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培棠(1864—1942)字甘園,自號輞口樵者,室稱晚照樓,故又號晚照樓主。陝西南田人,僑居上海。仿製古銅器,有獨到技能。收藏書、畫、碑帖頗多,書法篆、隸、真、草,隨意揮毫。指頭書、畫、山水花卉,饒有佳趣。抗戰時期逝世,年將八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閻培棠
- 出生日期:1864年
- 逝世日期:1942年
人物生平,創辦學堂,藝術成就,
人物生平
閻培棠生於耕讀世家。清光緒十四年(1888)考中秀才。
光緒十七年,入關中書院求學,曾考中副貢,任山西府經歷(布政司辦理文書之官)。他為人正直,潔身處世,看不慣官場黑暗,就棄官回陝,從事文化教育事業。
在1897年的維新浪潮中,閻培棠會商毛昌傑、王立齋、閻培芝諸人在西安創辦《廣通報》。報館設在得廬巷路東中段,閻培棠自任總編輯兼社長,毛昌傑、肖開泰任主筆,並聘請陝籍御史宋伯魯及于右任為特邀記者,陝西藩台樊增祥為其題寫報頭。《廣通報》的發行大致是每月三期,每份100文銅錢,全年購買的話是360文錢。《廣通報》的內容,從其宗旨可知:擁護維新,廢除八股,興學治愚,教育救國,倡導商務,力學工藝,改良中華。《廣通報》是從教育的角度入手,宣傳新學西學,訴諸教育救國要求,內容多講教育革新時務,為維新變法造勢,稱它為維新教育報當不為過。如第一期即有閻培棠所寫《論格致之益》,後又有第四期《論格致之益續前稿》以及《以電代燭解》。《廣通報》的文字內容來源,囿於西北條件所致,首先是從所訂閱的沿海各地維新報刊,例如《萬國公報》、《時務報》、《申報》等報刊中進行精心摘錄,包括講西學、廢八股、辦新學、講求工藝等。其次是國內政策、上諭,以及國外的新聞,例如《論地球香業》《印度茶葉情形》等。最後一部分內容是閻培棠、宋伯魯等人自行采編的報導、評論、宣傳維新的詩歌之類。《廣通報》每半月出刊一期,每期20頁,均系木版印刷。由於該報能適應時代潮流,宣傳維新,反對封建,所以很受讀者歡迎, 不僅陝西各階層人士紛紛訂閱,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也有一定的銷售量。“ 戊戌維新” 失敗後, 宋伯魯被革職充軍,《廣通報》也被迫停刊。
《廣通報》的產生意義非凡,雖然它也存在許多缺點和不成熟之處,例如采編、撰寫隊伍人數少;原創性低,多為摘錄《時務報》等諸報再冠以《廣通報》之名再予以發售等,但是它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首先它是陝西近代第一份正式的報紙,開了私人辦報的先河,有利於民智的開發。其次是在傳播新學教育方面貢獻影響極大,其教育救國的宗旨,點明了其欲教化普通民眾與士子的目的,更大量傳播了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與時事,其言廢八股、宣傳教育改革,也應在陝西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最後,由於該報的影響,官府多次欲以“盛惑人心,圖謀造反”的罪名將其停辦,然其生命力與影響力卻已深深紮根於民眾之中,影響、教育了許多有識之士。正是這些人,推動了陝西的維新教育改良及革命事業。
創辦學堂
1903年閻培棠回陝後創辦了陝西一所私立學堂——紳立蒙養國小堂,校址在小車家巷。次年遷至西木頭市,後又遷至南院門,設立“文化教育用品商館”。光緒三十年改稱“甘園學堂”,是陝西第一所私立學堂。初辦規模很小,後增設高級班,發展到200多人。課程開設除《四書》《五經》外,有國文、算術、歷史、地理、唱歌、體操、物理、植物、人體解剖等,人稱之為“洋學堂”。學校重視用圖表、標本及現場參觀等方式進行直觀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禁止學生吸菸飲酒,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學堂內設立女校,以他妻子楊雅閣名字命名,叫雅閣女校。楊雅閣主持女校,併兼教師,其餘教師由甘園學堂教師兼任。這是陝西第一所女子學校,起了開通風氣及提倡女權作用。他提倡新戲劇,1927年同藝術家李游鶴在自己家中創辦廣益娛樂社。不顧當時社會輿論壓力,自編自演,還同妻子、子女同台演出。這不僅是西安男女同台演出新戲的開創,而且對移風易俗起了推動作用。
藝術成就
光緒三十四年(1908),“甘園學堂”被迫關閉後,閻培棠開始從事古物收藏,經營仿製古董。他具有很高的鑑定金石字畫能力,是當時享有盛名的金石鑑賞家。他收藏了大量歷代古器、書畫、碑帖,其中《續蘭亭修禊圖》和漢與華宜瓦是稀世珍品。他仿製的古銅器造像及書畫,工藝精巧,近乎真品,難辨真偽。
閻培棠還是全國著名的書畫家,尤其擅長指書畫,即用指頭、指甲和手掌作書畫,自辟蹊徑,獨具風格,遐邇聞名。1924年7月,魯迅先生到西安講學,專程於19日下午,登門拜訪了閻甘園先生。當天,閻甘園先生以指為筆畫了一幅指畫,連同漢《朝侯小子碑》的精拓本一起送給魯迅先生。1927年,馮玉祥在西安時就曾向閻學習書畫。後馮去南京,邀閻同往。1931年至1934年間,閻在上海先後出版過兩輯《晚照樓書畫集》,舉辦過兩期晚照樓藝術講習班,講授書法、篆刻及《說文解字》,並著有《說文階梯》《晚照樓六書講義》等書。1931年,日本東京召開中日書畫聯展會,中國政府選派閻與張大千、王一亭、張善子等20名書畫界名流前往參加。他在日本期間,多次為日本觀眾作現場書畫表演,以指代筆,即興而作,觀者無不為之驚嘆,一時在日本廣為傳誦。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由上海返回西安,繼續從事論文寫作與古籍研究,亦作書畫,終日不懈。
1942年8月13日因腦溢血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