闍尼沙經

《闍尼沙經》(巴利文:Janavasabha Sutta),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經》中的長部第十八部經。

佛陀在那提迦時候,阿難鑒於佛陀曾經將說過那提迦信徒命終再生的故事,請求佛陀講述摩揭陀信徒命終再生。此時,一名叫闍尼沙的藥叉前來告訴佛陀,常童子梵天為三十三天諸神講述四神通、三徑路,四念處,七定具,皈依三寶後就能像摩揭陀信徒那樣,斷除三結,進入預流,達到正覺。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長老們在長部第十八經沙門果經開示,這一位藥叉正是摩揭陀國頻毘娑羅王(Bimbisara)的轉世。

該佛經在漢傳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經》對應經典為《長阿含經·闍尼沙經》(第1部第34卷)、《人仙經》(第1部第213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闍尼沙經
  • 外文名:Janavasabha Sutta
  • 作品出處大藏經
原文,大意,

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游那提揵稚住處。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滲頁辯迎十人俱。
爾時。尊者阿難在靜室坐。默自思念。甚奇。甚特。如來授人記別。多所饒益。彼伽伽羅大臣命終。如來記之。此人命終。斷五下結。即於天上而取滅度。不來此世。第二迦陵伽。三毗伽陀。四伽利輸。五遮樓。六婆耶樓。七婆頭樓。八藪婆頭。九他梨舍㝹。十藪達梨舍㝹。十一耶輸。十二耶輸多樓。諸大臣等命終。佛亦記之。斷五下結。即於天上而取滅淋跨狼度。不來生此。復有餘五十人命終。佛亦記之。斷三結。淫.怒.痴薄。得斯陀含。一來此世便盡苦際乎槳斷。復有五百人命終。佛亦記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極七往返必盡苦際。有佛弟子處處命終。佛皆記之。某生某處.某生某處。鴦伽國.摩竭國.迦屍國.居薩羅國.拔祇國.末羅國.支提國.拔沙國.居樓國.般闍羅國.頗漯波國.阿般提國.婆蹉國.蘇羅婆國.乾陀羅國.劍洴沙國。彼十六大國有命終者。佛悉記之。摩竭國人皆是王種王所親任。有命終者。佛不記之。
爾時。阿難於靜室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我向於靜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佛授人記。多所饒益。十六大國有命終者。佛悉記之。唯摩竭國人。王所親任。有命終者。獨不蒙記。唯願世尊當為記之。唯願世尊當為記之。饒益一切。天人得安。又佛於摩竭國得道。其國人命終。獨不與記。唯願世尊當為記之。唯願世尊當為記之。又摩竭國瓶沙王為優婆塞。篤信於佛。多設供養。然後命終。由此王故。多人信解。供養三寶。而今如來不為授記。唯願世尊當與記之。饒益眾生。使天人得安。爾時。阿難為摩竭人勸請世尊。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入那伽城乞食已。至大林處坐一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生處。時。去佛不遠。有一鬼神。自稱己名。白世尊曰。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
佛言。汝因何事。自稱己名為闍尼沙(闍尼沙秦言勝結使)。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稱見道跡。
闍尼沙言。非余處也。我本為人王。於如來法中為優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終。故得生為毗沙門天王太子。自從是來。常照明諸法。得須陀洹。不墮惡道。於七生中常名闍尼沙。
時。世尊於大林處隨宜住已。詣那陀揵稚處。就嬸臭趨座而坐。告一比丘。汝持我聲。喚阿難來。
對曰。唯然。即承佛教。往喚阿難。
阿難尋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而白佛言歸臘。今觀如來顏色勝常。諸根寂定。住何思惟。容色乃爾。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向因摩竭國人來至我所。請記而去。我尋於後。著衣持缽。入那羅城乞食。乞食訖已。詣彼大林。坐一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生處。時。去我不遠。有一鬼神。自稱己名。而白我言。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阿難。汝曾聞彼闍尼沙名不。
阿難白佛言。未曾聞也。今聞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為豎。世尊。此鬼神必有大威德。故名闍尼沙爾。
佛言。我先問彼。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稱見道跡。闍尼沙言。我不於余處。不在余法精擊蜜地。我昔為人王。為世尊弟子。以篤信心為優婆塞。一心念佛。然後命終。為毗沙門天王作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極七往返。乃盡苦際。於七生名中。常名闍尼沙。一時。世尊在大林中一樹下坐。我時乘天千輻寶車。以少因緣。欲詣毗樓勒天王。遙見世尊在一樹下。顏貌端正。諸根寂定。譬如深淵澄靜清明。見已念言。我今寧可往問世尊。摩竭國人有命終者。當生何所。又復一時。毗沙門王自於眾中。而說偈言。
我等不自憶 過去所更事
今遭遇世尊 壽命得增益
又復一時。忉利諸天以少因緣。集在一處。時。四天王各當位坐。提頭賴吒在東方坐。其面西向。帝釋在前。毗樓勒叉天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釋在前。毗樓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東向。帝釋在前。毗沙門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釋在前。時。勸鴉姜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後我坐。復有餘諸大神天。皆先於佛所。淨修梵行。於此命終。生忉利天。增益諸天。受天五福。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四者天樂。五者天威德。時。諸忉利天皆踴躍歡喜言。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爾時。釋提桓因知忉利諸天有歡喜心。即作頌曰。
忉利諸天人 帝釋相娛樂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法
諸天受影福 壽色名樂威
於佛修梵行 故來生此間
復有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復殊勝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樂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法
