謂新城君
第十二節 平原君謂平陽君
第四單元 鬼谷子
——軍事謀略起源之作
第一節 開合之道智慧之門
第二節 見微知著防患未然
第三節 人心向背大勢所趨
第四節 舌戰群雄合縱連橫
第五單元 六韜
——講述謀略的經典書籍
第一節 樹斂若何天下歸之
第二節 大智不智大謀不謀
第三節 暗蓄實力保衛國家
第四節 因勢利導善用謀略
第五節 臨危不亂突出重圍
第六節 把握時機勢在必得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文章文字簡潔,但是內容卻豐富多彩。簡要地敘述了商鞅從入秦,到被車裂而死的傳略。讀了這篇短文之後,不免使人沉思良久。商鞅以全部的力量幫助秦國,甚至不惜令自己走上“眾叛親離”的境地,使得秦國由一個弱小的侯國,一躍進入戰國時期各大強國之林。可是最後商鞅得到了什麼下場呢?似乎討論這樣的問題顯得不是十分高尚,不過,人總是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如此殘酷的問題。我們如何走進社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給自己留有退而求其次的餘地。
商鞅的法令實施和後來他的死不能說沒有絲毫的關係。我們這樣分析,如果商鞅在施行法令的時候,多加思考一些,法理人情兼而有之,依法從嚴,以德抱怨,就不會使得所有人都痛恨他,不會為最後的極刑而死埋下伏筆。如果,他的法令沒有那樣刻板、教條,或許在他想要逃出秦國的時候,他便可以一走了之,而不會因為自己頒布的法令將自己困居於秦國,最後無處可逃,只能乖乖地留在秦國等待死亡。倘若我們使用“作繭自縛”這樣的成語來描述這個故事,未免有些不太適宜,不過,這個成語與商鞅的這段人生歷程,確有幾分貼合之處。
從人生的智慧謀略角度分析,認為商鞅或許過於急功近利,欠缺了進退自如的思考,他終於走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政治舞台,他的表演自是熱鬧非凡,也創造了萬古流芳的社會價值,不過就他個人的人生而言,他的營造一定不是最完美的。後人讀古籍時或許給了商鞅很高的評價,不過當時或許在很久一段時間裡他都是一個臭名昭著的人物。
插圖:
文章文字簡潔,但是內容卻豐富多彩。簡要地敘述了商鞅從入秦,到被車裂而死的傳略。讀了這篇短文之後,不免使人沉思良久。商鞅以全部的力量幫助秦國,甚至不惜令自己走上“眾叛親離”的境地,使得秦國由一個弱小的侯國,一躍進入戰國時期各大強國之林。可是最後商鞅得到了什麼下場呢?似乎討論這樣的問題顯得不是十分高尚,不過,人總是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如此殘酷的問題。我們如何走進社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給自己留有退而求其次的餘地。
商鞅的法令實施和後來他的死不能說沒有絲毫的關係。我們這樣分析,如果商鞅在施行法令的時候,多加思考一些,法理人情兼而有之,依法從嚴,以德抱怨,就不會使得所有人都痛恨他,不會為最後的極刑而死埋下伏筆。如果,他的法令沒有那樣刻板、教條,或許在他想要逃出秦國的時候,他便可以一走了之,而不會因為自己頒布的法令將自己困居於秦國,最後無處可逃,只能乖乖地留在秦國等待死亡。倘若我們使用“作繭自縛”這樣的成語來描述這個故事,未免有些不太適宜,不過,這個成語與商鞅的這段人生歷程,確有幾分貼合之處。
從人生的智慧謀略角度分析,認為商鞅或許過於急功近利,欠缺了進退自如的思考,他終於走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政治舞台,他的表演自是熱鬧非凡,也創造了萬古流芳的社會價值,不過就他個人的人生而言,他的營造一定不是最完美的。後人讀古籍時或許給了商鞅很高的評價,不過當時或許在很久一段時間裡他都是一個臭名昭著的人物。
序言
千載中華文明猶如久旱甘霖,為東方沃土上的兒女送來給養,猶如雪中之炭,為華夏子孫於溫馨中帶來希望。古聖先賢,用他們的生命和智慧,創造了無比燦爛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中國的國學博大精深,蘊藏著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與精髓。從“四書”“五經”到《史記》、《漢書》,再到《夢溪筆談》、《天工開物》、《本草綱目》、《詩經》《尚書》、絞治通鑑》、《古文觀必、《唐詩宋詞》、《三十六計》、《戰國策》、《鬼谷子》無一不發人深思,孔孟的“儒”,老莊的“道”,孫子的“兵法”,黃帝的養生之道不一而足,此均為先賢的思想精髓,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如“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如“與人為善”、“誠實篤信”、“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讓”的修身之道;如“艱苦奮鬥”、“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如“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如“奮不顧身”、“捨生取義”的英雄氣慨;如“以天下為已任”的社會理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正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這些經過千年洗禮的國粹經典世代相傳,對國家、社會和家庭都起到了巨大的維繫和調節作用。