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抑或禮尚往來:江村互惠、社會支持網和社會創造的研究(關係抑或禮尚往來:江村互惠)

關係抑或禮尚往來:江村互惠、社會支持網和社會創造的研究

關係抑或禮尚往來:江村互惠一般指本詞條

《關係抑或禮尚往來:江村互惠、社會支持網和社會創造的研究》是一本(英國)常向群編制,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在2009年12月1日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係抑或禮尚往來:江村互惠、社會支持網和社會創造的研究
  • 作者:(英國)常向群
  • 譯者:毛明華
  • 出版時間:2009年12月1日
  •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 頁數:382 頁
  • ISBN:7205067073, 9787205067076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常向群 譯者:毛明華
常向群,祖籍瀋陽,生長於南昌,現為英籍並定居於倫敦。政治學學士、社會學碩士、社會人類學博士。1991年出國前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任教,之後分別在英國城市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研習與工作。現為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研究員、中國比較網負責人、《中國比較研究》責任主編。發表了近百萬字的中文著述,代表作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論稿》,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內容簡介

《關係抑或禮尚往來:江村互惠社會支持網和社會創造的研究》的作者通過長期的中西方社會學和社會人類學的訓練,採用了多種方法,在長期、深入和多頻次的對江村的田野作業基礎上,以“互惠、社會支持和社會創造”為主題詞,結合中國的關係、面子、人情,尤其是在費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和民間的“禮尚往來”的用法基礎上,打造了一個“禮尚-往來”它涵蓋贈與性、表達性、工具性和否定性等往來的形式以及道德判斷、人類感情、理性算計和信仰因素等交往原則,整合了靜態模型和動態網路。作者還提出了社會創造是“禮尚-往來”的深層動力的觀點。《關係抑或禮尚往來:江村互惠社會支持網和社會創造的研究》是把中國社會文化的核心問題——“關係”的深度的、全方位的研究成果融入人類社會科學知識大廈的一個嘗試。同時,也為建立“中國社會學”和“中國人類學”提供了一個理論範式。雖然“禮尚-往來”概念產生於對中國農村社會的研究,但《關係抑或禮尚往來:江村互惠社會支持網和社會創造的研究》有助於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社會政策、國際關係、發展理論、中國研究等學科的學者,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的政策研究、顧問諮詢和海內外各界人士深入了解和理解中國社會各種現象和關係的變化及其規則。

媒體評論

這是體現“中國模式”的一個“虛擬標識”,也是近百年來第一部華人學者基於當代中國深度的經驗研究,全面系統地挑戰了西方社會人類學的社會交換和互惠等重要理論的研究力作。
——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 鄧正來教授
本書為中國社會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範式,是理解和解讀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一把鑰匙。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李強教授
該書基於長期的實地研究和對田野方法與理論的不斷追問,展現了作者的研究風範,它對於國內學者會有重要啟發,對於中國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也有著重要價值。
——北京大學 王銘銘教授
本書基於前所末有的豐富內涵,把極為詳盡的民族志——社會性贈送與非人格化交換相隨以及特殊性將與普遍性並存的現象,呈現給讀者。在吸收馬歇爾·薩林斯關於互惠和非人格關係經典分析框架基礎上,作者拓展出了這一框架並展示其運作的動態性並賦予了其活力。
——【英】英國倫敦經濟學院 王斯福教授(Steptlan Feuchtwang)
作者提供了一個極好的關於中國農村的核心社會關係問題的深度分析和一幅信息量豐富的、具有創意的普通農民生活的巨幅畫卷。這份優秀的民族志,正是人類學所應該做的。
——【美】美國內華達大學 William.Jarlkowiak教授
基於廣泛詳盡的經驗研究,本書展示了極為宅貴的關於中國農村的社會關係的傘貌,並提出了思考這些問題的宏大的理論框架。無論是學者還是學生都將會大受其益。
——【英】英國倫敦經濟學院 石瑞教授(Charles Stafford)
本書是對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最具動態性研究文獻中的一項重要貢獻,是對試圖理解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和複雜的社會關係的所有社會學者的重要必讀書。
——【英】英國阿伯丁大學 Norman Stockmml博士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江村概述
第一章 經濟、行政及其非正式系統
第一節 經濟發展
第二節 行政體制的沿革
第三節 親屬制度
第四節 宗教與精神信仰系統及其實踐
第五節 村民、非正式組織與村集體的關係
第二章 地方習俗(Ⅰ)
第一節 生命周期習俗——出生成長期
第二節 生命周期習俗——婚姻締結期
第三節 建房習俗
第三章 地方習俗(Ⅱ)
第一節 分家與養老
第二節 喪事與後事
第三節 年度周期習俗
第四節 緊急突發事件
第二部分 “禮尚-往來”的實踐
第四章 饋贈性往來
第一節 橫向和縱向饋贈性往來的家庭案例
第二節 年度生命周期事件中的橫向饋贈性往來
第三節 文化和宗教生活中的縱向饋贈性往來
第五章 表達性往來——生命周期(Ⅰ)
第一節 誕生期與成長期
第二節 婚姻關係締結期
第三節 造房
第六章 表達性往來——生命周期(Ⅱ)
第一節 分家
第二節 養老
第三節 喪事與後事
第七章 表達性往來:年度周期和緊急事件
第一節 年度周期事件
第二節 緊急事件(1)——自然災害與非正常災難
第三節 緊急事件(2)——疾病傷殘
第八章 工具性和否定性往來
第一節 工具性往來
第二節 否定性往來
第三部分 “禮尚-往來”模型及其套用
第九章 理論的推進與“禮尚-往來”模型的探討
第一節 薩林斯的互惠論、波蘭尼的再分配和帕森斯的個人化關係
第二節 社會支持網與“禮尚-往來”網
第三節 社會創造與“禮尚-往來”實踐的動力
第十章 中國的相關概念評述
第一節 面子和臉
第二節 差序格局
第三節 緣和福
第四節 報
第五節 互惠
第六節 關係
第七節 人情和感情
第八節 養和來往
第十一章 “禮尚-往來”模型
第一節 禮尚往來和“禮尚-往來”
第二節 “禮尚”辨析
第三節 “禮尚”準則
第四節 “往來”的釐清
第五節 往來的類型
第六節 “禮尚-往來”模型及其方法論意義
第十二章 “禮尚-往來”模型的測試與套用
第一節 進入田野實地和了解訪談對象
第二節 “禮尚-往來”和社會創造性
第三節 江村以外的一個案例研究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