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岳信俗

關岳信俗

關岳信俗,福建省泉州市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泉州關岳信俗是源於人們對關羽岳飛的景仰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常規化的民間信仰習俗,是以崇奉和頌揚關羽、岳飛的仁義禮智信精神為核心,以關岳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祭祀、習俗、傳說、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廟宇、古蹟、祭器等物質文化遺產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泉州通淮關岳廟是泉州關岳信俗較為活躍的一座廟宇,廟內奉祀著關聖帝君、岳中武王,配祀歷代著名忠武將士24尊,是泉州關岳信仰和傳衍的核心場所。

2011年12月14日,“關岳信俗”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4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岳信俗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14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
  • 保護單位:泉州通淮關岳廟管理服務中心
  • 項目編號:Ⅹ-45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流行地區,傳承保護,傳承價值,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關岳信俗源於人們對關羽、岳飛的崇拜,後來逐漸形成民間信仰習俗。關羽自唐德宗年間列為武廟從祀,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
泉州關岳信俗起於唐宋,興於元明,盛於清代。坐落於泉州古通淮街的關岳廟最早是供奉水神之廟,據清乾隆《泉州府志》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崇拜關羽,朝廷要求泉州七城門都建關帝廟,通淮水神廟遂改作通淮關帝廟。
關岳信俗
通淮關岳廟
明末清初,大批泉州人移居台灣,他們在台灣建關帝廟,並從祖廟分靈而來。
民國三年(1914),政令“布告天下,立廟祀關壯繆侯羽岳忠武王”,通淮關帝廟遂改名通淮關岳廟。關岳合祀稱為“武廟”或“武夫子廟”,對應於祭祀孔子的“文廟”。通淮關岳廟是歷朝泉州官紳祭祀武聖的專廟。廟內奉祀關聖帝君、岳忠武王,配祀歷代著名忠武將士24尊,是泉州關岳信仰和傳播的核心場所,其香火分靈於台灣300多座關帝廟。

民俗內容

關岳信俗以頌揚關羽、岳飛的精神為核心,通過祭祀、習俗、傳說、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式和廟宇、古蹟、祭器等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現。每年農曆正月十三、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為關帝誕辰紀念日,信眾舉行祭祀慶典、進香拜謁、繞境巡遊等活動。通淮關岳廟的“關聖夫子靈簽”是保存最為完整、流傳較廣的關帝靈簽,共有100簽,每簽都有歷史典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關岳信俗
關岳信俗
泉州關岳信俗有祭祀慶典、晉香拜謁、繞境巡遊、占卜、誦讀勸善書、傳說故事、傳統技藝等多種表現形式內容。

流行地區

泉州關岳信俗主要活動地區是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分布於周邊的縣、市、區有:晉江、石獅、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泉港;香火分靈於台灣300多座關帝廟,是台灣眾多關帝廟的祖廟,且遠播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香港、澳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泉州關岳信俗使泉州當地一批民間音樂、舞蹈、戲曲、武術類項目得到保護和繼承,並且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空間,對於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促進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具有積極意義。
泉州關岳信俗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泉州民眾精神風貌與生活理想,對維繫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泉州關岳信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峽兩岸人民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見證,也是兩岸人民親和往來的紐帶。保護關岳文化,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聯繫海外僑胞,促進祖國統一,具有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1992年,通淮關岳廟被批准為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通淮關岳廟被確定為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通淮關岳廟進行了大型的搶救性修繕。

社會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關岳廟在海內外的影響不斷擴大,接待人數逐年上升。20世紀80年代初約每年15萬人次,後來增至70—80萬人次,最高甚至超過上百萬。關岳廟積極開展有關民俗、民間信仰的宣傳交流活動,既提高了泉州在海內外的影響,又發揮了通淮古廟“視窗”的宣傳作用,為泉州增添新的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