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童玩

閩南童玩

閩南童玩,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傳統遊藝,廈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南童玩是長期流傳於閩南、台灣地區供少年兒童課餘玩樂的一種傳統遊戲,常見的童玩有抬轎子、滾鐵環、行直、過五關、跳格子、搖車攆、丟沙包、拍手念童謠及下棋等數十種項目。閩南童玩融體育文藝、教育、娛樂、工藝勞作為一體,是廣大少年兒童喜聞樂見並踴躍參與的活動。

2010年9月21日,“閩南童玩”被列入廈門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南童玩
  • 批准時間:2010年9月21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
  • 保護單位:廈門市集美區灌口中心國小
歷史淵源,運動特色,傳承保護,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歷史上,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曾被稱為“煙火千家、頗為富庶”的“八閩重鎮”,灌口鎮經濟繁榮,吸引了不少南北過客,南來北往的人在此交匯、定居,也就帶來了歷史悠久的閩南童玩。
有人類的文明史就有童玩了,5500年前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豬”、西漢的銅股子、南朝人的“跳白索”、唐宋時期的“千千”、“紙鷂”……而流行於閩台地區和海外閩南籍華僑華人的兒童遊戲,都能稱為閩南童玩。
約1700年前,北方中原漢人因避戰亂、逃災等原因,多次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他們帶來先進的文化和閩南的古越人交融,並取得主要位置,閩南人民在開發、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閩南文化。
閩南童玩就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並得到得到廣泛傳播,深受閩南人的喜歡和傳承,已有千年的歷史。

運動特色

閩南童玩是長期流傳於閩南、台灣地區供少年兒童課餘玩樂的一種遊戲。它融體育、文藝、教育、娛樂、工藝勞作等於一體,一般不受場地、時間的限制,具有投資少,取材簡單方便,活動自由趣味的特點,有的還具有一定的對抗和競爭,或者需要團結和協作等特點,因而有益於少年兒童身心健康和激發他們的創造和想像力,促進體力智力發展和培養互相關心幫助的團隊精神精神。常見的童玩有抬轎子、滾鐵環、行直、過五關、跳格子、搖車攆、丟沙包、拍手念童謠以及下棋等數十種項目。它是廣大少年兒童所喜聞樂見並積極踴躍參與活動。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 林得時,2010年9月21日被評為廈門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項目:閩南童玩。
  • 陳文東,2010年9月21日被評為廈門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項目:閩南童玩。

保護措施

2013年,由集美區灌口中心國小和灌口鎮教育服務中心聯合編寫的《閩南童玩》出版。該書共收錄了138個閩南童玩,按性質分為《指掌童玩》《格子童玩》《童謠童玩》《弈棋童玩》《紙藝童玩》《競技童玩》《田野童玩》《創新童玩》八大類。據了解,為搶救、保護和傳承閩南童玩,從2004年開始,集美區灌口中心國小就開始收集、整理閩南童玩,發動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承擔了中國少先隊學會給予的“少先隊體驗教育與閩南童玩之研究”課題,並編寫《閩南童玩》一書,主編陳文東,是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玩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集美區閩南民間特色文藝基地坐落於灌口鎮,基地以鎮文化中心為依託,設有童玩童謠研究室、童玩童謠展示廳、童謠展演廳和童玩展演廣場。另外,基地下設三個傳習中心和一個活動據點,分別是廈門實驗國小灌口分校的“閩南童謠傳習中心”、“鳳山祖廟答嘴鼓傳習中心”、灌口上塘中心國小的“閩南童玩傳習中心”;以灌口鳳山廣場為據點的“歌仔說唱”“布袋戲”展演據點。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09年1月9日期末考試完,灌口中心國小結合國家課題“少先隊體驗教育與閩南童玩之研究”的開展,精心設計了“閩南童玩冬令營”活動。
2014年 8月15日—22日,廈門灌口第三屆閩南童玩文化節在灌口風景湖公園舉行。
2016年7月29日下午,由集美區文聯主辦的“集美文藝講堂”系列公益講座走進兌山藝術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閩南童玩傳承人林得時開講“閩南童玩的傳承與製作”。
2023年3月4日,集美區第三屆“嘉庚童玩節”小學生閩南童玩大賽在康城國小歡樂上演。來自集美轄區47所國小670多名學生,通過融趣味性、競爭性於一體的童玩比賽,體驗“古早味”閩南童玩樂趣,傳承閩南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