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清茶口粉乾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
- 保護單位:閩清縣文化館
- 項目編號:Ⅷ-23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榮譽表彰,衍生節目,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據《閩清縣誌》(1993年版)記載,茶粉乾加工生產大約始於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閩清茶口粉乾被閩清當地百姓作為居家必備的精細食品,用於待客、饋贈或祭祀。《福州市志》載:鄭和下西洋時,就帶有福州粉乾,沿途饋贈,外國友人稱讚不已。可見福州粉乾在明朝時就負有盛名,揚名海外。
現代福州粉乾不僅供應福州、南平、三明、廈門、北京、上海、武漢、廣州、香港等主要城市,還遠銷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
工藝特徵
“閩清茶口粉乾”外觀特色為潔白勻長,表面光滑,富有光澤,呈晶瑩半透明狀,色澤純淨均勻,米香味濃郁,內質特色為細潤柔韌,質地純正細密,味道清純,久煮不糊不斷條,翻炒不粘不糊。柔韌富有彈性,隔餐不餿,富含纖維、胺基酸,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劑,其澱粉含量僅百分之七十三左右,適宜糖尿病患者食用。
工藝流程
“閩清茶口粉乾”原料為精選大米,輔料為山泉水,經十三道手工工藝加工而成。
茶口粉乾的製作需要結合氣溫、濕度、風力等因素,經過淘米、磨漿、壓漿、搗丸、煮丸、壓粉、煮粉等十三道工序,這些工序環環相扣。
據介紹,先要將浸泡後的大米磨成米漿,再把磨好的米漿壓乾製成團,接著將“生丸”放到鍋內煮至七八分熟,撈起放到石臼或擠壓機搗煉並製成粉丸,而後靜置一段時間。粉丸做好後要用壓粉機壓成粉條,並放進沸水中煮幾分鐘,這個環節叫“煮粉”,然後撈起風乾。林建輝說,整個流程下來,一般需要兩三天。所以,生產粉乾前,要判斷接下來兩三天會不會下雨。這不單靠天氣預報,還要憑藉長期積累的經驗。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林建輝,男,1970年1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清茶口粉乾製作技藝”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2年7月,國家質檢總局宣布對閩清茶粉乾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3年12月,福建省地方標準《地理標誌產品 茶口粉乾》獲批通過,對閩清茶口粉乾的生產技術、產品質量、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及標誌、包裝、運輸和儲存做出具體規定。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8年,閩清茶口粉乾被評為“福建省鄉鎮企業百項名牌產品”“福州市著名商標”。
2000年,閩清茶口粉乾被評為“省名牌農產品”。
2004年,省政府組織複評時,閩清茶口粉乾再次被評為“福建省名牌產品”。
2020年12月,茶口村憑藉粉乾產業入選2020年度福建省“一村一品”示範村名單。
衍生節目
2018年6月12日,通過CCTV-7《鄉村大世界》系列節目《家鄉》攝製組走進閩清,向全中國展示閩清粉乾美食,感受“閩清粉乾”文化,央視新聞、新浪新聞、騰訊新聞、央視網、中國網等多家媒體全程同步網路直播。
文化軼事
在閩清民間,有一個關於茶粉乾起源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閩清五都(今塔莊)蘆溪半山上有一個林姓小伙。一次他挑賣柴火到六都(今坂東)一戶大財主家,見其家下水道滿是吃剩倒掉的雪白的大米飯,返回時便把它撈起帶回洗淨後煮吃,一時吃不完就把它曬乾。幾天后,他再次挑柴到財主家,又在其家下水道里撈回了不少白米飯。時間一久,他從財主家下水道撈回曬乾的大米飯有很多。米飯曬乾後再煮了吃,口感差,於是就進行加工。他拿出一些飯乾煮透後放到石臼搗打成團,接著用“薯擦”擦成細條曬乾。飯乾經過加工後再煮,好吃多了。後來他把加工的飯乾粉條挑去賣,很受歡迎。
不久,林姓小伙便從蘆溪村遷居到山腳下的茶村,繼續加工飯乾粉條售賣,也有用新收成稻米加工的,其他人也跟著效仿。據說茶粉乾就這樣發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