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外七衛
- 所處年代:明代
七衛分布,七衛變遷,七衛影響,
七衛分布
《鹹賓錄》卷三:“前洪武時所設關外衛共有七衛,曰哈密,曰安定(無城郭,地廣千里),曰阿端(分安定地,俱洪武八年置),曰赤斤蒙古(永樂二年置,古月氏地也),曰曲先(永樂四年置),曰罕東,曰罕東左(二衛皆洪武三十年置,地在沙州,其國勢極弱),俱在嘉峪關西,而哈密又在六衛西。”
七衛變遷
洪武八年(1375)在撒里畏兀兒地置安定、阿端二衛,後因內部動亂廢棄。
二十九年(1396)復置安定衛,永樂四年(1406)恢復阿端衛。二衛位於青海柴達木盆地西部。安定衛約分布在今大柴旦鎮境蘇乾湖及大、小哈爾騰河一帶,治所苦(一作昔)爾丁,約在今花海子附近;阿端衛在宣德初與曲先衛雜處,宣德六年(1431)居帖兒谷舊地,具體方位無考,其部落大致分布在今青海、新疆交界處。
曲先衛原為元曲先答林元帥府,洪武七年(1374)至九年間設衛,後併入安定衛,永樂四年(1406)復置。約分布安定衛西,治藥王灘(灘,一作淮),具體位置不明。
洪武八年(1375)置罕東百戶所,三十年(1397)置衛,約分布在青海青海湖東,祁連山脈南緣,黃河以北;後部分部眾北遷沙州(今甘肅敦煌市)境,宣德七年(1432)也立為罕東衛,遂分為南、北二支。
正統(1436~1449)時,阿端衛仍與朝廷來往,後關係斷絕。宣德十年(1435)沙州衛東遷,成化十五年(1479)罕東衛北支在沙州故城分立罕東左衛。正德十一年(1516)後,左衛因受吐魯番侵迫東遷,被朝廷安排在肅州(治今甘肅酒泉市)、甘州(治今甘肅張掖市)境內駐牧。
正德、萬曆間,蒙古亦不剌、阿爾禿斯等部落南遷青海一帶,安定、曲先、罕東等衛部眾,也先後散亡。永樂二年(1404)有塔力尼自稱為元故丞相苦術之子歸附,以其所部設赤斤蒙古所,八年(1500)升為衛。治今甘肅玉門市西北赤金,正德中為吐魯番所破,東遷肅州南山。
洪武二十四年(1391)沙州蒙古部落內附,永樂二年(1404)設沙州衛。後罕東衛部分部落北遷,宣德十年(1435)受哈密所侵,又北懼瓦剌,遂移居苦峪(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正統十年(1445)因內部紛爭,部眾離散,朝廷遂將餘部二百多戶安置於甘州。
哈密一作哈梅里,地處西域襟喉。洪武二十四年(1391)劉真、宋晟率軍入哈密(今新疆哈密市),永樂四年(1406)設哈密衛,當時西域各部入貢,均經哈密譯文上奏。後吐魯番日漸強大,屢侵哈密,嘉靖八年(1529)正式廢棄。
七衛影響
關外七衛受邊臣節制,給予金牌,授各級酋長以都指揮、指揮、千戶等官,年以茶馬交易,稱為“差發”,為明西陲屏障。各衛先後廢棄後,於是“外防大寇,內防諸番”(《明史·西域傳》),影響到當時邊陲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