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橋村

閆橋村隸屬萊城區楊莊鎮,位於萊城西18公里處,楊莊鎮政府駐地東南部3.5公里。南與牛泉鎮呂家小莊隔汶河相望,北鄰楊莊鎮的小橋溝村,東與方下鎮的西五龍口接壤,西為馬家廟村。新舊泰萊公路穿村而過,南依汶河,北靠長埠嶺,村西南水溝上的大橋(閆橋)是自古以來泰萊交通要道上的必經之橋,所以閆橋村小有名氣。現有人口469人,耕地755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閻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電話區號:0634
  • 地理位置:楊莊鎮政府駐地東南部3.5公里
簡介,閆橋戰鬥,革命傳統,

簡介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萊蕪全圖”標註“閆家橋”。據村中關帝廟碑記載,元末閆姓建村,原名大閆家莊。自1957年後,以橋名村,與小閆橋合為一行政村,取名閆橋村。
據傳閆姓建村後,為了種地方便,閆姓兄弟分家,弟弟又在村北約半里路蓋房耕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現在的小閆橋村。大約在元朝末年,閆姓外遷,從此閆橋村就沒有姓閆的,只存有閆家的墓地在此。現全村有魏、李、王、徐、劉、陳、吳、許、朱九姓。
該村1939年以前隸屬毛埠保;1939年後隸屬楊莊區(九區);1951年至1953年劃歸魯西區(四區);1953年至1955年又劃回楊莊區(十五區);l958年3月至10月撤區建鄉劃歸魯西鄉;1958年10月又劃回楊莊人民公社;後公社改名辦事處、鎮,隸屬關係未變。

閆橋戰鬥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抗日軍民在此打的一次漂亮伏擊戰—閆橋戰鬥。1944年9月30日(農曆八月十四日),敵偽吳化文所屬何芳部隊600餘人,從泰安東來。閆橋村地下黨奉軍分區指示,派村民張清鋒等人假裝民夫推著小木車在泰萊公路上觀察敵情。適值敵軍走得人困馬乏,敵人便讓張清鋒一夥給他們推著槍枝物品。張清鋒一夥見機行事,就把槍枝結結實實地捆在木車上。此時,我軍早已暗暗埋伏在大閆家莊,在莊南屋脊上布上了機槍,等著敵人進入我包圍圈。當敵軍走到閆橋時,突然槍炮齊鳴,緊接著衝鋒號聲響起。敵軍還沒解下槍還擊,大部分就命喪黃泉。我軍戰士像箭一樣沖了過去。下午一點左右戰鬥打響,不足兩個小時結束戰鬥,俘虜5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於是“閆橋”的名聲也就隨之響亮起來。
閆橋村,舊社會還有數座神廟,這些神廟的建立充分表現了舊社會人們無法與大自然抗拒而卻期盼能過上好年景的心態。其中村西的龍王廟,廟門上的一副對聯寫道:“雷一聲驚天動地;雨三陣溝滿河平”;橫批是:“風調雨順”。廟內有四座神像:龍王、風婆婆、雨婆婆、牛魔王。當天旱時,老百姓就把“龍王”抬出來,向它身上潑水,放在太陽下暴曬,以此逼迫“龍王”降雨。

革命傳統

閆橋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36年就有了閆橋村第一批共產黨員,他們是劉玉吉、王洪才等。閆橋村人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同敵人作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為共和圍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1946年大動參時,青年人紛紛報名參軍,當時青年書記李振江(19歲)帶頭參軍,婦女幹部康葉玲送郎(李振昌)參軍,一時傳為佳話。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中村人李光興、李振昌、李振雨相繼積極報名去朝鮮參戰。
閆橋村人一向重視教育,因為村小,人窮,直到1959年8月,才首次建起閆橋國小。1984年10月,撤銷閆橋國小合併到大橋溝國小。同年,李振河之子李興江考入泰安師專,是閆橋村第一個大學生。2001年8月,王勝斌之子王建利考入山東農業大學,這是閆橋第一個本科生。
閆橋村人為改變家鄉一窮二白的面貌,戰天鬥地,治山治水。1975年就成立了農田建設專業隊,號稱“鐵疙瘩隊”,他們將閆橋的荒地、茅草灘,整成了穩產高產的良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