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南師範大學歷史系
- 創辦時間:一九九六年
- 類別:二級學院
- 舊稱:閩南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
- 主管部門:閩南師範大學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漳州
- 碩士點:1個
- 現任院長:王建紅
學院簡介,學院歷史,學院現狀,學院簡介,學院情況,師資力量,黨政領導,學術交流,今後發展,專業設定,歷史學(師範類),地理科學(師範類),專業導師花名冊,
學院簡介
閩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是福建省省屬重點高校閩南師範大學下屬二級院系,創建於1996年,設有歷史學本科和專科專業各1個。先後創辦了旅遊高職專業、旅遊管理本科專業、社會工作本科專業、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師範類)、勞動與社會保障等專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為學校的專業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院歷史
閩南師範大學歷史系前身為創建於1996年的漳州師範學院歷史系。
1996年僅開設歷史學本、專科(師範類)。
2000年設立旅遊專業,該專業之後併入管理系(現閩南師範大學管理學院)。
2002年設立社會工作專業。
2003年更名歷史與社會學系。
2005年設立人文教育專業(師範類)。
2011年開始招收歷史課程與教學法研士研究生。
2007年設立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
2012年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2013年開始招收歷史教育碩士。
2014年正式更名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
學院現狀
學院簡介
閩南師範大學歷史系前身為1996年創建的“漳州師範學院歷史系”,當時僅開設歷史學本、專科專業。現設有歷史學(師範類)、人文教育(師範類)、社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文化產業管理5個全日制本科專業。擁有1200多名學生。2011年開始招收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2012年獲準增列位教育碩士招生單位,,參與承擔“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服務國家特殊需求項目博士點建設、“閩南文化特色人才培養項目”建設。
學院情況
閩南師範大學歷史系設中國史、世界史、社會工作、人文教育、勞動與社會保障、文化產業管理6個專業教研室。成立歷史研究所、老年學研究所、人口、家庭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四個專業研究機構。建設社會工作、文化產業管理2個專業實訓中心。在漳州市社會福利院等地建成10個社會工作專業實踐基地,在閩西連城縣、閩南漳浦縣建成2個歷史系、人文教育專業實踐基地。負責漳浦縣“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漳浦創新實驗區”聯合建設工作。
教研室名稱 | 教研室主任 | 承擔主要課程 |
中國史教研室 | 丁聯 | 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史學史、中國文化史、中國經濟史等 |
世界史教研室 | 鄧振軍 | 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世界當代史、世界史學史、西方文化史等 |
社會工作教研室 | 曾昱 | 社會工作導論、社會學概論、社會心理學、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等 |
人文教育教研室 | 程群 | 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自然地理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人文科學概論等 |
文化產業管理教研室 | 姬康 | 文化產業概論、文化資源學、文化產業經營與管理、文化創意學、文化產業項目策劃、會展經濟與管理、文化經濟學、文化統計學等 |
勞動與社會保障教研室 | 李南海 | 社會工作概論、社會保障概論、社會保險學、社會福利與社會救濟、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社會福利理論、社會保障精算、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等 |
我院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4項、省級以上社會科學項目20多項。在核心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20多篇,其中10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摘編或全文轉載複印。出版專著、教程多部。近年來我院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已構建了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體系,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其中,《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已被建設成省級精品課程,《中國文化史》成為校精品課程。我院中國史、世界史、中國文化史為校重點學科,形成社會思想史研究、華人華僑與閩南歷史文化研究、專門史研究、中西近代政治文廟比較研究、老年社會學等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
師資力量
閩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有教職工人43人、專任教師3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高職稱占48%,集中於歷史與人文專業。博士12人、碩士25人,高學歷占84%。另聘請多名外校教授、副教授為兼職教師。
黨政領導
學術交流
我院為了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和良好的教學體驗,先後多次邀請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台灣成功大學、金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高校專家、教授前來講學、交流。並且我院導師也積極參與到對外講學、國際論壇交流中去。
今後發展
根據我院現有辦學資源,基本思路是:新專業做大做強,老專業做精做專,走社會發展研究並服務社會的道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和諧健康的環境中,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
專業院系發展須有縱橫兩個空間,關鍵在於新老專業發展方向和布局的整體設計。我院新專業社會工作、社會保障、文化產業管理課程設定套用性較強,社會服務功能較好,可利用這一優勢,進行橫向拓展。強化專業建設內涵,主動尋找途徑,融入社會服務,積累專業發展的社會資源。
歷史與人文這兩個老專業,繼續提高專業建設水準,深化科研水平,提升教學技能。利用良好的學緣優勢,孵化提煉碩士點專業方向,並以此引領學科建設。這是我院學科建設縱向發展設計,向研究與教學的專精化邁進。縱橫交錯,拓展四圍,把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的專業學科建設推向新的高度,也同時把我院的全面建設引領至一個全新的境域。
專業設定
歷史學(師範類)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掌握歷史學和教育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中等學校進行歷史學教學、研究的教學人員,兼顧培養能在國家機關、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套用型、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培養規格:
1、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的優良品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能為人師表,敬業奉獻,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樹立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的自覺意識。
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研究方法,具有寬厚的科學文化素養;了解歷史學的科學成就和發展趨勢,具有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比較紮實的寫作功底和初步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能撰寫一定質量的專業論文。
3、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學會工具書的使用,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能獨立地藉助網路和索引蒐集信息,不斷地拓展知識面,獲取新知識。
4、掌握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了解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通過師範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教育實習,初步掌握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能說比較準確、流利的國語,能寫較工整的毛筆、鋼筆、粉筆字,能做班主任工作。