闍尼沙神復言。所以忉利諸天集法堂者。共議思惟。觀察稱量。有所教令。然後敕四天王。四王受教已。各當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異光照於四方。時忉利天見此異光。皆大驚愕。今此異光將有何怪。余大神天有威德者。皆亦驚怪。今此異光將有何怪。時。大梵王即化作童子。頭五角髻。在天眾上虛空中立。顏貌端正。與眾超絕。身紫金色。蔽諸天光。時。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請坐。時。梵童子隨所詣座。座生欣悅。譬如剎利水澆頭種。登王位時。踴躍歡喜。其坐未久。復自變身。作童子像。頭五角髻。在大眾上虛空中坐。譬如力士坐於安座。嶷然不動。而作頌曰。
調伏無上尊 教世生明處
大明演明法 梵行無等侶
使清淨眾生 生於淨妙天
時。梵童子說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我今更說。汝等善聽。如來弟子摩竭優婆塞。命終有得阿那含。有得斯陀含。有得須陀洹者。有生他化自在天者。有生化自在.兜率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者。有生剎利.婆羅門.居士大家。五欲自然者。時。梵童子以偈頌曰。
摩竭優婆塞 諸有命終者
八萬四千人 吾聞俱得道
成就須陀洹 不復墮惡趣
俱乘平正路 得道能救濟
此等群生類 功德所扶持
智慧舍恩愛 慚愧離欺妄
於彼諸天眾 梵童記如是
言得須陀洹 諸天皆歡喜
時。毗沙門王聞此偈已。歡喜而言。世尊出世說真實法。甚奇。甚特。未曾有也。我本不知如來出世。說如是法。於未來世。當復有佛說如是法。能使忉利諸天發歡喜心。
時。梵童子告毗沙門王曰。汝何故作此言。如來出世說如是法。為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如來以方便力說善不善。具足說法而無所得。說空淨法而有所得。此法微妙。猶如醍醐。
時。梵童子又告忉利天曰。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更為汝說。如來.至真善能分別說四念處。何謂為四。一者內身觀。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觀。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內身觀已。生他身智。內觀受已。生他受智。內觀意已。生他意智。內觀法已。生他法智。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念處。複次。諸天。汝等善聽。吾當更說。如來善能分別說七定具。何等為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七定具。複次。諸天。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何等謂四。一者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二者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三者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四者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
又告諸天。過去諸沙門.婆羅門以無數方便。現無量神足。皆由四神足起。正使當來沙門.婆羅門無數方便。現無量神足。亦皆由是四神足起。如今現在沙門.婆羅門無數方便。現無量神足者。亦皆由是四神足起。時。梵童子即自變化形為三十三身。與三十三天一一同坐。而告之曰。汝今見我神變力不。答曰。唯然已見。梵童子曰。我亦修四神足故。能如是無數變化。
時。三十三天各作是念。今梵童子獨於我坐而說是語。而彼梵童一化身語。余化亦語。一化身默。余化亦默。時。彼梵童還攝神足。處帝釋坐。告忉利天曰。我今當說。汝等善聽。如來.至真自以己力開三徑路。自致正覺。何謂為三。或有眾生親近貪慾。習不善行。彼人於後近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於是離欲舍不善行。得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如人舍於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自以己力開初徑路。成最正覺。又有眾生多於瞋恚。不捨身.口.意惡業。其人於後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離身惡行.口.意惡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如人舍於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二徑路。又有眾生愚冥無智。不識善惡。不能如實知苦.習.盡.道。其人於後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識善不善。能如實知苦.習.盡.道。舍不善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如人舍於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三徑路。
時。梵童子於忉利天上說此正法。毗沙門天王復為眷屬說此正法。闍尼沙神復於佛前說是正法。世尊復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復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正法。
是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意

本經敘述佛陀曾對十二大臣記說(預言),說他們命終之後,能得不還果(三果羅漢),五十餘人能得一來果(二果),五百人能得預流果(初果)。對於十六大國的民眾之命終後,會如何,都預言不遺,唯獨對於摩竭陀國中的一些人,並不蒙受記別(不另預言)。阿難乃替他們向佛請願。佛陀後人那伽城乞食,在一樹下冥想其事時,有位鬼神-闍尼沙,出現於佛前,自我介紹他曾為國王,後為優婆塞,深信佛陀、供養佛陀,專心念佛陀,命終後轉生為毘沙門天(多聞天)的太子,名叫闍尼沙。佛陀說此事給阿難知道,而記那位鬼神已得須陀洹果(初果)。其次是以闍尼沙神所說的方式記錄下來的,大意是:梵童子對於忉利諸天(三十三天,第二層天),以大梵天王之化身自居,現身於虛空中,而記別佛的弟子,及摩竭陀國的優婆塞等人。又說佛之善能分別解說四念處(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七定具(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四神足(集定斷行具神足、心定斷行具神足、精進斷行具神足、我定斷行具神足)。同時說明由於修四神足之故,自己得以變化三十三身。最後就佛之最正覺之授與,而開三徑路(為達喜樂,而開三種路徑,譯文詳)。
(此經之題解,以及下面諸經的大意,均錄自劣述長阿含的單行本。)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那提(那伽村,靠近於牛角娑羅林),住在於揵稚住處(以煉瓦建築的房屋),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俱在。
