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梁氏宗祠

閩粵梁氏宗祠

閩粵梁氏宗祠,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青塘村,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省內唯一一個一姓兩省共用的祠堂。

閩粵梁氏宗祠由梅州梁氏後裔梁淦三倡議所建,700多年前,梁文生公從福建寧化遷至松源,並在此開枝散葉,梁氏後人遷往南方各地,並出海輾轉到東南亞等地。據統計,由松源梁氏宗祠走出的梁氏後人已逾70萬。為了讓文生公的後人能相聚一地祭拜祖先,回望家鄉,180多年前,梁鑑三公將松源梁氏祠堂重新整修,並命名為“閩粵梁氏宗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粵梁氏宗祠
  • 時代:明-清 
  • 管理單位:梅縣區松源鎮 
  • 地理位置: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青塘村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建築文化,建築價值,祭祖活動,歷史記載,家族名人,保護方案,

歷史沿革

松源鎮位於廣東和福建交界。自古以來,從中原到梅州的人都要經過松源,因此松源也成為了許多姓氏入梅的第一站。據梁氏族譜記載,閩粵梁氏人家的根在中原的陝西“安定”(今延安附近),“安定堂”也成為了閩粵梁姓的堂號。後來經過幾次遷徙後,梁氏族人來到福建的寧化
宋末元初,梁氏68世梁文生和夫人帶領同宗男女老少百餘人舉族南遷,由福建寧化遷到梅縣松源鎮開基,為最早入梅州的梁氏。開基祖文生公為入梅始祖,而後梅州梁氏分為三個支系再次遷徙。梁氏71世振鴻(松源公)、梁氏72世梁福(松岡公)遷居梅縣松口鎮,以及梁氏72世梁祿(松淵公)後居梅州城區,後裔遷居各地。
閩粵梁氏宗祠
祠堂正廳

建築格局

祭祖祠、祖墓是紀念祖宗、激勵後人的傳統宗族文化活動,世代相傳一直沿襲。而今梅州各地梁氏都建有祠堂約20個,規模有大有小,有總祠有分祠。
宗祠的風水是‘螃蟹過塘’,當年梁淦三一眼就看中了這個地方,覺得是個風水寶地,便倡議再次修建宗祠。宗祠面積約5000平方米,大門外的那口池塘原有兩個蟹眼是宗祠的風水,後牆是個半圓形的花苑,花苑的圍牆後面是約有三畝地的風水林,名為封圍山。

建築文化

建築價值

700多年前,當梁氏入梅始祖文生公來到松源定居後,便在此建造了一個祠堂,並一直沿用。
閩粵梁氏宗祠不僅是梁氏族群由福建遷徙至梅州建起的第一個祠堂,也是廣東唯一的一姓兩省共有的宗祠,極具歷史宗祠文化價值,具有文物保護意義。

祭祖活動

閩粵梁氏宗祠建祠作為兩省共有的宗祠,從中走出的梁氏宗親如今已超過70萬人,它成為連線閩粵兩省以及港澳台梁氏宗親的紐帶。按照宗祠的傳承,各地每年分春季(農曆正月十三)、秋季(農曆十月二十)舉辦兩次族事活動。閩粵梁氏宗祠舉行大型的族群團聚活動,讓後人銘記梁氏的家訓家風家規。
在180多年前的清朝時期,由松源梁氏走出的後人鑑三公任職福建上杭同知,每年都會回到松源祭祖。見到宗祠破爛、狹窄,便有了重修想法。1836年,鑑三公召集人馬,按照客家建築風格對宗祠進行了重修,並命名為“粵梁氏宗祠”,要求子孫後代都要回到松源祭祀祖先。
按照梁氏宗親的規定,每年春季(農曆正月十三)、秋季(農曆十月二十)是該宗祠的重要族事活動。2016年11月19日,閩粵梁氏宗祠迎來了近年來最隆重的一場族群大團聚。來自福建、廣東、湖南及江西等千餘人來到祠堂,舉行宗祠重建180周年紀念活動。他們都是開基祖文生公的後人,他們相聚一起,參觀祠堂、談往事、拉家常,一同回顧梁氏的家風家訓。

歷史記載

由鑑三公親自撰寫的《松源建祠引》詳細記載了歷史:“松源故為大堡,然多編戶少旅寓集之,北有大山宮小山馬焉日虎寨舊有宗人結盧其下至者主之,崗巒圍保,溪水溁繞,隱若大環惜宇狹隘,且為日浸久,大有禿廢之憂,主人力不能復舊,觀謀所以新土木合享祀者,編商族人,拓為總祠,其居閩上杭、武平之舊族及遷各屬之宗支,亦祇奉桃,主來藏於廟,心境瞿然是舉也。”

家族名人

700多年來,閩粵梁氏宗祠先後湧現出1位狀元、9位進士,解放前後還出過10位將軍、1位工程院院士和1位科學院院士,同時還有體育界的知名人士和表演藝術家,代代人才輩出。
梁亮勝,香港絲寶集團董事長、客商傑出代表。

保護方案

閩粵梁氏宗祠被評為“梅州市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