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周易》中又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樣的人生哲學,正是這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引領著中華民族不斷地向前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一種對真理的執著和獻身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一種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的良好社會風氣,只有在這種良好的社會風氣下,人民的生活才如沐春風、如淋春雨般生機勃勃,滋潤充盈,人們的希望才如肥沃的土地上播撒的種子,即使付出澆水、施肥、除草、殺蟲的辛苦,卻依然興高采烈,樂此不疲,信心滿滿。種子在一天天長大,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付出是值得的。待到燕子南徙,秋之將至,種子就變成了沉甸甸的碩果,亦如我們理想的種子,收穫了飽滿的果實。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內在修養與精神世界非常重視,對崇尚金錢與富貴甚為鄙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是一種大仁大志的寬廣胸襟,是把自己的幸福與人民的幸福連結在一起的高尚的幸福觀,對於現代人格的塑造意義非凡。
國學不僅是中華悠久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每箇中國人立身處世之根本,更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精神源泉。
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中國的國學博大精深,蘊藏著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與精髓。從“四書”“五經”到《史記》、《漢書》,再到《夢溪筆談》、《天工開物》、《本草綱目》、《詩經》《尚書》、絞治通鑑》、《古文觀必、《唐詩宋詞》、《三十六計》、《戰國策》、《鬼谷子》無一不發人深思,孔孟的“儒”,老莊的“道”,孫子的“兵法”,黃帝的養生之道不一而足,此均為先賢的思想精髓,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如“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如“與人為善”、“誠實篤信”、“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讓”的修身之道;如“艱苦奮鬥”、“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如“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如“奮不顧身”、“捨生取義”的英雄氣慨;如“以天下為已任”的社會理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正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這些經過千年洗禮的國粹經典世代相傳,對國家、社會和家庭都起到了巨大的維繫和調節作用。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周易》中又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樣的人生哲學,正是這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引領著中華民族不斷地向前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一種對真理的執著和獻身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一種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的良好社會風氣,只有在這種良好的社會風氣下,人民的生活才如沐春風、如淋春雨般生機勃勃,滋潤充盈,人們的希望才如肥沃的土地上播撒的種子,即使付出澆水、施肥、除草、殺蟲的辛苦,卻依然興高采烈,樂此不疲,信心滿滿。種子在一天天長大,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付出是值得的。待到燕子南徙,秋之將至,種子就變成了沉甸甸的碩果,亦如我們理想的種子,收穫了飽滿的果實。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內在修養與精神世界非常重視,對崇尚金錢與富貴甚為鄙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是一種大仁大志的寬廣胸襟,是把自己的幸福與人民的幸福連結在一起的高尚的幸福觀,對於現代人格的塑造意義非凡。
國學不僅是中華悠久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每箇中國人立身處世之根本,更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