那時,尊者阿難,在靜室中打坐,他默自思念而說:甚奇!甚特!如來曾授與人記別(記別預言弟子們死後往生何處,乃至證果等事),乃多所饒益給眾生。如那位伽伽羅大臣命終之後,如來乃預先為之記別,說此人命終之後,已斷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見、疑惑、貪慾、瞋恚),即在於天上,取入滅度(涅槃),不再來此世間(不還果,在於色界天解脫)。第二之迦陵伽,第三之毗伽陀,第四之伽利輸,第五之遮樓,第六之婆耶樓,第七之婆頭樓,第八之藪婆頭,第九之他利舍妙,第十之藪達梨舍妙,第十一之耶輸,第十二之耶輸多樓,這些諸大臣等人之命終後之事,佛陀也為他們記別,說他們命終之後,因斷五下分結,就在於天上,而取入於涅槃,不再來此世間受生。又有其餘的五十人命終後之事,佛陀也為他們記別。說他們斷除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其淫、怒、痴(貪瞋痴)也已微薄,而得斯陀含(一來,二果),只要再一次來此世間,便會盡諸苦際(解脫生死苦惱)。又有五百人命終後之事,佛陀也為他們記別,說他們的三結已盡,而得須陀洹(預流,初果),不會再墮於惡趣,極七往返(最多七次往來於人天)後,就必定能盡苦際。有佛陀的弟子,在處處(到處)命終後之事,佛陀都為他們記別,說他們當中的某人,會生於某某地方,某某又會生於某某之處。那些住在於鴦伽國、摩竭陀國、迦屍國(位於摩竭陀國的西邊)、居薩羅國(拘薩羅,位於中印度的北部,和上列之摩竭陀當為強國之一)、拔祇國(跋耆,隔恆河,在摩竭陀國之北)、末羅國(位於拔祇國之北,以佛陀入滅之拘屍那城為首都)、支提國(在迦屍國之西,以憍賞彌城為首都)、拔沙國(跋磋,在支提國之南)、居樓國(拘留,恆河上流西岸,現在之德里)、般闍羅國(般遮羅,隔恆河,位於居樓之東)、頗漯波國(阿說迦)、阿般提國、婆磋國、蘇羅娑國(位於鹽牟那河西岸,北鄰婆磋,以末土羅為其都城)、乾陀羅國(占五河地方,旁遮普的西北,以咀叉始羅為首都)、劍並沙國(在印度河西岸,乾陀羅之西南,首都為墮羅缽底。以上為典型的十六大國,依經典而有多少的不同名稱,南傳即只列十國之名)當中,所謂十六大國里,如有人命終的話,佛陀都悉皆為他們記別。就中,摩竭陀國的人,均為是王的族姓,為國王所親任的,然而有人命終的話,佛陀卻不為他們記別。
那時,阿難在於靜室起來,到了世尊之處,以頭面禮拜在佛陀的雙足下,然後退坐在一邊,而白佛說:「我剛才在於靜室時,乃默白思念如下之事:甚奇!甚特!佛陀都授與人的記別,多所饒益於眾人。那些十六大國裡面,如果有人命終的話,佛陀都受記於他,唯有摩竭陀國的人們,乃為國王所親任的,如有命終的人的話,獨不承蒙佛陀的受記。唯願世尊!當為他們受記!唯願世尊!當為他們記別!如能饒益一切眾生的話,天人就能得以安隱的!再說,佛陀乃在於摩竭陀國的國內得道成佛的,而其國人命終之後,卻獨不受記與他們。唯願世尊您!當為他們記別!唯願世尊您!當為他授記!又摩竭陀國的缾沙王(頻婆沙羅,譯為影勝,有力的護法的一國王),乃歸依而為優婆塞(近事男,在家學佛,親近奉事三寶的弟子,四眾之一)。王乃篤信佛陀您,都恭設很多的供養,然後才命終,國人都由於此王的信仰深固之故,有好多人乃起信解,而曉得供養三寶,然而現在,如來卻不為他授記。唯願世尊!當應記別於他,以饒益於眾生,使天人都能得到安隱!」那時,阿難為了摩竭陀國的國人,而勸請世尊后,就從其座起,禮拜佛陀後,離開現場。
那個時候,世尊乃著衣持缽,進入那伽城(那提)去乞食後,到了大林的地方,坐在於一樹下,在那裡思惟摩竭陀國的國人命終之後的往生之處。在這時候,離開佛陀不遠的地方,有一位鬼神,自稱自已的名,而白世尊說:「我是闍尼沙!我的名叫做闍尼沙!」(譯為人仙、勝威,頻婆娑羅王死後,生在於毘沙門天宮)。
佛陀說:「你到底是為了甚么事,而自稱自己的名叫做闍尼沙呢?你到底是由於何種法,自己以妙言而稱說你已得見道呢?」(從於佛道,而現垂跡)。闍尼沙回答說:「我並不是其餘之處的人。我本來為人的國王,在於如來之法中,為一優婆塞。我乃專心一意的念佛,而取於命終(虔信三寶,至於死亡),因此之故,得生為毘沙門天王(北方的多聞天)的太子。自從為天的太子以來,都恆常的照明諸法,而得須陀洹(入流,初果),已不會再墮於惡道,在於七生中,都常為名叫闍尼沙。」
這時,世尊在於大林之處,隨宜而住後,就詣於那陀揵稚處(那提市郊的煉瓦的房屋)。回到其屋後,乃就座而坐,而告訴一位比丘說:「你持我的聲(傳我的話),去叫阿難來。」那位比丘回答說:「唯然!」就承受佛令,去叫阿難來。
阿難就隨時報到,到了世尊之處,以頭面禮拜佛陀的雙足,然後住在於一邊,他白佛說:「現在觀察如來您的顏色,乃勝於平常之時,諸根(眼等六根)都非常的寂定。到底是安住於何等的思惟,容色才會這樣的勝於平常呢?」
那時,世尊告訴阿難說:「你曾經為了摩竭陀國的國人,而來到我處,請願為他們授記,然後離去。我就在於隨後,著衣持缽,進入於那羅城(那提城)去乞食,乞食之事完畢之後,就到大林,坐在於一樹下,正在思惟摩竭陀國的國人之命終後的生處。這時,離開我不遠的地方,有一位鬼神,自稱自己的名,而白我說:『我叫做闍尼沙!我叫做闍尼沙!』阿難!你曾經聽過那位闍尼沙的名嗎?」阿難白佛說:「未曾聽過的。現在聽到其名,乃生怖畏,衣毛都為之倒豎起來。世尊!這位鬼神必定有大威德,因此之故,名叫闍尼沙吧!」
佛陀說:「我剛才問他:『你到底是依於甚么法,自己以妙言,而稱說已見道呢?』闍尼沙說:『我並不是在於其餘之處,不依在於其餘之法。我往昔之時,乃為人王,而為世尊的弟子,由於篤信心而為優婆塞,專心一意的念佛,然後在命終之時,作為毗沙門天王的太子,而得須陀洹(預流,初果),已不會再墮於惡趣,極七往返(最多來迴轉生於人天各七次),就能盡諸苦際。在於七生當中,都常名叫闍尼沙。有一個時候,世尊在於大林中的一樹下而坐,我在那時乘天上的千輻的寶車,有了少少的事緣,欲詣於毘樓勒天王(增長天王,居南方)時,遙見世尊在於一樹下,顏貌很端正,諸根都寂定,譬如深淵,非常的澄淨清明那樣。我看見之後,就自念而說:我現在寧可往問世尊,有關於摩竭陀國人之有命終之人的話,當會轉生於何處之事。』又有一時,
毘沙門天王,曾親自在於大眾當中,說偈而說:
我等不自憶過去所更事今遭遇世尊壽命得增益
(我們自己不能憶念自己的過去世所更生過之事。而現在由於遭遇世尊的緣故,壽命都得以增益。)
又有一時,忉利天的諸天們,由於一些少事緣,而聚集在於一處。那時,四天王則各當其位而坐,提帝賴咤(持國天),在於東方而坐,其面即向於西方,帝釋天正在他的前面。毗樓勒天(增長天)在於南方而坐,其面向於北方,帝釋天就在於他的前面。毗樓博叉天王(廣目天)在於西方而坐,其面向於東,帝釋天則在於他的前面。毗沙門天王(多聞天)在於北方而坐,其面向於南,帝釋天在於他的前面。這時,四天王都先坐定後,然後我才坐下來。又有其餘的諸大神天,他們均為是從前曾在於佛所,淨修梵行,而在這裡命終,而生在於忉利天,而增益諸天,而受天的五福的。所謂第一就是天壽,第二就是天色,第三就是天的名稱,第四就是天樂,第五就是天的威德。這時,諸忉利天,都踴躍歡喜而說:能增益諸天眾,而減損阿須倫眾!那個時候,釋提桓因(帝釋天)知道忉利天的諸天眾,都具有歡喜心,就作偈而說:
忉利諸天人帝釋相娛樂禮敬於如來最上法之王
諸天受影福壽色名樂威於佛修梵行故來生此間
復有諸天人光色甚巍巍佛智慧弟子生此復殊勝
忉利及因提思惟此自樂禮敬於如來最上法之王
(忉利天的諸天人們,都和帝釋我,互相得娛樂,都禮敬於如來,禮敬於最上之法之王〔如來為法王〕。諸天們均為是受佛的教化的影響,而具有了天福、天色、天名稱、天樂、天威的五福。都在於佛所修持梵行,因此之故,才來生到於此天上之間的。)
(又有諸天人,他們的光色都非常的巍巍〔高大〕。佛陀的有智慧的弟子,生在於這裡,又為殊勝的了。忉利天的諸天們,以及釋提桓因我,都思惟此事,而自樂,而禮敬於如來,禮教於最上的法之王!)
