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到20世紀結束,中國可以算一個大師輩出的年代。各個學術領域,各行各業,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從教育到實業,從音樂到繪畫,一群閃亮的名字留在中國近代的歷史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闕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歷年記事,出現原因,
歷年記事
他們伴隨了中國從衰弱到重新振奮的歷史過程,並將國家命運與自己的事業緊緊相伴。然而,隨著20世紀的結束,隨著21世紀的到來,那個曾經大師輩出的年代似乎離我們遠去了。如今的人們似乎只能仰望這100年來如群星般的大師們,看著他們日益遠去的身影,對我們身處的今天打下一個問號:大師輩出的年代還會到來嗎?
只要稍微翻一下不遠的歷史,就會看到無數被載入史冊的名字:梁啓超、蔡元培、王國維、陳寅恪、魯迅、豐子愷、梁漱溟、馬寅初、張元濟、徐悲鴻、黎錦暉、胡適、華羅庚、竺可楨、李四光、焦菊隱,等等。在他們這些大師的身上,有什麼共同的特徵?有什麼共同的機緣,促使了這批各行各業的大師,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潮水般地出現,至今仍然照耀我們的天空?對於今天來說,遠去的大師群像留給了我們和未來一些什麼秘密?
出現原因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大師群體性出現的首要原因,是因為歷史的巨變,中國處在一個重大的歷史變革期。一個巨大的歷史挫敗,既是危機也是機遇,給予各行各業的大師們一個從頭開始的契機,重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文化價值和學術傳統。因此,大師輩出的年代首先是歷史賦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其次,留駐史冊的大師們在這個歷史性的巨大變革面前,無一例外地表現出自覺的責任感,他們都把自己的事業與國家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都熱切希望用自己的知識,儘快改變國家落後的命運。像華羅庚那樣一生讀書研究不止,成為世界一流數學家的大師,僅僅只有一個國中文憑。華羅庚說:我從來不為文憑讀書。
所有的大師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師,除了強烈的使命感和卓越的事業成就外,還有一個共同的突出之處,就是他們崇高的道德感和令人欽佩的人格。這不是巧合,而是一個必然。由於近一百年來歷史的風雲變幻,上述大師們,幾乎個個生活坎坷、命運多舛。但是,他們都不屈不饒,從不放棄對自己的道德自律,自然而然地要求自己成為光明磊落、問心無愧的正人君子。因為,幾乎他們每一個人都受到中國傳統的影響和薰陶,在他們的血液中,天生遺傳了中國傳統優雅而高貴的道德力量。這一點,正是今天所缺乏的。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道德力量永遠不可或缺。
此外,所有的大師們都不排斥、不放棄對西方學術文化的學習和借鑑。被稱為“國粹”的梅蘭芳藝術,也吸收和借鑑了很多西方戲劇藝術的內容。他們中的有些人是在年輕的時候就留學西方,有些是到了四、五十歲才去西方學習。但是,他們在對待西方文化的拿來主義態度上,都注重結合中國的社會現實。雖然他們中的有些人也曾經極端地奉行過全盤西化的方針,但最終都改變了。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先生是一個典型。甲午戰爭失敗後,張伯苓離開北洋水師,開始從事教育。張伯苓對教育的貢獻之一是,全面引進了西方的體育。張伯苓先生創辦南開大學之初,他要求學校全部用英語教材、用英語教學。後來張伯苓改變了這一做法,轉而強調教育要從中國實際出發,要“知中國,服務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