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北港北岸防洪堤

閩江北港北岸防洪堤西起洪山鎮西河口,東止鼓山鎮下岐。

1949年12月3日,由省農業廳水利處勘測。1952年8月工程動工。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防洪堤工程指揮部,市長許亞任指揮。1953年12月,工程完成,建有土堤3645米,石堤1990米,水閘7座(彬德、三保、萬壽、打鐵巷、潘墩、八間排等),涵洞3座(新道、蒼霞、遠洋等),另培修舊堤426米。共完成土方37.52萬立方米,石方0.7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0.75萬立方米,用水泥686噸,鋼材40噸,木材650立方米,耗資人民幣110萬元。
該工程保護閩江北岸人口47萬人,其中郊區17萬人;保護耕地8.4萬畝。防洪堤建造標準是按1948年6月18日的特大洪水設計的,為二十四年一遇,洪峰流量(竹岐站)為每秒2.54萬立方米。但1953年、1961年,發生較大洪水,原堤壩設計標準偏低,又因堤身單薄,堤基漏水,遂於1963年底按竹岐站百年一遇、洪峰流量每秒2.99萬立方米設計,加高堤身,並在部分堤段迎水坡加設防滲鋼筋混凝土面板,增設阻滑牆。1970年,鰲峰洲堤段取直沿江岸而過,縮短1.45公里;另在堤壩沿線增設江四雙孔水閘,木材廠單孔水閘、光明港三孔水閘、魁岐九孔水閘和光明港東風排澇站、魁岐排澇站。1973~1975年,又在萬壽橋以下至鰲峰洲一段按洪峰流量每秒3.23萬立方米的標準加固加高;分別在石堤堤段埋設預製砼防滲板樁、砌石阻滑牆;在鰲峰洲土堤加砌護岸和防浪牆。1980年,魁岐9孔水閘出現變形及沖刷坑,遂在其附近增建1座5孔水閘,水閘淨寬30米。1983年,按百年一遇洪水水面線(省水電廳水利規劃隊推算的),對9孔水閘進行一次技術處理,同時在洪山至幫洲段土堤的迎水面加設防浪牆。1988~1990年,按百年一遇標準對原為二十四年一遇標準的12.9公里的堤防涵閘進行加高加固。閩江北港北岸防洪堤修築後的40多年中,共擋住大小洪水數十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