闍尼沙神又說:『切利天的諸天們會聚集在於法堂(善法堂)的所以(原因),就是要共議思惟,觀察稱量,而有所教令的,然後乃敕教於四天王。四天王受教後,就各當位而坐。坐後不久之時,有一大異光,普照於四方。這時忉利天的諸天們看見此異光後,都大大的驚愕而說:現今的此異光,是否將會有甚么怪異呢?其餘的大神天之有威德的,也皆驚怖而說:現在此異光,將會有甚么怪異呢?這時,大梵天王即化作一位童子,其頭上有五角之髻,立在於天眾的上面的虛空中。其顏貌乃很端正,乃超絕於眾。其身為紫金色,會遮蔽諸天之光。這時,忉利天的天
眾,也不起迎,也不恭敬,又不請其坐下。當時,梵童子就隨所詣之座而坐,坐後即生欣悅。其欣悅的情景,乃譬如剎帝利之用水澆其頭之種(以水灌頂,正式登基為王的儀式),而登王位時,會踴躍歡喜那樣。他坐下不久之時,又自變化其身,作為童子之像,其頭上有五角之髻,在於大眾的上面的虛空中坐下,譬如大力士之坐在安座,嶷然不動那樣。乃作偈頌而說:
調伏無上尊教世生明處大明演明法梵行無等侶
使清淨眾生生於淨妙天
(調伏〔調御丈夫,指佛能調伏眾生〕的無上尊,乃教導世間的眾生,生起光明之處。大明〔明行足,指佛智慧光明,行遍一切〕能演說光明之法,其梵行乃沒有人能相匹等侶的。能使眾生得清淨,而往生於淨妙之天!)
當時,梵童子說此偈後,告訴忉利天們說:『凡是其有音聲的,如具有了五種的清淨的話,才能名叫梵聲(大梵天王所出的罄音)。那五種呢?第一就是其音為正直,第二就是其音為和雅,第三就是其音為清徹,第四就是其音為深滿,第五就是周遍遠聞。具有了此五種音,才能名叫梵音。我現在要再說,你們要善聽!如來的弟子當中,出身在摩竭陀國的優婆塞(在家虔信的弟子),有的在其命終之後,得證阿那含果(不還,三果),有的得證斯陀含果(一來,二果),有的得證須陀洹果(預流,初果),有的往生於他化自在天(第六天),有的往生於化自在天(第五天),有的生於兜率天(知足天,第四天)、焰摩天(時分天,第三天)、忉利天(三十三天,第二天)、四天王天(第一天)。有的轉生為剎帝利(王族)、婆羅門(淨裔,神職)、居士(長者)、大家(有力勢的人),而享五欲自然的。這時梵童子,又用偈頌而說:
摩竭優婆塞諸有命終者八萬四千人吾聞俱得道
成就須陀洹不復墮惡趣俱乘平正路得道能救濟
此等群生類功德所扶持智慧舍恩愛慚愧離欺妄
於彼諸天眾梵童記如是言得須陀洹諸天皆歡喜
(摩竭陀國的優婆塞當中,諸有命終的人,有八萬四千人,我都聽說均為已得道,而成就須陀渲〔入聖人之流,初果〕,不再會墮入於諸惡趣了。都乘著平正之路,而得道,而能救濟。像這些眾生之類的,都是功德所扶持的。都有智慧,而捨棄恩愛,有慚愧而離開欺妄的。對於那些諸天眾,梵童子的我,乃憶記如是。我說他們都得須陀洹果,諸天們都非常的歡喜。)
這時,毘沙門(多聞)天王聽此偈後,歡喜而說:世尊出現在世間,而演說真實之法,甚奇!甚特!乃為未曾有之事!我本來不知道如來出現於世間,演說如是之法。在於未來世當中,當會又有佛陀說如是之法,而能使忉利天的諸天們發歡喜心!
這時,梵童子告訴毘沙門天王說:『你為甚么緣故,而作此言呢?你為甚么說:如來出現於世間演說如是之法,為甚奇!甚特!為未曾有之事呢?如來乃以方便力,而說善與不善。雖具足而說法,而無所得,說空的淨法,乃有所得。此法乃為微妙之法,有如醍醐味(五味中的最上之味)哩!』
當時,梵童子又告訴忉利天的諸天們說:『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當會更為你們說。如來、至真(真正究竟證悟者,應供),乃善能分別而說四念處。那四種呢?第一就是內身之身觀(觀身不淨),都精勤而不懈,專念而不忘,而除棄世間的貪愛。對於外身之身觀(一切世上萬物)也是一樣,也是精勤而不懈,專念而不忘,而除棄世上的貪憂。對於內外身之觀察,也都同樣的精勤而不懈,專念而不忘,而除棄世上的貪愛。對於受、意(心)、法的觀察,也是一樣的精勤而不懈,專念而不忘,而除棄世上的貪憂。對於內身的觀察後,而生他身之智。內自觀受後(觀受是苦),而生他受智。內自觀意後(觀心無常),而生他意智(他心智)。內自觀法後(觀法無我),而生他法智。這就是如來之善能分別而說四念處。
又次,諸天!你們要善聽!我當會更為你們說如來的善能分別說的七定具(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等七種修學正定的資糧)。那七種呢?所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這就是如來的善能分別說之七定具。
又次,諸天們!如來乃善能分別而說四神足(為神通之成就圓滿所須要的四道,也就是四種禪定),那四種呢?第一就是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修習欲定勤行成就的神足。欲為希向喜樂,修習諸法,如無樂欲之心,就不能達成,如有樂欲,就所願都能達成,所謂欲如意足),第二就是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精進就是專心觀察真理,並沒有間雜。修習諸法如沒有精進的話,就不能達成,如有精進,則所願均能完成,所謂精進如意足),第三就是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意就是念,也就是專念於其境,一心正住。如不能至於一心專念的話,就不能觀法,如能一心,即所願皆得,所謂意-念如意足),第四就是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思惟就是思惟真理,心不馳散,修習諸法時,如能思惟的話,就所願均能達成,假如不思惟的話,就不能完成,所謂思惟如意足),這叫做如來善能分別而說四神足。
又告訴諸天們說:『過去的諸沙門、婆羅門,能用無數的方便,而顯現無量的神足(種種的神通),都是由於四神足所起的;正使當來的沙門、婆羅門之能用無數的方便,而顯現無量的神足的話,也是均由於四神足所起的;如今現在的沙門、婆羅門之能用無數的方便,而顯現無量的神足的話,也都是由於四神足所起的。』這時,梵童子即變化自己的形體為三十三身,而一一都和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同坐,而告訴他們說:『你現在看見我的神變力嗎?』回答說:『唯然!已見。』梵童子說:『我也同樣的修習四種神足之故,才能如是的作無數的變化。』
這時,三十三天的諸天們,都各作如是之念:現在梵童子獨在於我之坐,而說此話,而那位梵童子之一化身(變化之身),如一發語時,其餘的所化之身,也同時發出其語音;一位化身如默然的話,其餘的化身也同樣的默然。
這時,那位梵童子還攝神足(收拾其神通),而處在於帝釋之座,然後告訴忉利天的諸天們說:『我現在當應說,你們要善聽!如來、至真,乃自己用自己之力,而開闢三條徑路(欲完成喜樂而開的路徑),而自致於成就正覺的,那三種呢?或者有一種眾生,親近於貪慾,習於不善之行。那個人後來親近於善知識,而得以
聽聞法言,而法法成就(體得真實之法,成就真實之法)。於是,而離欲,而捨棄不善之行,而得歡喜心,而恬然快樂。又在於其快樂之中,再生大喜。有如有人之捨棄麄食,而餐具有百味之飯,食後充足,又求勝者那樣。修行的人,像如是的離不善之法,得歡喜快樂,又在於其快樂之中,再生大喜那樣。這就是如來乃以自己之力,去開闢的初徑路,而成就最正覺。
