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始建於2003年,現設有本科服裝設計與工程、紡織工程、藝術設計三個本科專業,有紡織工程(針織服裝)、服裝設計與工程、
服裝藝術設計、家紡藝術設計、服裝時尚與表演、時尚傳媒設計等6個本科專業方向,具有相應專業的學士學位授予權。自2003年9月招收本科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2004年增設本科藝術設計專業,2005年增設本科紡織工程專業。目前,同時,與香港理工大學、台南套用科技大學實施學科共建,與都市麗人共同培養卓越工程師人才。
學科定位:面向海峽西岸紡織服裝產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客觀規律,實施“按發展需要培養人”的戰略,堅持“專業面向產業,教學緊盯行業,科研緊貼企業,服務促進就業”的辦學模式,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教學核心,以合作教育為主要人才培養模式,以職業發展為基本定位,培養具有藝術工學特色、具有較強實踐能力、較強適應能力、較強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
學科特色
現有服裝設計與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一個,服裝材料學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福建省級精品課程3門,服裝設計與工程省級重點學科一個,省級特色專業一個,紡織服裝福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服裝設計和服裝工程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2個,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及二等獎2項,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條件建設、社會服務以及對外交流等各方面開展紮實有效的工作,藝術工學特色辦學模式在海峽西岸形成廣泛影響,成為海峽西岸高等服裝教育的一面旗幟。
教學隊伍
擁有教育部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指委委員1人,博士生導師1人,閩都學者1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專兼職高級職稱10餘人,講師30餘人。並邀請有韓國產業協會會長成秀光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陶肖明教授、“十佳設計師”曾鳳飛、楊子、蔡美月、福州市科技局黃琪生教授、福建省輕紡建築設計院戴國榮教授高級工程師、國家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王明葵教授高級工程師、宏遠紡織集團公司的葉敏高級工程師、省纖維檢驗所楊瑜榕教授高級工程師、林登光教授高級工程師等加盟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兼職教師隊伍,基於省級服裝設計教學團隊和省級服裝工程教學團隊,形成了以閩都學者領銜的一支藝術工學教師隊伍。
科研優勢
依託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和閩江學院紡織服裝研究所,主動融入海峽西岸紡織服裝行業,積極地為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服務。先後於2004年創建有福州市紡織服裝行業技術創新中心(福州市科技局等批准),2005年在洪塘校區共建有服裝實訓廠,2007年創建福建省紡織服裝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福建省教育廳),2009年初開始創建福建省高校紡織服裝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教育廳批准),2009年底創建有福建省服裝行業技術開發基地(福建省經貿委、福建省科技廳等批准),2012年創建有福建省創意服裝設計基地(福建省發改委批准)。“十一五”期間,完成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近百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主動在地方經濟建設中尋找辦學位置,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做好社會服務,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中做出貢獻,在做貢獻中謀求學科專業發展,走出一條為福州市及海峽西岸經濟區紡織服裝行業提供卓越服務的發展之路。
學術交流
主辦2012藝術工學及創意產業學術研討會,邀請國際著名服裝設計師計文波、曾風飛、蔡美月(台灣)、楊子等海內外知名服裝設計家、邀請陶曉明(香港)、範金土(香港)、成秀光(韓國)、戴國榮、王明葵等海內外知名學者為特聘教授,與美國、澳洲、日本、韓國、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台南科技大學、台灣實踐大學等海內外十餘所大學簽署有交流合作協定,與福州市政府、尤溪縣政府等簽署有校地合作協定,與九牧王集團、宏遠集團、財茂集團、安踏集團等省內外20餘家著名服裝紡織企業簽署有產學合作或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協定,學生有二百餘次獲得CCTV杯等國家級各類學科大賽獎,學生有一百多人次獲得國家級獎學金獎勵。
合作優勢
面向海峽西岸紡織服裝產業,聯合福建省服裝服飾協會,攜手台南套用科技大學等省內外紡織服裝高等院校,合作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等科研機構,依託閩江學院機電、材料、藝術、經管等學科專業的優勢,開展人才合作、科技合作及文化合作,共同舉辦每年一度的海峽兩岸服裝設計作品聯演、每年一度的兩岸三地紡織服裝設計作品聯展,以及每年一次的福建省紡織服裝及創意設計成果校企對接會,歡迎省內外紡織服裝及創意設計企業招聘人才,邀請省內外企業參加每年一屆的畢業生畢業答辯,承接行業技術培訓和科技開發。
發展目標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海峽西岸紡織服裝產業,秉承“按發展需要培養、按發展需要建設、按發展需要服務”的辦學理念,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以教師隊伍建設為核心,以本科教育為重點,以學生職業發展為基本定位,培養具有藝術工學特色的紡織服裝類專業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學科專業總體水平位居福建省高校同類學科專業領先,部分領域在國內外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把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發展成為海峽西岸的紡織服裝設計與工程人才中心、紡織服裝產品與技術研發中心、紡織服裝文化與信息傳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