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台部岩功德院傳說

閩台部岩功德院傳說

閩台部岩功德院傳說,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民間文學,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部岩功德院,古名報岩山資福院,建成之後,一度香火旺盛,鼎盛時期有僧人數百人。千餘年來,部岩功德院的傳說成為婦孺皆知的民間口頭文學,並衍化出傳說故事二十餘個。傳說內容樸實豐富,充滿奇特的幻想和想像。

2010年,閩台部岩功德院傳說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I-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台部岩功德院傳說
  • 批准時間:2010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項目編號:I-4
  • 申報單位:南安部岩功德院管委會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主要內容,藝術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部岩功德院,古名報岩山資福院,位於泉州府二十四都崇仁鄉仁德里西埔村鵝角樓以東方向。據乾隆版《泉州府志·壇廟5寺觀》第九冊第49頁記載:“資福院在二十四都報岩南唐時建始建開山僧見黑蛇投穴中得古劍以獻閩王王審知因名龍泉院宋樞密使曾公奏請為父太師功德院改今名後廢”。可見,該功德院確為千年古剎。
部岩功德院建成之後,一度香火旺盛,鼎盛時期有僧人數百人。宋樞密使曾公曾奏請為父太師功德院,改名“資福院”,足見其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大。由於毗鄰古官道,交通便利,該功德院也成為南北往來客人理想的棲息之地,曾建跑馬場,有馬匹數十匹,放養之所直達今西溪河畔美林(為“馬林“之雅化)。傳說清水祖師曾至此出家修行,終成正果,化身成佛。
歲月遷延,古剎漸損,至乾隆年間已廢。但是,幾百年來,由其所孕育和滋養的清水祖師信仰、民間傳說和民俗文化不但沒有因此廢棄,反而在民間紮根、代代相傳,年代越久越具堅韌性和感召力。千餘年來,部岩功德院的傳說已深入人心,成為婦孺皆知的民間口頭文學,並依據其體式、建築、興衰、重建以及清水祖師的事跡等衍化出傳說故事二十餘個。
二百多年前,一批報岩山鄉民遠渡海峽,跋山涉水,移居台灣省彰化縣埔鹽(與“部岩”“報岩”諧音)鄉,將部岩功德院傳說和清水祖師信仰也帶到了台灣,代代相傳,不斷發展。全台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多達二百餘座。這為主要依託於廟宇實體建築和清水祖師信仰、依靠口耳相傳的部岩功德院傳說的留傳和衍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7年正月,在閩台兩地信士的積極努力下,部岩功德院重建落成並完成安座入火慶典,閩台兩地部岩功德院傳說歷史性的合龍具備了客觀物質基礎和條件。

文化特徵

主要內容

閩台部岩功德院傳說是一種民間口頭文學,衍化相傳,經蒐集整理有二十餘個傳說故事。主要內容有關於清水祖師的業跡傳說,涵蓋其出家修行、利物濟世、成佛顯靈等多個方面,宣揚清水祖師普度眾生、行善濟世的傳奇故事;有關於部岩功德院興衰重建的歷史傳說,傳播千年古剎的傳奇色采,表達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讚美和嚮往;有關於部岩功德院建築體式、組成部分及周邊景色的傳說,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及部岩功德院的厚重歷史和建築藝術;還有與部岩功德院有關的其他歷史遺蹟的傳說及今人尋夢跨海尋根的故事等。

藝術特徵

閩台部岩功德院傳說內容樸實豐富,充滿奇特的幻想和想像,情節迂迴曲折,描述生動有趣,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閩台部岩功德院傳說在民間口頭傳承,既有歷史依據,也有美好想像,虛實相依,歷史悠久,是一部耐人尋味的、思想性強的民間口頭文學,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部岩功德院傳說在閩南地區廣為流傳,在台灣也有重大影響,對海峽兩岸的文化認同有積極意義和影響力。

傳承人物

黃卿贊,男,漢族,1969年5月出生,南安省新鎮人,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閩台部岩功德院傳說”。1983年師從黃衍質、黃禮鈴學習誦經念佛做法師,1987年出家為僧,曾修行於安溪清水岩,對佛教文化尤其是清水祖師信俗文化頗有心得。現為部岩功德院主持,是部岩功德院重建、文物挖掘和保護等工作的主要策劃者和實施者之一,注重部岩功德院重建還原古剎風貌。

保護措施

2007年,傳承人黃卿贊收集整理閩台部岩功德院的相關傳說故事,並組織民間文學專家、學者和民俗學者整理成冊,拍攝部岩功德院重建過程照片以存史料。

社會影響

文化交流
傳承人黃卿贊與台灣省彰化縣埔鹽鄉西湖村慈清岩信眾經常往來,傳播閩台部岩功德院傳說故事,曾赴台進行文化交流。台灣信士也多次組團赴部岩功德院行香考察、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