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外碼頭

關外碼頭

關外碼頭位於自貢市自流井區釜溪河畔,是指釜溪河流經王爺廟至水涯居後又延伸到東興寺的一段河岸,綿延約3華里。這裡是自貢水運鹽的起點,即鹽載放驗的起點碼頭。關外碼頭是自貢水運鹽的起點,從王爺廟經水涯居至東新寺(東興寺)。這裡是鹽場陸路短途集運裝鹽的碼頭,同時還是水路櫓、駁船換船轉載的碼頭。

關外碼頭因為金子函船閘重建,釜溪河水位提高而完全淹沒。

關外碼頭位於自貢市自流井區釜溪河畔,是指釜溪河流經王爺廟至水涯居後又延伸到東興寺的一段河岸,綿延約3華里。這裡是自貢水運鹽的起點,即鹽載放驗的起點碼頭。歷屆鹽務部門都在此設立運、銷、稅收或緝私部門,並設有中轉倉庫,鹽載在此查驗放行,故稱為關卡,稱碼頭為關外碼頭。極盛之時,停靠船隻多達八、九百隻,櫓帆林立,極為壯觀。
關外碼頭是短途集運裝鹽的碼頭,也是櫓、駁船換船轉載的碼頭,每天在此集聚的搬運、裝卸、車馱及櫓、駁船駕駛人員達三、四千人。沿釜溪河上行,從王爺廟到北院,從解放橋東興寺,道路兩邊遍布酒店、茶肆、餐館、旅社,最多的時候達二百六七十家,人來車往,熱鬧非凡。
關外碼頭的吞吐量一直為全市碼頭之最,從清雍正年間到清末,年吞吐量均保持在2.5—3.5萬噸,民國時期達18—20萬噸。
抗日戰爭時期,上海、南京等沿海一帶城市相繼淪陷,作為西南抗戰後方的自貢,責無旁貸地增加鹽產,自貢井鹽的產、運、銷量大幅增長,關外碼頭的吞吐量也一度達到37萬噸。八年抗戰,自貢人民支援抗日的獻金運動聞名全國。1942年和1944年,著名抗日將領,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的馮玉祥將軍先後兩次來到自貢宣傳動員抗日捐款,自貢人民熱情回響,紛紛解囊,僅有22萬人的自貢,獻金竟多達1.3億元。馮玉祥將軍深為自貢人民的抗日熱情所感動,親筆題字“還我河山”以鼓舞民眾的抗日熱情。
題字被鐫刻在關外碼頭附近的岩石上,見證了關外碼頭興衰的歷史,譜寫出自貢鹽運歷史的壯麗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