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油茶,是一種在炒麵加入白水,和以油脂食鹽煮成麵湯的特色小吃。關中油茶是關中各地油茶的總稱,包括了西安市的壺壺油茶、疙瘩油茶,三原縣的薄脆油茶,寶雞市的杏仁油茶,均遠近聞名。 關中油茶是由西周時的“酏食”演變發展而成。到隋唐五代時,屬於風味各異的飯粥品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中油茶
- 主要食材:炒麵
- 口味:鮮美
- 輔料:白水
起源,製作工藝:,
起源
秦漢尚武,軍事生活成為老百姓常常遇到的社會主題。一個動員令下來,符合某些條件的男子就得從軍。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吃飯問題是軍人常常遇到的一個大問題。秦漢時期,主要的糧食作物,是粟和麥。粟是小米,更適於熬粥;小麥產量相對較高,又可做成乾糧,方便隨軍攜帶,所以成為重要的軍事物資。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在水利發達的關中多種植小麥,其實就是在做國防建設。
麥面成為主要的軍糧,最初的製品似乎多是大餅。這種大餅的做法很簡單,和面以水,團成圓形,或蒸或烤,面熟即可。這種餅結實,耐飢,成為行軍隊伍中的主要乾糧。其流風餘韻,至今猶存,或曰鍋盔,或曰燒餅,或曰饃饃,形態不同,各地叫法又有不同。鍋盔一詞,最有古風。
和大餅並行的還有炒麵,炒麵的做法更簡單,把面炒熟就行。軍情緊急的是時候,哪裡顧得埋鍋起灶,像鹹亨酒店的長衫客一樣,二兩酒,一碟茴香豆,“慢慢的坐吃”?戰鬥在即,爭分奪秒,每人只分發炒麵,自己找水衝下充飢。抗美援朝的時候,志願軍就是靠吃炒麵,打敗吃牛肉罐頭的美國兵的。據說那時候,還發生了全民炒麵供應前線的事情。想想看,從秦朝到現代,二千多年了,炒麵還在民族戰鬥的前線發揮作用。
整天吃鍋盔吃炒麵,“嘴裡都淡出鳥來”,即使不淡出鳥來,也要滿嘴起燎泡,什麼原因?上火。可是軍情重大,由不得任性,——想享福?回家吃羊肉泡饃喝麵條湯當然最好。軍營不能講享受,軍人卻還有自己的創造力,軍情閒暇的時候,他們發明了炒麵的新吃法。這種吃法說起來也很簡單,炒麵加入白水,和以油脂食鹽煮成麵湯。這種麵湯湯汁黏稠,芳香撲鼻,非常適口。如果在炒麵中加有各色乾果,當然就更加可口了,想來普通的士兵,難得有這樣的享受吧。
這種新的創造,後來被稱為“油茶”。
製作工藝:
1、將杏仁用涼水泡開,煮20分鐘,再用涼水浸泡,撥去苦味,搓去外皮。撈出淘洗控乾,另將芝麻炒熟,擀碎。
2、將麵粉用小火炒黃,出鍋晾涼,過羅,加適量鹽面、調料面拌勻後,倒入豬油鍋翻炒,約20分鐘即熟。
3、水燒開將炒麵撒到鍋內,攪拉熬成稀稠適度的油茶(每500g麵粉約需水2kg),吃時碗內放杏仁,再盛油茶,芝麻撒在上面。
4、可將制好的油茶裝入保溫壺內,隨喝隨倒,可保溫1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