又有眾生,多於瞋恚,不捨棄其身口意的惡業。那個人後來遇到善知識,得以聽聞法言,法法成就(體得而成就真實之法),而離開身的惡行,離開口與意的惡行,而生歡喜心,而恬然快樂,又在於其快樂當中,再生大喜。有如人之捨棄麄食,而餐具有百味之飯,食後充足,而又求其勝的那樣。修行的人,像如是的離開不善之法,而得歡喜快樂,又在於其快樂當中,再生大喜,這就是如來所開闢的第二徑路。
又有眾生,為愚冥無智,並不識知善惡,不能如實而知苦、集、盡(滅)、道。那個人後來遇到善知識,得以聽聞法言,而法法成就(體得成就真實之法),而識知善與不善,而能如實而知苦、集、盡(滅)、道,而捨棄不善之行,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在於其快樂當中,再生大喜。有如人之捨棄麄食,而餐具有百味之飯,食後充足,再求其勝的那樣。修行的人,像如是的離不善之法,而得歡喜快樂,又在於其快樂當中,再生大喜,這就是如來所開的第三條徑路。』
這時,梵童子在忉利天上說此正法,毘沙門天王又為其眷屬說此正法,闍尼沙神又在於佛前說此正法,世尊又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又為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此正法。
這時,阿難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向因摩竭國人來至我所。請記而去。我尋於後。著衣持缽。入那羅城乞食。乞食訖已。詣彼大林。坐一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生處。時。去我不遠。有一鬼神。自稱己名。而白我言。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阿難。汝曾聞彼闍尼沙名不。
阿難白佛言。未曾聞也。今聞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為豎。世尊。此鬼神必有大威德。故名闍尼沙爾。
佛言。我先問彼。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稱見道跡。闍尼沙言。我不於余處。不在余法。我昔為人王。為世尊弟子。以篤信心為優婆塞。一心念佛。然後命終。為毗沙門天王作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極七往返。乃盡苦際。於七生名中。常名闍尼沙。一時。世尊在大林中一樹下坐。我時乘天千輻寶車。以少因緣。欲詣毗樓勒天王。遙見世尊在一樹下。顏貌端正。諸根寂定。譬如深淵澄靜清明。見已念言。我今寧可往問世尊。摩竭國人有命終者。當生何所。又復一時。毗沙門王自於眾中。而說偈言。
我等不自憶 過去所更事
今遭遇世尊 壽命得增益
又復一時。忉利諸天以少因緣。集在一處。時。四天王各當位坐。提頭賴吒在東方坐。其面西向。帝釋在前。毗樓勒叉天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釋在前。毗樓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東向。帝釋在前。毗沙門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釋在前。時。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後我坐。復有餘諸大神天。皆先於佛所。淨修梵行。於此命終。生忉利天。增益諸天。受天五福。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四者天樂。五者天威德。時。諸忉利天皆踴躍歡喜言。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爾時。釋提桓因知忉利諸天有歡喜心。即作頌曰。
忉利諸天人 帝釋相娛樂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法
諸天受影福 壽色名樂威
於佛修梵行 故來生此間
復有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復殊勝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樂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法
闍尼沙神復言。所以忉利諸天集法堂者。共議思惟。觀察稱量。有所教令。然後敕四天王。四王受教已。各當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異光照於四方。時忉利天見此異光。皆大驚愕。今此異光將有何怪。余大神天有威德者。皆亦驚怪。今此異光將有何怪。時。大梵王即化作童子。頭五角髻。在天眾上虛空中立。顏貌端正。與眾超絕。身紫金色。蔽諸天光。時。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請坐。時。梵童子隨所詣座。座生欣悅。譬如剎利水澆頭種。登王位時。踴躍歡喜。其坐未久。復自變身。作童子像。頭五角髻。在大眾上虛空中坐。譬如力士坐於安座。嶷然不動。而作頌曰。
調伏無上尊 教世生明處
大明演明法 梵行無等侶
使清淨眾生 生於淨妙天
時。梵童子說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我今更說。汝等善聽。如來弟子摩竭優婆塞。命終有得阿那含。有得斯陀含。有得須陀洹者。有生他化自在天者。有生化自在.兜率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者。有生剎利.婆羅門.居士大家。五欲自然者。時。梵童子以偈頌曰。
摩竭優婆塞 諸有命終者
八萬四千人 吾聞俱得道
成就須陀洹 不復墮惡趣
俱乘平正路 得道能救濟
此等群生類 功德所扶持
智慧舍恩愛 慚愧離欺妄
於彼諸天眾 梵童記如是
言得須陀洹 諸天皆歡喜
時。毗沙門王聞此偈已。歡喜而言。世尊出世說真實法。甚奇。甚特。未曾有也。我本不知如來出世。說如是法。於未來世。當復有佛說如是法。能使忉利諸天發歡喜心。
時。梵童子告毗沙門王曰。汝何故作此言。如來出世說如是法。為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如來以方便力說善不善。具足說法而無所得。說空淨法而有所得。此法微妙。猶如醍醐。
