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下游入海物質形態及通量研究

閩江下游入海物質形態及通量研究

《閩江下游入海物質形態及通量研究》是依託廈門大學,由高愛國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江下游入海物質形態及通量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高愛國
  • 依託單位:廈門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閩江是我國東南沿海最大的河流,2010年徑流量為886.75億方,居全國第3位,僅次於長江、珠江。閩江入海物質的質量和通量對其下遊河口區及台灣海峽的環境有重要意義。閩江是我國處在亞熱帶區域的一條具有山間溪流性質的大河,輸沙量變化受氣候影響很大,與國內其它河流有較大的差異。 本項目利用從源到匯的研究理念,探討入海物質在各環節中的含量變化及其可能的影響因素。針對水口水庫-感潮河段-城市河道-河口最大渾濁帶這一複雜系統,進行系統採樣,獲取不同水文狀態下溶解態和顆粒態物質的入海通量。同時通過對不同形態中的典型元素,尤其是化學風化指標元素、營養鹽、污染物等的分析,就水庫的滯留效應、人類活動影響、河口區的潮汐效應、最大渾濁帶的過濾器效應等進行綜合研究,為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礎。 本項目對閩江的及其鄰近海域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具有現實意義,對全面認識我國河流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結題摘要

閩江是位於亞熱帶的山間溪流型大河,物質輸送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為了解地球化學因素對閩江入海物質的影響,本項目以“水口水庫—閩江—閩江口—鄰近海域”作為系統研究,按流域大面調查與河口加密觀察的方式布設了32個站位,分3個外業組,在豐水期、次豐水期、平水期、枯水期4個階段進行準同步觀察。 項目把水—懸浮物—沉積物作為一個研究整體,分析水體—懸浮物—沉積物(包括全樣、粉砂組分、粘土組分)中物質組分或地球化學指標,涉及現場分析及實驗室分析的水質項目44項、懸浮物分析項目58項、沉積物分析項目65項,要素包括粒度、礦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營養鹽、重金屬、多種地球化學指標。 課題研究從源到匯、從水體到沉積物。既有湖泊型的水庫與壩下段的對比——水庫的滯留效應,又有支流型河口與入海口的對比,河道分流與匯合的影響、城市河道及其人類活動的影響,潮汐作用對感潮河段、河口最大渾濁的影響等。物質的遷移不僅與物質本身的性質有關,也與氣候效應、水體復氧與水體自淨、生物作用與顆粒物行為、過濾器效應等關聯。研究中以物質從源到匯的遷移、轉化、沉降規律研究為主線,結合地質背景和水文資料與社會環境狀況等的影響,從元素(要素)的性質及其與環境、輸運條件的關係、地球化學作用對元素遷移的影響等入手,探討閩江物質的遷移、輸運過程中各類因素的作用及其對入海通量的影響。 課題組還通過水體REE測試的分析條件試驗與改進,解決了複雜水體中微量元素的測定難題。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估算了研究時段閩江部分溶解態和顆粒態物質的入海通量。 項目的特點是區域大、代表性強、載體多、指標豐富、季節全、數據可比性強、研究潛力大,可為閩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的基礎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