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89年畢業於
西北大學哲學系,分配到華陰市
敷水鎮政府工作,擔任宣傳幹事;1990年調入華陰市地方志辦公室擔任編輯,參與《華陰縣誌》的編寫工作,負責編寫了《人口》、《土地》、《民俗》、《方言》《宗教》等篇章;1992年調入計畫生育局,擔任辦公室主任,每年在中省報刊上稿成百篇。1998年到華陰市磑峪鄉擔任副鄉長,分管教育、文化等工作。2003年調入華陰市地方志辦公室任主任,《華陰市志》、《華陰年鑑》主編。連續出版了《華陰年鑑》四卷本,主編了《華陰市志》(1991-2005),《華陰軍事志》、《華陰國稅志》、《華陰人大志》、《西嶽廟志》、《中國煤航志》等五部志書,編纂出版了《華陰鄉村紀事叢書》。
個人作品
個人文學專著代表作品有
鄉土三部曲《遠逝的鳳凰》、《歲月流痕》和《山水之間》,第一部發端鳳嶺,切入主題;第二部返照自我,回味生命;第三部神遊河嶽,發幽探微。
《遠逝的鳳凰》於2003年出版,12萬字。它以筆者曾經工作五年的衛峪鄉為寫作背景,以飽滿的激情,雄渾的筆法再現了鳳凰嶺過去的輝煌,促使每一個麻木的人丟棄哀傷,從自己做起而自我拯救,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
《歲月流痕》於2006年出版,15萬字。它以自傳的形式,用一個快樂懵懂少年的心靈,撿拾了童年的時光,少年的心事,青年的激情,壯年的情懷,老年的恬淡,重現了二三十年前華山腳下普通農民的純樸、善良、寬容、堅韌以及當地別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好似一幅幅原生態的民間生活圖畫,仔細把玩,甘之如飴。
《山水之間》於2009年出版,20萬字,全書九章五十多篇,用詩化的語言把筆觸伸向他生活摯愛的華山與黃河之間,從一山一水,到一草一木,從一石一洞,到一物一事,一傳一聞,無不令人觸摸到華陰這塊古老土地從過去到現在的前前後後,方方面面,抒發的情懷博大精深,給人以敘事、明理、啟智、奮進之感。一卷在手,即可全方位地認識華陰,解讀
華山。
在地方和中央台文化欄目做節目數十次,其中2009年在中央七台鄉土欄目做的《細說陝西十大怪》達半個小時,引起巨大反響。
社會職務
華陰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華山
周易學會副會長,華山文化藝術促進會會長等。
工作成績
一、認識研究業務,搞好本職工作。
在華陰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關心指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弘揚地方文化為己任,愛崗敬業,甘於寂寞,潛心研究,精雕細琢,發揚五年磨一劍的精神,全力打造一流精品彩印志書,主編了《華陰市志》(1991-2005)150萬餘字,通過省志辦終審,被評為最佳志書之一。
二、開拓創新,開闢工作新領域。
1、開展地方資料的編纂工作。在編寫好《華陰市志》的同時,抽出人力,編撰《華陰歷史上的帝王將相》一書,現已收集100餘人的資料,約二十萬字。傾心校注舊志,將《陰晉異函》一書校注後改為《華山傳奇》,斷句翻譯100篇,約15萬字。指導編寫了《五方紀事》、《六一紀事》《城南史話》等地情資料叢書。
2、開辦地方志網站。為拓寬華陰市情網站的範圍,提高點擊量,與《華陰線上》合作,將地情知識融入其中,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網站建設中來,使網站建設不斷完善化、規範化,且提高了知名度,節省了人力。華陰線上論壇現開設7個欄目28個板塊, 從不同角度及時報導華陰的發展變化,已發展會員631人,平均瀏覽量2512人,最高瀏覽量5954人,日平均發帖量230餘篇。由於《華陰線上》主題鮮明,內容豐富,訪問量大,已成為宣傳華陰地情人文,聯繫華陰在外各界人士的視窗與橋樑。