時。梵童子又告忉利天曰。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更為汝說。如來.至真善能分別說四念處。何謂為四。一者內身觀。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觀。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內身觀已。生他身智。內觀受已。生他受智。內觀意已。生他意智。內觀法已。生他法智。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念處。複次。諸天。汝等善聽。吾當更說。如來善能分別說七定具。何等為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七定具。複次。諸天。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何等謂四。一者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二者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三者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四者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
又告諸天。過去諸沙門.婆羅門以無數方便。現無量神足。皆由四神足起。正使當來沙門.婆羅門無數方便。現無量神足。亦皆由是四神足起。如今現在沙門.婆羅門無數方便。現無量神足者。亦皆由是四神足起。時。梵童子即自變化形為三十三身。與三十三天一一同坐。而告之曰。汝今見我神變力不。答曰。唯然已見。梵童子曰。我亦修四神足故。能如是無數變化。
時。三十三天各作是念。今梵童子獨於我坐而說是語。而彼梵童一化身語。余化亦語。一化身默。余化亦默。時。彼梵童還攝神足。處帝釋坐。告忉利天曰。我今當說。汝等善聽。如來.至真自以己力開三徑路。自致正覺。何謂為三。或有眾生親近貪慾。習不善行。彼人於後近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於是離欲舍不善行。得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如人舍於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自以己力開初徑路。成最正覺。又有眾生多於瞋恚。不捨身.口.意惡業。其人於後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離身惡行.口.意惡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如人舍於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二徑路。又有眾生愚冥無智。不識善惡。不能如實知苦.習.盡.道。其人於後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識善不善。能如實知苦.習.盡.道。舍不善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如人舍於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三徑路。
時。梵童子於忉利天上說此正法。毗沙門天王復為眷屬說此正法。闍尼沙神復於佛前說是正法。世尊復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復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正法。
是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意

本經敘述佛陀曾對十二大臣記說(預言),說他們命終之後,能得不還果(三果羅漢),五十餘人能得一來果(二果),五百人能得預流果(初果)。對於十六大國的民眾之命終後,會如何,都預言不遺,唯獨對於摩竭陀國中的一些人,並不蒙受記別(不另預言)。阿難乃替他們向佛請願。佛陀後人那伽城乞食,在一樹下冥想其事時,有位鬼神-闍尼沙,出現於佛前,自我介紹他曾為國王,後為優婆塞,深信佛陀、供養佛陀,專心念佛陀,命終後轉生為毘沙門天(多聞天)的太子,名叫闍尼沙。佛陀說此事給阿難知道,而記那位鬼神已得須陀洹果(初果)。其次是以闍尼沙神所說的方式記錄下來的,大意是:梵童子對於忉利諸天(三十三天,第二層天),以大梵天王之化身自居,現身於虛空中,而記別佛的弟子,及摩竭陀國的優婆塞等人。又說佛之善能分別解說四念處(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七定具(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四神足(集定斷行具神足、心定斷行具神足、精進斷行具神足、我定斷行具神足)。同時說明由於修四神足之故,自己得以變化三十三身。最後就佛之最正覺之授與,而開三徑路(為達喜樂,而開三種路徑,譯文詳)。
(此經之題解,以及下面諸經的大意,均錄自劣述長阿含的單行本。)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那提(那伽村,靠近於牛角娑羅林),住在於揵稚住處(以煉瓦建築的房屋),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俱在。
那時,尊者阿難,在靜室中打坐,他默自思念而說:甚奇!甚特!如來曾授與人記別(記別預言弟子們死後往生何處,乃至證果等事),乃多所饒益給眾生。如那位伽伽羅大臣命終之後,如來乃預先為之記別,說此人命終之後,已斷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見、疑惑、貪慾、瞋恚),即在於天上,取入滅度(涅槃),不再來此世間(不還果,在於色界天解脫)。第二之迦陵伽,第三之毗伽陀,第四之伽利輸,第五之遮樓,第六之婆耶樓,第七之婆頭樓,第八之藪婆頭,第九之他利舍妙,第十之藪達梨舍妙,第十一之耶輸,第十二之耶輸多樓,這些諸大臣等人之命終後之事,佛陀也為他們記別,說他們命終之後,因斷五下分結,就在於天上,而取入於涅槃,不再來此世間受生。又有其餘的五十人命終後之事,佛陀也為他們記別。說他們斷除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其淫、怒、痴(貪瞋痴)也已微薄,而得斯陀含(一來,二果),只要再一次來此世間,便會盡諸苦際(解脫生死苦惱)。又有五百人命終後之事,佛陀也為他們記別,說他們的三結已盡,而得須陀洹(預流,初果),不會再墮於惡趣,極七往返(最多七次往來於人天)後,就必定能盡苦際。有佛陀的弟子,在處處(到處)命終後之事,佛陀都為他們記別,說他們當中的某人,會生於某某地方,某某又會生於某某之處。那些住在於鴦伽國、摩竭陀國、迦屍國(位於摩竭陀國的西邊)、居薩羅國(拘薩羅,位於中印度的北部,和上列之摩竭陀當為強國之一)、拔祇國(跋耆,隔恆河,在摩竭陀國之北)、末羅國(位於拔祇國之北,以佛陀入滅之拘屍那城為首都)、支提國(在迦屍國之西,以憍賞彌城為首都)、拔沙國(跋磋,在支提國之南)、居樓國(拘留,恆河上流西岸,現在之德里)、般闍羅國(般遮羅,隔恆河,位於居樓之東)、頗漯波國(阿說迦)、阿般提國、婆磋國、蘇羅娑國(位於鹽牟那河西岸,北鄰婆磋,以末土羅為其都城)、乾陀羅國(占五河地方,旁遮普的西北,以咀叉始羅為首都)、劍並沙國(在印度河西岸,乾陀羅之西南,首都為墮羅缽底。以上為典型的十六大國,依經典而有多少的不同名稱,南傳即只列十國之名)當中,所謂十六大國里,如有人命終的話,佛陀都悉皆為他們記別。就中,摩竭陀國的人,均為是王的族姓,為國王所親任的,然而有人命終的話,佛陀卻不為他們記別。