5、掌握一門外國語,藉助工具書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具有比較紮實的古漢語功底,藉助辭典能閱讀中國古代歷史典籍。
6、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具有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
7、養成自覺鍛鍊身體的習慣,體魄健康、精力充沛,並具有優良、穩定的心理素質。
三、主要課程:
專業主幹課程有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史學史、史學概論、中國文化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程有中國歷史文選、中國經濟史、中國思想史、中國社會生活史、版本目錄學、史學論文寫作、西方史學史、歷史教學論。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掌握地理學和教育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中等學校進行地理學教學、研究的教學人員,兼顧培養能在國土資源、水利、旅遊、測繪、林業、城市規劃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套用型、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地理科學(師範類)
二、培養規格
1、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的優良品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能為人師表,敬業奉獻,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樹立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的自覺意識。
2、掌握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研究方法,具有寬厚的科學文化素養;了解地理學的科學成就和發展趨勢,具有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比較紮實的寫作功底和初步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能撰寫一定質量的專業論文。
3、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學會工具書的使用,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能獨立地藉助網路和索引蒐集信息,不斷地拓展知識面,獲取新知識。
4、掌握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了解中學地理教學的現狀,通過師範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教育實習,初步掌握中學地理教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能說比較準確、流利的國語,能寫較工整的毛筆、鋼筆、粉筆字,能做班主任工作。
5、掌握一門外國語,藉助工具書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具有比較紮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功底,及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進行空間分析、製圖等。
6、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具有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
7、養成自覺鍛鍊身體的習慣,體魄健康、精力充沛,並具有優良、穩定的心理素質。
三、修業年限:標準學制為四年,可在3-6年內完成
四、授予學位:理學學士學位
五、畢業最低學分:160學分
六、主幹學科:地理學
七、主要課程
地理科學導論、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學與氣候學、城市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福建地理、海洋地理、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分析與規劃、教育學、心理學、地理教學論。
八、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教育見習、實習、專業考察、畢業論文等
專業導師花名冊
中國史教研室 | 姓名 | 性別 | 職稱 | 學歷 | 學位 | 畢業專業 |
丁聯 | 女 | 副教授 | 研究生 | 碩士 | 青海師範大學歷史專業 | |
翁頻 | 女 | 副教授 | 研究生 | 博士 | 廈門大學歷史專業 | |
陸瑋 | 女 | 副教授 | 本科 | 學士 |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專業 | |
覃壽偉 | 男 | 副教授 | 研究生 | 博士 | 廈門大學歷史專業 | |
男 | 教授 | 本科 | 學士 | 山東大學歷史專業 | ||
男 | 教授 | 本科 | 學士 | 廈門大學歷史專業 | ||
男 | 教授 | 本科 | 學士 | 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專業 | ||
世界史教研室 | 男 | 教授 | 本科 | 學士 | 哈爾濱師範大學歷史專業 | |
謝徐瑋 | 女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南開大學歷史專業 | |
男 | 教授 | 研究生 | 博士 | 南開大學歷史專業 | ||
張穎 | 女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專業 | |
鄧振軍 | 男 | 講師 | 研究生 | 博士 |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專業 | |
毛麗 | 女 | 副教授 | 本科 | 學士 | 江西師範大學歷史專業 | |
社會工作教研室 | 曾昱 | 女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福建師範大學社會學專業 |
陳瑩 | 女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福州大學社會學專業 | |
黃耀明 | 男 | 副教授 | 研究生 | 碩士 |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專業 | |
邱雯雯 | 女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福州大學社會學專業 | |
王凱旋 | 女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福建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 | |
李佳麗 | 女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廈門大學社會工作專業 | |
余瑞萍 | 女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廈門大學社會學專業 | |
人文教研室 | 程群 | 男 | 副教授 | 研究生 | 博士 | 四川大學歷史專業 |
陳惠蘭 | 女 | 講師 | 本科 | 學士 | 閩南師範大學歷史專業 | |
陳麗玲 | 女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福建師範大學地理專業 | |
男 | 教授 | 研究生 | 博士 |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專業 | ||
劉福洪 | 男 | 講師 | 本科 | 學士 |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專業 | |
朱明勇 | 男 | 講師 | 研究生 | 博士 | 中國科學院地理專業 | |
文化產業管理教研室 | 姬康 | 男 | 講師 | 研究生 | 博士 | 廈門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 |
黃志鋒 | 男 | 副教授 | 研究生 | 博士 | 華僑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 |
李可潤 | 男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廈門大學藝術設計專業 | |
周霖 | 男 | 講師 | 本科 | 學士 | 安慶師範學院美術設計專業 | |
陳正勛 | 男 | 講師 | 研究生 | 博士 | 台灣文化大學視覺藝術產品專業 | |
朱東亮 | 男 | 講師 | 本科 | 學士 | 漳州市文化局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 |
施沛琳 | 女 | 副教授 | 研究生 | 博士 | 台灣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 |
勞動與社會保障教研室 | 李南海 | 男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雲南民族大學社會學專業 |
陳景亮 | 女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中山大學人口學專業 | |
劉巧蓉 | 女 | 講師 | 研究生 | 碩士 | 福建師範大學社會學專業 | |
黎春嫻 | 女 | 副教授 | 研究生 | 博士 | 上海大學社會學專業 | |
王旭輝 | 男 | 副教授 | 研究生 | 博士 | 遼寧大學勞動經濟學專業 | |
陳耀庭 | 男 | 講師 | 研究生 | 博士 |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專業 |