3、挖掘整理地方人文歷史文化。 配合華商報搞好《秦嶺七十二峪——華陰十峪》工作。華陰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有大大小小秦嶺峪道三十多個,而且人文積澱深厚,頗具開發潛力,但沒有系統詳細的介紹各峪道的資料。為方便自駕游、驢友探險游提供詳細的資料,為華陰的旅遊事業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利用節假日,進峪實地拍片、蒐集故事傳說、探尋穿越路線。為了多了解些資料,多拍些優美的風景,帶了乾糧,卻顧不上吃喝,克服各種困難克服,進峪近30次,足跡遍布華陰十幾峪,拍攝圖片三千張,整理文字兩萬餘,發到《華商論壇·遊山玩水》中,篇篇被評為精華,成功地宣傳了華陰,促進了華陰旅遊大發展。
二、開闢新的視窗,服務工作大局。
在宣傳推介地方文化,應邀在CCTV7台《鄉土》欄目,專題解讀地方民俗文化《陝西十大怪》,於2009年11月12日播出,長達半小時,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參與CCTV4台《走遍中國》欄目在華山拍攝《走遍中國 西嶽華山》,在陝西省台、渭南台、華陰台參與製作華陰地方民俗文化節目《探幽大上方》、《走進鄉村》等節目,深受歡迎。
給客商贈送、解讀挖掘整理的華陰地方文化資料。受《遠逝的鳳凰》的啟發,陝西荷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衛峪鄉投巨資打造萬畝蓮藕基地。受《山水之間》、《歲月留痕》影響,西安金岩影視文化公司創作以華陰地方文化為背景的影視劇《關中道》,並投資五個億打造金岩秀水影視基地,發揮了文化在經濟建設的作用。
三、潛心研究地方文化,創作優秀文化作品。
從2000年擔任衛峪副鄉長起,就留意當地文化,十年時間,陸續完成個人文學專著代表作品有鄉土三部曲《遠逝的鳳凰》、《歲月流痕》和《山水之間》總計60萬字。第一部發端鳳嶺,切入主題;第二部返照自我,回味生命;第三部神遊河嶽,發幽探微。
與華陰組織部郭文平部長聯合推出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華陰文化解讀》一書,20餘萬字,分26個方面全面解讀了華陰富有特色的文化,填補了空白,對詮釋華陰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有著積極的作用。
利用三年時間,與西安金岩影視文化公司醫理長楊彥清完成了《關中道》小說及劇本的創作。《關中道》從渭華起義入手,以抗日戰爭中慘烈的中條山戰役為背景,用一副慈禧太后戴過的“翡翠玉鐲”作為連結點,以華陰楊、高、詹三個家族的恩、怨、情、仇為主線,將國共合作、全民抗日這一民族矛盾與起伏跌宕的愛、恨、情、仇的家族矛盾交織在一起,展示陝西關中的民風、民情、地方文化特色。劇中展示陝西渭南軍民在日寇侵占山西、直逼陝西的關鍵時刻,在共產黨抗日救國主張的感召和推動下求同存異,同仇敵愾抗擊日寇侵略者。展現陝西冷娃血戰中條山,保衛關中,保衛陝西,譜寫了一曲威武不屈、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關中道》劇以華山、西嶽廟為起點,以“渭華起義”為故事源頭,將華山的雄偉、西嶽廟的肅穆、鳳凰嶺的深邃、三河口的壯美、仙峪的清流、玉泉院的幽靜、少華山的仙境及陝西人的風骨展示給全國觀眾。同時利用故事形式展示渭南的秀美風光和風土人情;又以故事形式生動真實地演繹了華陰市“楊家祠堂”的相關情況,表現“天下楊氏出華陰”的人文內涵,為楊氏家族尋根祭祖提供信息。這部劇的拍攝,必將對掀起新一輪華陰旅遊熱。
關寧說:“文化需要傳承,精神家園需要守候。作為一個地方歷史文化工作者,甘守清貧與寂寞,樂於奉獻與固守,多出作品,多出精品,能為華陰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做貢獻,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