那時,阿難在於靜室起來,到了世尊之處,以頭面禮拜在佛陀的雙足下,然後退坐在一邊,而白佛說:「我剛才在於靜室時,乃默白思念如下之事:甚奇!甚特!佛陀都授與人的記別,多所饒益於眾人。那些十六大國裡面,如果有人命終的話,佛陀都受記於他,唯有摩竭陀國的人們,乃為國王所親任的,如有命終的人的話,獨不承蒙佛陀的受記。唯願世尊!當為他們受記!唯願世尊!當為他們記別!如能饒益一切眾生的話,天人就能得以安隱的!再說,佛陀乃在於摩竭陀國的國內得道成佛的,而其國人命終之後,卻獨不受記與他們。唯願世尊您!當為他們記別!唯願世尊您!當為他授記!又摩竭陀國的缾沙王(頻婆沙羅,譯為影勝,有力的護法的一國王),乃歸依而為優婆塞(近事男,在家學佛,親近奉事三寶的弟子,四眾之一)。王乃篤信佛陀您,都恭設很多的供養,然後才命終,國人都由於此王的信仰深固之故,有好多人乃起信解,而曉得供養三寶,然而現在,如來卻不為他授記。唯願世尊!當應記別於他,以饒益於眾生,使天人都能得到安隱!」那時,阿難為了摩竭陀國的國人,而勸請世尊后,就從其座起,禮拜佛陀後,離開現場。
那個時候,世尊乃著衣持缽,進入那伽城(那提)去乞食後,到了大林的地方,坐在於一樹下,在那裡思惟摩竭陀國的國人命終之後的往生之處。在這時候,離開佛陀不遠的地方,有一位鬼神,自稱自已的名,而白世尊說:「我是闍尼沙!我的名叫做闍尼沙!」(譯為人仙、勝威,頻婆娑羅王死後,生在於毘沙門天宮)。
佛陀說:「你到底是為了甚么事,而自稱自己的名叫做闍尼沙呢?你到底是由於何種法,自己以妙言而稱說你已得見道呢?」(從於佛道,而現垂跡)。闍尼沙回答說:「我並不是其餘之處的人。我本來為人的國王,在於如來之法中,為一優婆塞。我乃專心一意的念佛,而取於命終(虔信三寶,至於死亡),因此之故,得生為毘沙門天王(北方的多聞天)的太子。自從為天的太子以來,都恆常的照明諸法,而得須陀洹(入流,初果),已不會再墮於惡道,在於七生中,都常為名叫闍尼沙。」
這時,世尊在於大林之處,隨宜而住後,就詣於那陀揵稚處(那提市郊的煉瓦的房屋)。回到其屋後,乃就座而坐,而告訴一位比丘說:「你持我的聲(傳我的話),去叫阿難來。」那位比丘回答說:「唯然!」就承受佛令,去叫阿難來。
阿難就隨時報到,到了世尊之處,以頭面禮拜佛陀的雙足,然後住在於一邊,他白佛說:「現在觀察如來您的顏色,乃勝於平常之時,諸根(眼等六根)都非常的寂定。到底是安住於何等的思惟,容色才會這樣的勝於平常呢?」
那時,世尊告訴阿難說:「你曾經為了摩竭陀國的國人,而來到我處,請願為他們授記,然後離去。我就在於隨後,著衣持缽,進入於那羅城(那提城)去乞食,乞食之事完畢之後,就到大林,坐在於一樹下,正在思惟摩竭陀國的國人之命終後的生處。這時,離開我不遠的地方,有一位鬼神,自稱自己的名,而白我說:『我叫做闍尼沙!我叫做闍尼沙!』阿難!你曾經聽過那位闍尼沙的名嗎?」阿難白佛說:「未曾聽過的。現在聽到其名,乃生怖畏,衣毛都為之倒豎起來。世尊!這位鬼神必定有大威德,因此之故,名叫闍尼沙吧!」
佛陀說:「我剛才問他:『你到底是依於甚么法,自己以妙言,而稱說已見道呢?』闍尼沙說:『我並不是在於其餘之處,不依在於其餘之法。我往昔之時,乃為人王,而為世尊的弟子,由於篤信心而為優婆塞,專心一意的念佛,然後在命終之時,作為毗沙門天王的太子,而得須陀洹(預流,初果),已不會再墮於惡趣,極七往返(最多來迴轉生於人天各七次),就能盡諸苦際。在於七生當中,都常名叫闍尼沙。有一個時候,世尊在於大林中的一樹下而坐,我在那時乘天上的千輻的寶車,有了少少的事緣,欲詣於毘樓勒天王(增長天王,居南方)時,遙見世尊在於一樹下,顏貌很端正,諸根都寂定,譬如深淵,非常的澄淨清明那樣。我看見之後,就自念而說:我現在寧可往問世尊,有關於摩竭陀國人之有命終之人的話,當會轉生於何處之事。』又有一時,
毘沙門天王,曾親自在於大眾當中,說偈而說:
我等不自憶過去所更事今遭遇世尊壽命得增益
(我們自己不能憶念自己的過去世所更生過之事。而現在由於遭遇世尊的緣故,壽命都得以增益。)
又有一時,忉利天的諸天們,由於一些少事緣,而聚集在於一處。那時,四天王則各當其位而坐,提帝賴咤(持國天),在於東方而坐,其面即向於西方,帝釋天正在他的前面。毗樓勒天(增長天)在於南方而坐,其面向於北方,帝釋天就在於他的前面。毗樓博叉天王(廣目天)在於西方而坐,其面向於東,帝釋天則在於他的前面。毗沙門天王(多聞天)在於北方而坐,其面向於南,帝釋天在於他的前面。這時,四天王都先坐定後,然後我才坐下來。又有其餘的諸大神天,他們均為是從前曾在於佛所,淨修梵行,而在這裡命終,而生在於忉利天,而增益諸天,而受天的五福的。所謂第一就是天壽,第二就是天色,第三就是天的名稱,第四就是天樂,第五就是天的威德。這時,諸忉利天,都踴躍歡喜而說:能增益諸天眾,而減損阿須倫眾!那個時候,釋提桓因(帝釋天)知道忉利天的諸天眾,都具有歡喜心,就作偈而說:
忉利諸天人帝釋相娛樂禮敬於如來最上法之王
諸天受影福壽色名樂威於佛修梵行故來生此間
復有諸天人光色甚巍巍佛智慧弟子生此復殊勝
忉利及因提思惟此自樂禮敬於如來最上法之王
(忉利天的諸天人們,都和帝釋我,互相得娛樂,都禮敬於如來,禮敬於最上之法之王〔如來為法王〕。諸天們均為是受佛的教化的影響,而具有了天福、天色、天名稱、天樂、天威的五福。都在於佛所修持梵行,因此之故,才來生到於此天上之間的。)
(又有諸天人,他們的光色都非常的巍巍〔高大〕。佛陀的有智慧的弟子,生在於這裡,又為殊勝的了。忉利天的諸天們,以及釋提桓因我,都思惟此事,而自樂,而禮敬於如來,禮教於最上的法之王!)
闍尼沙神又說:『切利天的諸天們會聚集在於法堂(善法堂)的所以(原因),就是要共議思惟,觀察稱量,而有所教令的,然後乃敕教於四天王。四天王受教後,就各當位而坐。坐後不久之時,有一大異光,普照於四方。這時忉利天的諸天們看見此異光後,都大大的驚愕而說:現今的此異光,是否將會有甚么怪異呢?其餘的大神天之有威德的,也皆驚怖而說:現在此異光,將會有甚么怪異呢?這時,大梵天王即化作一位童子,其頭上有五角之髻,立在於天眾的上面的虛空中。其顏貌乃很端正,乃超絕於眾。其身為紫金色,會遮蔽諸天之光。這時,忉利天的天
眾,也不起迎,也不恭敬,又不請其坐下。當時,梵童子就隨所詣之座而坐,坐後即生欣悅。其欣悅的情景,乃譬如剎帝利之用水澆其頭之種(以水灌頂,正式登基為王的儀式),而登王位時,會踴躍歡喜那樣。他坐下不久之時,又自變化其身,作為童子之像,其頭上有五角之髻,在於大眾的上面的虛空中坐下,譬如大力士之坐在安座,嶷然不動那樣。乃作偈頌而說:
調伏無上尊教世生明處大明演明法梵行無等侶
使清淨眾生生於淨妙天
(調伏〔調御丈夫,指佛能調伏眾生〕的無上尊,乃教導世間的眾生,生起光明之處。大明〔明行足,指佛智慧光明,行遍一切〕能演說光明之法,其梵行乃沒有人能相匹等侶的。能使眾生得清淨,而往生於淨妙之天!)
當時,梵童子說此偈後,告訴忉利天們說:『凡是其有音聲的,如具有了五種的清淨的話,才能名叫梵聲(大梵天王所出的罄音)。那五種呢?第一就是其音為正直,第二就是其音為和雅,第三就是其音為清徹,第四就是其音為深滿,第五就是周遍遠聞。具有了此五種音,才能名叫梵音。我現在要再說,你們要善聽!如來的弟子當中,出身在摩竭陀國的優婆塞(在家虔信的弟子),有的在其命終之後,得證阿那含果(不還,三果),有的得證斯陀含果(一來,二果),有的得證須陀洹果(預流,初果),有的往生於他化自在天(第六天),有的往生於化自在天(第五天),有的生於兜率天(知足天,第四天)、焰摩天(時分天,第三天)、忉利天(三十三天,第二天)、四天王天(第一天)。有的轉生為剎帝利(王族)、婆羅門(淨裔,神職)、居士(長者)、大家(有力勢的人),而享五欲自然的。這時梵童子,又用偈頌而說:
摩竭優婆塞諸有命終者八萬四千人吾聞俱得道
成就須陀洹不復墮惡趣俱乘平正路得道能救濟
此等群生類功德所扶持智慧舍恩愛慚愧離欺妄
於彼諸天眾梵童記如是言得須陀洹諸天皆歡喜
(摩竭陀國的優婆塞當中,諸有命終的人,有八萬四千人,我都聽說均為已得道,而成就須陀渲〔入聖人之流,初果〕,不再會墮入於諸惡趣了。都乘著平正之路,而得道,而能救濟。像這些眾生之類的,都是功德所扶持的。都有智慧,而捨棄恩愛,有慚愧而離開欺妄的。對於那些諸天眾,梵童子的我,乃憶記如是。我說他們都得須陀洹果,諸天們都非常的歡喜。)
這時,毘沙門(多聞)天王聽此偈後,歡喜而說:世尊出現在世間,而演說真實之法,甚奇!甚特!乃為未曾有之事!我本來不知道如來出現於世間,演說如是之法。在於未來世當中,當會又有佛陀說如是之法,而能使忉利天的諸天們發歡喜心!
這時,梵童子告訴毘沙門天王說:『你為甚么緣故,而作此言呢?你為甚么說:如來出現於世間演說如是之法,為甚奇!甚特!為未曾有之事呢?如來乃以方便力,而說善與不善。雖具足而說法,而無所得,說空的淨法,乃有所得。此法乃為微妙之法,有如醍醐味(五味中的最上之味)哩!』
當時,梵童子又告訴忉利天的諸天們說:『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當會更為你們說。如來、至真(真正究竟證悟者,應供),乃善能分別而說四念處。那四種呢?第一就是內身之身觀(觀身不淨),都精勤而不懈,專念而不忘,而除棄世間的貪愛。對於外身之身觀(一切世上萬物)也是一樣,也是精勤而不懈,專念而不忘,而除棄世上的貪憂。對於內外身之觀察,也都同樣的精勤而不懈,專念而不忘,而除棄世上的貪愛。對於受、意(心)、法的觀察,也是一樣的精勤而不懈,專念而不忘,而除棄世上的貪憂。對於內身的觀察後,而生他身之智。內自觀受後(觀受是苦),而生他受智。內自觀意後(觀心無常),而生他意智(他心智)。內自觀法後(觀法無我),而生他法智。這就是如來之善能分別而說四念處。
又次,諸天!你們要善聽!我當會更為你們說如來的善能分別說的七定具(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等七種修學正定的資糧)。那七種呢?所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這就是如來的善能分別說之七定具。
又次,諸天們!如來乃善能分別而說四神足(為神通之成就圓滿所須要的四道,也就是四種禪定),那四種呢?第一就是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修習欲定勤行成就的神足。欲為希向喜樂,修習諸法,如無樂欲之心,就不能達成,如有樂欲,就所願都能達成,所謂欲如意足),第二就是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精進就是專心觀察真理,並沒有間雜。修習諸法如沒有精進的話,就不能達成,如有精進,則所願均能完成,所謂精進如意足),第三就是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意就是念,也就是專念於其境,一心正住。如不能至於一心專念的話,就不能觀法,如能一心,即所願皆得,所謂意-念如意足),第四就是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思惟就是思惟真理,心不馳散,修習諸法時,如能思惟的話,就所願均能達成,假如不思惟的話,就不能完成,所謂思惟如意足),這叫做如來善能分別而說四神足。
又告訴諸天們說:『過去的諸沙門、婆羅門,能用無數的方便,而顯現無量的神足(種種的神通),都是由於四神足所起的;正使當來的沙門、婆羅門之能用無數的方便,而顯現無量的神足的話,也是均由於四神足所起的;如今現在的沙門、婆羅門之能用無數的方便,而顯現無量的神足的話,也都是由於四神足所起的。』這時,梵童子即變化自己的形體為三十三身,而一一都和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同坐,而告訴他們說:『你現在看見我的神變力嗎?』回答說:『唯然!已見。』梵童子說:『我也同樣的修習四種神足之故,才能如是的作無數的變化。』
這時,三十三天的諸天們,都各作如是之念:現在梵童子獨在於我之坐,而說此話,而那位梵童子之一化身(變化之身),如一發語時,其餘的所化之身,也同時發出其語音;一位化身如默然的話,其餘的化身也同樣的默然。
這時,那位梵童子還攝神足(收拾其神通),而處在於帝釋之座,然後告訴忉利天的諸天們說:『我現在當應說,你們要善聽!如來、至真,乃自己用自己之力,而開闢三條徑路(欲完成喜樂而開的路徑),而自致於成就正覺的,那三種呢?或者有一種眾生,親近於貪慾,習於不善之行。那個人後來親近於善知識,而得以
聽聞法言,而法法成就(體得真實之法,成就真實之法)。於是,而離欲,而捨棄不善之行,而得歡喜心,而恬然快樂。又在於其快樂之中,再生大喜。有如有人之捨棄麄食,而餐具有百味之飯,食後充足,又求勝者那樣。修行的人,像如是的離不善之法,得歡喜快樂,又在於其快樂之中,再生大喜那樣。這就是如來乃以自己之力,去開闢的初徑路,而成就最正覺。
又有眾生,多於瞋恚,不捨棄其身口意的惡業。那個人後來遇到善知識,得以聽聞法言,法法成就(體得而成就真實之法),而離開身的惡行,離開口與意的惡行,而生歡喜心,而恬然快樂,又在於其快樂當中,再生大喜。有如人之捨棄麄食,而餐具有百味之飯,食後充足,而又求其勝的那樣。修行的人,像如是的離開不善之法,而得歡喜快樂,又在於其快樂當中,再生大喜,這就是如來所開闢的第二徑路。
又有眾生,為愚冥無智,並不識知善惡,不能如實而知苦、集、盡(滅)、道。那個人後來遇到善知識,得以聽聞法言,而法法成就(體得成就真實之法),而識知善與不善,而能如實而知苦、集、盡(滅)、道,而捨棄不善之行,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在於其快樂當中,再生大喜。有如人之捨棄麄食,而餐具有百味之飯,食後充足,再求其勝的那樣。修行的人,像如是的離不善之法,而得歡喜快樂,又在於其快樂當中,再生大喜,這就是如來所開的第三條徑路。』
這時,梵童子在忉利天上說此正法,毘沙門天王又為其眷屬說此正法,闍尼沙神又在於佛前說此正法,世尊又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又為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此正法。
這時,阿難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